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水管路步道 草山水道導覽 ● 每年只開放三小時參觀的台灣名水
遊記

天母水管路步道 草山水道導覽 ● 每年只開放三小時參觀的台灣名水

2 10553
heytry
舊 2012-04-19, 07:15

  上禮拜六趁著2012年天母水道祭開鑼,走了一趟天母的山路,跟大家分享一下遊記,以下全文轉載自我的部落格,
  這次的路線,走了天母聞名的水管路步道,還參觀了每年只開放三個小時的草山水道,品嚐了被臺北市自來水處喻為全臺第一優良水源,在日據時代也曾被獲選為「名水百選」的「陽明湧泉」。

  路線不長,半天時間就可走完。下面取了路線與地圖的截圖,從1到7標示了我們行走的路線。




  天母的水管路步道,是一條由華岡(文化大學)至天母 (中山北路七段232巷)、長約2.6公里的步道(約是如地圖1號的三角埔發電廠到6親山步道登山口的紅色路線),被暱稱為水管路步道,就是因為這不僅僅是條登山客行走的道路,道路的旁邊跟隨著隨重力而下的自來水管線,仔細聽還可以聽到水流過水管的聲音呢!

  雖然被稱為親子路線等級,但是從地圖1號登山口到2號三岔路口的路段,是一個約有一千三百階的石階,長度達一公里左右,連續向上的斜坡,走起來也會氣喘如牛。



↑初行有石階約一千三百級,考驗體能的水管路步道(旁邊有藍色自來水管線)

  這段路高低落差有大約209公尺,日據時代日本人就拿這樣的地形,不只不需要動力就可以運送自來水到台北市,還在山腳下設置了三角埔發電所,直接作水力發電,這可是台灣唯一利用自來水管線來進行發電的地方的呢!

  沿途可見的藍色水管,為了怕水在裡面流動時會晃動,造成水管容易損壞,都會定點用水泥墩夾住支撐。


↑水管定點都會用水泥墩夾住水管,避免水流過大造成晃動損壞水管

↑沿途都有貼天母水道祭的宣傳海報

↑水管路線跟排水溝渠分開

  走了一陣子,就到最多人熟悉的『大黑水管路』了,這時走進仔細聆聽,真的可以聽到水在裡面流動的聲音,只不過人家是快樂的流下山,我們還要繼續跟眼前的石階奮戰!



↑大黑水管出現囉!走進聆聽可以聽到水流過愉悅的聲音呢

  步行到地圖2號的三岔路口,可以稍事休息,旁邊還有刷子跟水龍頭給你刷洗腳上的泥巴。休息完畢就可以左行往文化大學方向的天母古道。



↑可以清洗腳上泥巴的休息處

↑左行往文化大學方向的天母古道

  有別於前面水管路的陡峭石階,這邊的路線就是令人愉悅的平地,非常好走,雖然看不到水管,其實管線埋藏在沿途的路上哦(不確定是下面的道路還是沿途隔壁的山壁中)!




↑其實管線還是埋在沿線上,一路跟隨著你哦

  再步行一陣子,就可以發現到草山水道祭的標誌 - 可愛的『晴天娃娃』掛在樹上搖曳(晚上看應該會很可怕),不過雖然有晴天娃娃,今天早上卻是陰雨霾霾的天氣....。





  前方就是為了水道祭而打開的草山水道入口,一年只有三個小時的開放參觀時間哦,平常鐵門會拉上,標示水源禁地,禁止進入。



↑水道祭開放參觀的水道入口

↑平常是絕對禁止進入的哦!

  一進去的地方是『氣曝室』,『加藥室』與一些員工宿舍與工寮。有專業志工在進行導覽解說,介紹草山水道的歷史。

  草山水道是日本日據時代建的,當時台灣總督府因為牡丹社事件與甲午戰爭時,日本人在台灣因感染傳染病而死傷慘重,而致力於改善台灣的公共衛生制度與自來水系統,而最多日本人移居的台北城當然被重點考慮。

  隨著台北人口的逐漸增加,自來水供應不足,在1928年日本人動工興建了草山水道,達成運水量兩萬八方公尺,可以一路運水到到目前總統府的地方呢!

  不過隨著陽明山人口的增加,政府自來水高處高用的政策,本來可以從陽明山一路引水到大台北地區的草山水道,現在連天母都只有一小塊區域可以喝到哦,大部分都給陽明山上的居民。



↑專業志工導覽解說草山水道的歷史

  目前草山水道主要有兩個水源,分別是第一水源與第三水源,第一水源取水於陽明山竹子湖一帶,而第三水源就是今天所要參訪的水源 - 陽明湧泉

  這個地方所見的氣曝室是為了第一水源而建的,從竹子湖一路致此已經有4.2公里長,需進行運送污染的處理,關於氣曝的原因可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介紹

『... 水為什麼要進入氣曝室?因為,水在長程輸送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氣體如二氧化碳、硫化氫溶於水,或者是因為水管污染的關係,會產生一些臭氣或礦物質,因而透過水的氣曝,把溶於水中的二氧化碳、還有硫化氫等排除掉,鐵、錳等除去。其方法是使水流微粒狀態、產生泡沫以利跟空氣大量接觸把臭氣散掉。... 』

  隨著陽明山的居民越來越多,第一水源的水就留在陽明山使用,不再送到這裡,這氣曝室就沒有功能了(後來似乎有改建成員工宿舍,不過上面的氣曝室標誌還在)。



↑位於二樓的氣曝室,右邊一樓是加藥室
本來是為了第一水源的水而進行的氣曝室已不再使用。

  運送久了水質也不如剛湧出的時候,所以設立加藥室來消毒與去雜質,可以看到其中有一罐就是溶於水可產生氯氣的次氯酸鈉。



↑加藥室

↑次氯酸鈉,加入水中就會產生氯氣,進行消毒

  再往前走一下子,就到了草山水管橋了,這個拱型的水管橋同時攜帶了第一水源與第三水源的管線,為了避免松溪沖下的瀑布而建成,聽說是圓山中山橋的前身(先蓋這座橋,測試結構沒問題後,再去蓋同樣要掛水管過基隆河的中山橋)。

  這座橋也有很特別的橋面,仔細看會發現一個橋面分成兩條路,一邊長滿青苔上面蓋上一片片的水泥版,另一邊則是完整的路面。

  猜猜看,哪一條的下面是第一水源的管線,而哪一條是第三水源的呢?

  第一水源的水,因為來自高處的竹子湖一帶,水管容易受衝擊而受損,所以用高壓鋼鐵管在橋面下流過,上面蓋著水泥版可以隨時掀起來維修與檢查,潮溼的水泥板及縫隙使它長滿青苔與小草; 而第三水源就在前方不遠處,地勢平緩,就直接用明水渠流過這個水管橋,上面直接密封,從上面看是完整的路面。



↑水管橋有很特別的景象,兩條不一樣的橋面
下面流過的水管可是從不同水原來的哦!

  草山水管橋可以觀賞到松溪瀑布的美景,因為富含硫磺,岩石都被染成了紅褐色,松溪一路下游,就會到北投溫泉區一帶了!

  含有硫磺的松溪當然不適合飲用,橋上可以看到陽明湧泉的泉水與松溪水在橋下合而為一往下游流去。



↑橋上可以看到富含硫磺的松溪瀑布

↑從橋上往下看,右邊是陽明湧泉清澈的水源
左邊則是松溪而來的溫泉水源,岩石的顏色都被染成了紅褐色

  過了橋就到這次水道參訪的目的地,第三水源地的『陽明湧泉』水源井!陽明湧泉富含豐富的礦物質,泉水帶著清澈的藍寶石色,非常漂亮。

  聽說台北市政府曾經想要跟財團合作,將這個水源的水直接做成礦泉水賣出,後來因為利益談不攏而作罷,真是幸好這件事情沒有成真,減少這個地方的過度開發破壞。



↑陽明湧泉的水源井

↑泉水帶著清澈漂亮的藍寶石色


  不需要經過消毒的程序,泉水出來就是可以直接飲用的自來水,為了讓參觀的人能夠喝到這個名水,特地設立了水龍頭接水來取用,很多人都會帶罐子來裝水呢。(以前是設在水源井裡面用杓子取水,後來因為不方便才拉出管線在外面)

  不過這種水取了不要放太久哦,沒有經過加藥的過程,泉水接觸到空氣容易產生質變,所以不要想說取個幾罐帶回家慢慢喝 XD。







  這個水龍頭取水是利用虹吸管原理,如果有陣子沒有開水龍頭,管線進了空氣水了就不容易流出來,所以工作人員會定期去全開,將裡面的空氣順勢排掉。



↑利用虹吸管原理取水的管線,定期要打開水龍頭排空氣

  草山水道系統於2003年7月終於被指定為市定古蹟,這可是全台灣第一座不是以單一建築為古蹟,而是因為系統性保存草山水道而成的活古蹟呢!

  一路走來,也可以領略到這個草山水道系統的重要性,高水源自然重力流動,不需要動力,水就可以送到都市裡去。同時水源非常乾淨,不需經淨水處理就可以飲用。第三則是引水向下可以同時拿來發電

  草山水道系統這樣特別的地方,在全台灣的自來水道系統中也找不到第二套了



↑從水源井往草山水管橋望過去

  從水源地出來,經過了親山步道登山口後右行(地圖6號),最後接到仰德大道,經過文化大學(地圖7號)走下竹林步道,最後又回到了三岔路口,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跟著水管的水,輕輕鬆鬆地滾下山了。



↑紗帽山,從親山步道不遠處拍照

↑文化大學,這邊的夜景很漂亮

↑回到了三岔路口,下階梯回水管路登山口
圖中的四方形石塊不知道是不是將水管換成鋼管(為了可以流下山)的調整井

  我們一路從山腳下的登山口往水源地前進,見識到了整個草山水道系統運水的過程,從湧泉台接管現出來,經過加藥室,走過埋設有水管的平坦道路,在調整井換鋼管,順著黑色的大水管而下。




  淙淙水聲,說了一段故事,這一個上午,我成為了一個聽得入迷的觀眾。希望它可以一直在那邊,對來往的山客們,繼續訴說台北早期發展的歷史。

此篇文章於 2014-05-02 22:19 被 布大俠 編輯。
感謝 2
10553 次查看


主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