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讓成本上漲,該自行吸收還是漲價?先評估 6 件事,才能保住公司利潤!|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通膨讓成本上漲,該自行吸收還是漲價?先評估 6 件事,才能保住公司利潤!

在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貨物塞港、供應鏈斷鏈,製造和原物料成本攀升,侵蝕了利潤,領導者面對的課題,恐怕不是「漲價」這麼單純,何時漲、哪些品項漲,都不是容易的決策。

BCG 拜訪超過 10 多家大型消費品公司的領導者,了解他們面對通膨的做法,結論是:無法確定通膨將持續多久,唯一肯定的是,多數企業缺乏敏捷應對成本飆升的調價機制。

鍛鍊頻繁調價的肌肉,利潤和市占都要考慮

與其坐以待斃,不妨把這次通膨視為機會,回頭鍛鍊頻繁調價的能力,往後才能及時保住利潤,調價時可把握以下6個原則:

1. 取得漲幅與市占的平衡

評估所處品類的未來市場潛力,以及公司在該品類的強勢程度,劃分出雙軸矩陣。比如健康茶飲的市場正在成長,但公司是新進者、相對弱勢,寧可先犧牲短期毛利、保住市占率,才有長期發展的機會;若是含糖飲料龍頭品牌看見健康風潮正削弱既有市場規模,則建議藉著價格話語權一次漲足,維持毛利又不過度損傷市占率。

213-023.jpg
經理人

2. 推測競爭對手的反應

試想己方漲價後,競爭者會跟進嗎?可以從4個面向沙盤推演各個對手的舉措,包含是否提高均價、漲幅是否大於你、是否提高通路端售價、是否削減促銷活動。回答愈多「是」,就愈不用擔心該對手會搶走市占。一般來說,當該品類並非競爭者的主要營收來源,跟漲的意願就較低。比如綜合飲料公司和礦泉水公司面臨水資源調漲,考量採購規模、水源的標準,前者相較之下,調漲壓力可能較低。

3. 漲價不是唯一選項

價格敏感或非必須的商品,例如零食,一漲價就可能嚇跑客人,此時可先砍促銷,比如取消過去買5送1的套組。

4. 重構品類價格天花板

同個品類會有相似的價格帶。在原物料飛漲時,每個品牌都面臨成本壓力,假設A品牌漲價、突破該品類價格帶,B品牌不會刻意削價競爭時,A就能重構品類價格天花板,也不怕丟掉市占。

5. 建立調價的模擬劇本

關鍵原物料跌價、微幅漲價、大幅漲價時,公司分別要怎麼應對?可能是跌價時擴增促銷方案、買5送2;微幅漲價就自行吸收;大幅漲價則砍促銷方案,之後再調價格。具體對策,需要依照不同的品類來設計,但一定要先建立機制,讓員工可以依循。

6. 拋出漲價理由,先有預期再調價格

考慮調漲前,可以先對外揭示原物料上漲幅度,以及為了反映成本,將在一段時間後調整產品價格,甚至可以和第三方指標掛勾、說明漲價的邏輯,例如參考油價或紙價相關指數漲幅多寡,轉換成產品調價的幅度。

延伸閱讀:怎麼漲價才不會被罵?提升商品價值,讓顧客感覺「貴的有理」

從合約條款著手,為長期合約保留彈性

轉換到 B2B 企業也得頻繁調價。據 BCG 調查,2021 年調整價格不超過 2 次的企業占 33%,報價改變的速度,遠跟不上成本上漲。

如半導體等零組件採購會簽訂長期合約確保供應量,又該怎麼調價?實務上,長期合約絕非鐵板一塊,比如合約中寫進特殊收費條款,雙方約定原物料漲超過門檻,客戶要額外支付一筆費用;或是由客戶採購原物料,交給你做好再供應產品;也可以是原物料價格和簽訂時差異過大,可以重啟價格談判。因此,即便要簽長約,也應該保留依市場脈動調整價格的彈性。(口述 / 徐瑞廷,整理 / 韋惟珊)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