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沾鍋炒菜,怎麼避免吃進毒素?沒塗層的鍋子怎麼保養,才有不沾效果?達人選鍋指南 | 50+
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用不沾鍋炒菜,怎麼避免吃進毒素?沒塗層的鍋子怎麼保養,才有不沾效果?達人選鍋指南
下一篇

重新定義你的身體年齡,找回不喘不累的人生關鍵,環節靈活+活化循環,才是真正的方法

用不沾鍋炒菜,怎麼避免吃進毒素?沒塗層的鍋子怎麼保養,才有不沾效果?達人選鍋指南

買鍋不難,不會用最難!

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賴慧勳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食安事件頻傳,許多人選擇在家自己下廚,無非是對外食不安心。但「自煮」一定是安全?事實上,不只食材處理與保存方法值得重視,鍋具使用不當,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鐵氟龍不沾鍋怎麼選,才能避免釋放有毒物質?不鏽鋼材質鍋具,就一定能讓我們心安?改用無塗層的鐵鍋,卻覺得保養不易?面對市場中琳瑯滿目的商品以及推銷話術,我們該如何當個聰明買鍋人?

走進百貨商場,想快速幫家中添購一只新鍋子,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價位考量,每個鍋種造型、功能、塗層、保養方式都不同,想挑選一個健康安全、符合需求的理想新鍋,我們最該注意什麼?

賴慧璐是研究過百款以上鍋具品牌的「鍋具達人」,她觀察,台灣的消費者,買鍋通常會先被「品牌廣告包裝」吸引,並首重「造型外觀」,其次則是在意「鍋子是否容易使用」、以及「保養上的便利性」。甚少人會去注意,選鍋應該是要從自己的生活習慣和使用者需求出發,並了解材質,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鍋款。

鍋子種類相當多,每一種特性與限制都不同,但消費者卻容易被品牌包裝吸引,其實材質更重要。鍋子種類相當多,每一種特性與限制都不同,但消費者卻容易被品牌包裝吸引,其實材質更重要。

然而,只憑廣告,其實難以判斷鍋具是否真正好用。她指出,選購烹飪器具的首要考量,應該是「了解材質」。因為材質與安全性息息相關,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購買時,要選擇商譽良好或來源明確的商家,並留意產品標示,例如成份、耐熱溫度、原產地等。」

依照食藥署的簡單分類,材質可分成「有塗層」與「無塗層」來做區分,鐵氟龍、陶瓷塗層和鈦塗層是三種常見的不沾鍋塗層,其中鐵氟龍最為普遍。「無塗層」的主流鍋則有:不鏽鋼、鐵鍋和鑄鐵鍋。

「有塗層鍋具」最怕塗層被破壞釋放有毒物質  2原則安心用鍋

原則一:不在鍋裡調味、煮硬殼海鮮,延長不沾鍋壽命

在所有不沾鍋的種類裡,又以鐵氟龍塗層的不沾效果最佳。鐵氟龍是一種非常穩定的聚合物,因不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擁有耐高低溫、耐蝕性、抗油抗脂、易清潔等性能,而廣受歡迎。

然而,鐵氟龍存在安全性爭議,過去因PFOA或PFOS有毒成分而受到國際禁用。儘管現在廠商多聲稱產品不含這些物質,但仍有專家擔憂鐵氟龍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物質。尤其在台灣,烹飪習慣以高溫快炒為主,若不控制溫度,可能釋放有毒成分。因此,使用不沾鍋時應注意溫度控制,避免空燒狀態,並盡量降低物理性破壞的發生,以延長使用壽命。

「物理性破壞塗層」是如何造成?賴慧璐舉例,像是使用金屬鍋鏟與金屬刷具、烹煮硬殼類海鮮,都可能會刮傷塗層。有些講究者,甚至不在不沾鍋中直接調味,而是另外盛出加料提鮮;更小心者,在開火前,就先開啟抽油煙機,以防吸入有毒氣體。

原則二:陶瓷塗層可進洗碗機、鈦塗層適合露營登山者

若對鐵氟龍材質有安全疑慮、但又習慣使用不沾鍋者,另外兩種選擇是陶瓷塗層及鈦塗層。

「陶瓷塗層」宣稱採用相對於鐵氟龍更為天然的材質,實際上是利用二氧化鈦鍍膜進行塗層處理。它的特點在於:硬度較高,不易受到刮傷,並可放入洗碗機清洗。然而,陶瓷塗層的不沾效果有限,且容易導致鍋底產生焦黑現象,是缺點之處。

至於「鈦塗層」,具有輕巧、耐高溫和耐磨損的特性,常被用於露營或登山行程的餐具配備。市面上的鈦金屬不沾鍋通常是「鈦合金塗層」,是將鈦和其他不沾材質混和後,覆蓋在鍋面上,以形成有鈦金屬的不沾塗層。這種設計,能提高塗層的硬度和強度,同時增強食材不沾黏效果。

「無塗層鍋具」易沾黏食材  這樣養鍋最好用

基於對健康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目光轉向「無塗層」的鐵鍋和鑄鐵鍋,這兩者因為通常由單一材料製成,成分單純安全,逐漸成為熱門選擇。

鐵鍋,又被稱為熟鐵鍋或碳鋼鍋,含碳量較低,鍋身輕薄,因此延展性高。特性包括耐用、不易損壞,能夠承受高溫和長時間使用,通常被用作家庭炒菜鍋。而鑄鐵鍋,則是一種生鐵鍋,含碳量較高,鍋身較為厚實,且導熱迅速、蓄熱性高,非常適合用來燉煮菜餚。

不過,無塗層鍋具因為缺乏「化學塗層」的保護,為防止鍋具生鏽、具有不沾效果,非常重視後續保養。「許多人聽到『養鍋』,就覺得好麻煩!」其實,養成習慣,鐵鍋也能像不沾鍋一樣好用。

賴慧璐指出,為了防止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已經生鏽,廠商通常會在鐵鍋上一層「防鏽油」。因此新的鐵鍋買回來後,消費者需要先透過「開鍋」的動作來清除這層防鏽油。步驟很簡單:

1. 將新鍋子直接置於火上空燒。

2. 等待油層浮到表面後,以清水洗淨。

3. 以熱火將鍋子中的水氣烘乾,在鍋面中塗抹一層食用油以保護。

完成開鍋後,進行料理前只要養成「以油潤鍋」習慣,並且是「熱鍋熱油」狀態,再放入食材,就可達到不沾黏效果。

此外,定期的「養鍋」程序,則遵循3大口訣:洗、烘、油:

1. 洗:以溫水洗淨。

2. 烘:在火上乾燒去除水分。

3. 油:等鍋子稍微降溫後,以廚房紙巾在鍋面塗一層薄薄的油

近來也出現一項「窒化鐵鍋」新技術,利用熱處理技術將氮氣滲入鐵鍋,讓鍋面呈現空燒後的效果,降低生鏽風險。相較於一般鐵鍋,不僅省去開鍋步驟,也不必每次使用完都需要烘乾抹油,減輕頻繁養鍋壓力。

不鏽鋼一定安全?如何避免錳含量過高的鍋具?

除了鐵鍋,另一常見的無塗層鍋具選擇是「不鏽鋼」。

不鏽鋼又稱為「白鐵鍋」,因不易生鏽的特性而受到廣泛歡迎,並且適合進洗碗機清洗。在日常選購中,304和316系列是建議的選擇,因為它們具有較強的防鏽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用途的200系列不鏽鋼不建議購買 ,因為其中的錳含量較高,可能對健康造成疑慮。

專家提醒,若看到來源不明的商品未特別標示型號,僅用「不鏽鋼」、「高級不鏽鋼」來當宣傳標語,有可能是採用較便宜的200系列材質製成,要特別小心。

另外,日本目前也開始使用新型的21-0不鏽鋼材質,因價格較為親民,有望逐漸取代成本不斷上升的304不鏽鋼,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4大錯誤迷思澄清  選到安心好鍋

最後,鍋子達人整理出以下4大錯誤用鍋迷思,幫助民眾自我檢視,包括:

1. 鍋子越貴越好?

最貴不代表最好,挑鍋關鍵在於了解自己平日的烹飪偏好,是中式多還西式多?若只追求方便,且開伙頻率低,可選擇不沾鍋;習慣使用洗碗機者,則避免選購鐵製鍋具或帶有不沾塗層的鍋具。

更細節的考量,包括50歲以上的族群不適合使用太重的鍋具,以及嘴口和鍋耳的需求、鍋具的尺寸。最後,再依特殊需求去添置,如油炸鍋 玉子燒鍋或是小尺寸的鍋具。

2. 肉眼沒看到塗層掉落,就可繼續使用不沾鍋?

不沾鍋除了「不可高溫烹煮」,另一個護鍋原則是「有刮痕就要馬上丟掉」。明顯的刮痕,是肉眼即可看出塗層剝落的缺角,甚至手觸時會感覺到不平的狀態。而即使視覺上看起來沒有明顯的缺痕,建議也要定期汰換,最長使用期不應超過兩年。

3. 商品名稱無「不沾鍋」,就代表沒有塗層?

現在市面上有許多名稱新潮的鍋種,如蜂巢鍋、恰恰鍋、雪平鍋、鑽石鍋、麥飯石、鈦鍋等,有些可能含有不沾塗層,但在廣告宣傳中被刻意模糊或淡化,消費者在選購時必須格外注意商品材質標示,以確認是否含有其他合成材料。若無法確定,建議還是以不沾鍋的使用方式和保養方法來烹煮,以確保安全。

4. 黏鍋=鍋子品質差?

無塗層的鍋具主要透過熱鍋熱油,在鍋的表面形成一層油膜,以達到不沾效果。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鍋子已加熱到足夠溫度,但還是有食物沾黏情況,代表品質不佳。事實上包括食材的退冰狀態、油的均勻程度以及入鍋的方式等,都可能是造成黏鍋的影響因素。

2024/05/08

贊助50+,支持免費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訂閱50+週刊
https://fiftyplus.pse.is/5v3kcs

加入50+Line
https://fiftyplus.pse.is/5zvc58

下一篇

重新定義你的身體年齡,找回不喘不累的人生關鍵,環節靈活+活化循環,才是真正的方法

50+學院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5期
  •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

  • 2024/11/06 ~ 2024/12/11

50+聲音表達工作坊第18、19期
  • 台北商業進出口同業公會

  • 2024/09/05 ~ 2024/10/23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3-14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8/27 ~ 2024/11/26

50+熟齡正位瑜珈男性專班第2期
  • 2024/08/12 ~ 202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