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了解青光眼

首頁 / 了解青光眼 / 青光眼治療

青光眼眼藥水 Q&A

發布日期:2019/6/7

字型: A A A 


每種青光眼眼藥機轉不同,也都有一些副作用。局部副作用如眼睛紅、刺痛、眼睛乾;全身副作用可能影響心臟或呼吸系統。請遵循醫師指示:不可多點也不可少點很重要!


Q1:有時感覺藥水好像沒有點入眼睛,可否再補點一滴?
A:一滴眼藥水的設計劑量,大於眼睛表面結膜囊的容量。所以點一滴眼藥水,本來就會有多餘的流出部分,只要確定眼藥水有點進眼睛就可達到效果,不需要加點。藥水點太多可能造成眼睛的刺激丶反射性的流淚及頻繁眨眼,會促使藥水流失或流入鼻淚管,影響藥效並造成不適。

Q2:點完眼藥水後,喉嚨有苦苦的感覺是怎樣呢?
A:如果有這樣的反應,這表示藥水經由鼻淚管流入鼻腔及喉嚨。為了減少藥水流入鼻淚管,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可在每次點藥水後,閉上眼睛2-3分鐘或壓住眼內角(眼小管及涙囊位置) 3-5分鐘,增加眼睛對藥水的吸收,減少藥水流入鼻淚管,以達到最佳用藥效果。

Q3:複方青光眼藥水,是否比單方更能有效降眼壓?
A:複方青光眼藥水,是合併兩種治療藥水在同一瓶藥水內。如果病患對兩種成分均具有降眼壓效果,則複方藥水會比單獨使用效果較佳。另一方面,使用單一瓶具2種成分的複方眼藥水,可以減少病患點藥水的次數,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Q4:點完藥水眼睛變紅、有點刺痛,是正常的嗎?
A:點某些眼藥水會帶有些許刺激感丶數分鐘的短暫模糊或紅眼現象,算是正常可接受的狀況。每位病患對同一種藥物的適應及副作用反應可能不太一樣。對於處方眼藥水如有不適的症狀,回診時應該向醫師反應,必要時可調整用藥。如果有更換藥水,通常會觀察一個月,若有明顯不適或副作用,請提早回診。

Q5:青光眼病人是否需加點保養的藥水?
A:除非必要,請盡量減少點眼藥水,避免太多含有防腐劑的藥水,增加眼睛的負荷。病患如果有合併其他眼疾,如乾眼症丶慢性結膜炎等,眼睛不舒服需再使用其他眼藥水,兩種藥水之間間隔約5-10分鐘效果較好。點藥順序為水性、懸浮液、膠狀,最後才是藥膏。



Q6:青光眼病患能否使用含類固醇藥物?
A:因應疾病治療需求,短期是可用的,否則青光眼病患並不宜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使用之後會比正常人更容易引起眼壓上升。提醒,所有類固醇藥物,包括口服劑、眼藥水丶口鼻噴劑、皮膚藥膏等都不該浮濫過量使用,必須遵從醫師處方,並留意眼壓的變化。

Q7:青光眼病患可以戴隱形眼鏡嗎?
A:青光眼本身和戴隱形眼鏡並沒有衝突,但是眼藥水點久之後,眼睛容易發炎乾澀,使得隱形眼鏡越戴越不舒服。注意順序:必須先點完青光眼藥水半小時之後,才能戴上隱形眼鏡,戴眼鏡時不能點青光眼藥水,這樣才不至於影響藥物吸收或隱形眼鏡的使用壽命。建議戴隱形眼鏡時間每天以八小時為宜,如果出現眼睛紅痛,需立即停戴並找就診檢查。

Q8: 我點眼藥水控制良好,還要定期門診追蹤嗎?
A:青光眼是一種慢性病,它跟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一樣必須一輩子追蹤。雖然目前感覺使用藥物眼壓控制良好,但也會隨著身體其他疾病或年齡增長,可能病況會產生變化,必須透過眼底檢查觀察追蹤並調整用藥,甚至藥物之外的相關治療。拿處方籤病患,三個月回診一次相當重要,最好一年安排一次眼底檢查。

Q9:我朋友點的青光眼藥水降眼壓很有效,我可改換跟他一樣的嗎?
A:青光眼藥水都是降眼壓的藥物,但是作用機轉不同,有的是減少房水生成,有的是增加房水流出,兩者都可達到降眼壓的目的。醫師評估用藥原則,會考量病患的年齡、青光眼種類及嚴重程度,加上過去病史及藥物過敏因素,挑選出適合且能有效降低控制眼壓的藥物。每個人體質不同,適合就是最佳的選擇,並沒辦法均一化。

Q10:如果懷孕,點青光眼藥水會不會影響胎兒?
A : 目前並無文獻證明人類使用青光眼藥水會影響到胎兒健康,但是懷孕婦女使用青光眼藥水仍須審慎評估。一般而言,懷孕後眼壓會比懷孕前低,眼壓下降的幅度在懷孕後第2-3周開始變得明顯,而且這種眼壓下降的現象可持續到產後數個月。懷孕期及哺乳期的青光眼用藥,請主動告知醫師評估,必要時得適度更換或調整眼藥水。

Q11:手術之後,為什麼需要點類固醇藥水?
A : 青光眼或白內障手術之後,傷口比較容易出現感染、發炎或沾黏的問題,為預防與避免傷口結疤引致發炎或產生沾黏反應,此期間醫師會以類固醇眼藥及抗生素合併使用,再依患者個人恢復情況而停止用藥或換藥。重要提醒,術後務必遵醫囑回診並追蹤觀察。

Q12:我點了3瓶眼藥水,一直覺得副作用很不舒服,該怎麼辦好呢?
A : 青光眼藥水多含有微量防腐劑及有些許副作用,患者點多了可能產生乾眼症、紅眼或睫毛倒長等現象,有人可接受也有人不適應而擅自少點或停藥。患者可以詢問醫師意見,更換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目前健保已有給付。此外,如果真的嚴重不適,而且影響生活品質或視野仍繼續惡化,可能必須徵詢醫師是否考慮手術治療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