《傅雷家书》为何能成为当代第一家书?_百科TA说
《傅雷家书》为何能成为当代第一家书?
原创
阅读 9971赞 80
论知名度和影响力,傅雷都不是名人中最显著的,那么,《傅雷家书》为何能成为当代第一家书?《傅雷家书》除了有“家风”的传承、亲子间的交流,也是一本“谈艺录”,这是它不同于其他以“教导”为主的家书的地方。而且,傅雷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的。

自《曾国藩家书》成为近代第一家书以后,后世也有不少名人家书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比如《梁启超家书》、《沈从文家书》、《傅雷家书》等。在这些名人中,傅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不是最显著的,那么,《傅雷家书》为何能成为当代第一家书?

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完成了从传统家书到现代家书的蜕变的。在“家风”建设上,《曾国藩家书》的核心仍然是儒家的伦理与道德,以“修身”、“齐家”为主,兼及“治国”、“平天下”;而《傅雷家书》中所呈现的家庭观念、教育观念则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其中,西方的观念更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以长兄(如父)、严父的姿态出现的,他对弟弟们、儿女们的教诲是循循善诱且不厌其烦的;而《傅雷家书》中,傅雷的严父角色已经大为弱化,绝大多数时候,他是慈祥的父亲和儿子们、儿媳的知心朋友。曾国藩与弟弟们、儿女们的关系是基于传统伦理纲常的“兄弟”、“父子(女)”关系;而傅雷夫妇则基于西方观念建立了与儿子们、儿媳的“平等”关系、“亲子”关系。《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一直在强势“输出”道德与观念;而《傅雷家书》中,傅雷夫妇与儿子们、儿媳是在“交流”,当然,作为长辈,他们也会有价值“输出”,但“输出”得非常“润物细无声”。

在“家风”建设上,《曾国藩家书》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不合时宜的部分。其实,当年曾国藩对弟弟们的教导,也没少招来弟弟们的反感和反抗。曾国藩的“道学面孔”在当年都算比较严苛的,更何况在今天?《傅雷家书》虽然不像《曾国藩家书》那么高屋建瓴,但它更贴近我们当下的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

梁启超有子女十人,九个长大成人,他们个个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启超的“家学”、“家教”、“家风”之好,在近、现代中国,难有出其右者。《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的是梁启超写给儿女们的家书。这些来自这个了不起的大家庭的家书,为何其影响力也不如《傅雷家书》?一者,梁启超是大忙人,他给孩子们写的家书,大多比较简短,不像傅雷那么有耐心和傅聪探讨音乐、艺术与人生。二者,梁启超家书的阅读对象较多,他跟孩子们的交流比较分散,不像傅雷主要跟傅聪交流,交流的广度、深度远非一般的父子(女)可比。

《沈从文家书》主要收录的是沈从文写给他夫人张兆和的家书,这些家书横亘三十余年,记录了沈、张的爱情与思念以及他们家庭的沧桑与离乱。这是我们管窥沈从文的私密生活与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沈从文家书》在“家风”建设方面着墨不多,远不如其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它也就很难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那样容易“出圈”了。

2020年12月28日,著名华裔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去世。众多中国网友在怀念傅聪的同时,也谈及他的过往。其中,他父亲傅雷在遗书中称其为“叛徒”一事最为引人注目。

傅雷的遗书是这样写的:

“尽管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旧画报)是在我们家里搜出的,百口莫辩的,可是我们至死也不承认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实系寄存箱内理出之物)。我们纵有千万罪行,却从来不曾有过变天思想。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领导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重刑。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遗书写于1966年9月2日夜。

在傅雷夫妇自缢前三周左右的时间(1966年8月12日),傅雷还用英文给儿媳弥拉写了一封家书。

信中,傅雷夫妇念念不忘的是将近两周岁的孙子傅凌霄:

“尽管如此,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妈妈相信有这种可能,我可不信。”

“我可不信。”可见,此时傅雷已经万念俱灰。

傅雷“自绝”于人民,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另外,《傅雷家书》中的后期书信中,傅雷一再提及自己身体上的种种病痛,苦不堪言,这应该也是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原因之一。

傅聪在国外留学时出走英国,傅雷一度难以接受,但他后来还是恢复了与儿子的通信。

1964年,傅聪加入英国国籍,傅雷又郁闷了很久,他在家书中一再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他仍然非常关心傅聪的音乐事业。

傅聪从出走到入籍,到重新被祖国接纳,自始至终没有说过祖国的一句坏话,一直保留着了赤子之心,这与傅雷的教育和态度是分不开的。

不管傅聪做了什么,傅雷夫妇对他的关心、对他的音乐事业的关注,始终如一。

傅雷称傅聪为“叛徒”时,其心里应该是极其痛苦的,同时,也包含了某种难以名状的愤怒。他的“忏悔”与“谢罪”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冤屈与绝望。

远在英国的傅聪已经不需要他保护了,可是,“自身难保”的傅敏以及其他亲友,仍然还要在动荡中生活下去。

傅聪成为“叛徒”,傅雷承担“罪责”,与他人无涉,这是最好的也是最痛的“安排”。

在音乐和艺术方面,傅雷见多识广、体验丰富,傅聪天赋异禀、情感细腻,他们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也是互补的。《傅雷家书》中的许多篇目,掐头去尾,抽离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音乐评论或艺术评论。

在“做人”方面,傅雷是一个原则性极强的人。在与傅聪的通信中,他并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但对于原则性的“为人之道”,他总是苦口婆心地一再强调。与人交往的细节,傅雷也是反复嘱咐,唯恐傅聪有失礼节与周到。

《傅雷家书》中的“家庭”,是一个小家庭,不像《曾国藩家书》和《梁启超家书》中的大家庭,但傅雷对于“家风”的传承,是细致入微的,掏心掏肺的,非常适合当代普遍的小型家庭拿来参考。

傅雷是一个好父亲,但绝不是一个完美的父亲。楼适夷在《读家书,想傅雷》一文中写到傅雷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偶有不近人情之处。《傅雷家书》中,傅雷也有不少反思与自责,比如他对自己脾气暴躁的个性,一再自我批评。

世间没有完美的父亲,也没有完美的亲子的关系,但为人父母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与局限,亲子关系就不会陷入消耗的泥潭,家庭的纽带就能够紧紧维系。

手机普及以来,亲人间一般都可以即时联系上,“家书”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傅雷家书》这样的“家书”,恐怕已经“后无来者”了。

幸而我们有《傅雷家书》,我们永远能够从中感受家庭与亲情的温度与密度。

80
  • 原创|发布:2022-05-25 18:22:57    更新:2022-05-25 18:27:59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