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台灣金融服務保守思維,凱基銀行KGI inside開放API擁抱數位新住民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翻轉台灣金融服務保守思維,凱基銀行KGI inside開放API擁抱數位新住民

凱基以Open Banking 的創新概念,推出「KGI inside」金融服務模組化API服務。

英國政府2015年提出創新的Open Banking(開放式銀行服務)概念,目的是維持該國金融產業的領先優勢,不被後起的科技業者如Apple、Google、Amazon等取代。它與Fintech和Virtual Banking(純網路銀行)不同,消費者不需成為某銀行的客戶,也能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享受銀行服務;強調的是「消費者足跡所至,金融服務就在那裡」,打破了傳統銀行的高牆,實現所謂的「場景金融」。

在國內,凱基銀行率先以Open Banking的概念,推出開放金融模組化、API化,極力優化UI/UX及流程,透過自家以及異業合作,將金融服務內崁在數位生活平台中提供給消費者。

你是否也曾覺得台灣金融服務「卡卡」的嗎?

試想一下你是否曾體驗過以下敘述類似的場景:「穩穩賺」是一家金控集團,旗下有銀行、壽險、證券等子公司。社會新鮮人建銘在穩穩賺銀行開了活存戶頭,每月薪水自動滙入。因為服務不錯,建銘想投資股票,又選擇了穩穩賺證券;不過雖然隸屬同一集團,開證券戶還是必須跑一趟證券公司,填寫個人資料、接受信用查核。接下來,建銘規劃壽險保單,穩穩賺人壽是他心中首選;但很抱歉,即使他已使用同一金控下兩家企業的服務,繁瑣的申請流程還是不能免。

台灣金融業因為高度監管,出現這種讓消費者感覺不便利的體驗。不過,而Open Banking開放性的特質,很可能在未來三到五年內,顛覆這不完美的現狀。透過 Open Banking,消費者的資料和金流可在嚴密的資料安全管控及客戶授權同意的前提下,讓不同公司使用,這樣的做法可讓使用者在第一次申辦其中任一個公司產品後,未來在其他公司申辦其它產品或服務,皆可以以第一次申辦的資料與數據為參考值,快速完成後續申辦,節省重複提供相關資料的時間與流程,例如:建銘只要在穩穩賺銀行開過戶頭,透過手機app兩三個簡單步驟,就能開立證券戶頭,立刻開始買股票;若要在穩穩賺人壽買保單,也能透過app快速完成,連簽名和印鑑都不需要。

Open Banking大未來,讓金融服務走進消費者的生活場景

不止同一金控底下的證券、銀行、壽險彼此間門檻被打破,不同金控之間也可以在嚴密的資料安全管控下搭起數位橋樑。建銘在「穩穩賺」的薪資戶頭,可以自動連結到「有夠發」銀行,享受後者的高利率。這一切,都寄望在Open Banking身上。

在實現這個美麗新境界之前,必須先把鏡頭拉回現狀。全球高喊Fintech已久,近年又有純網路銀行Virtual Bank 出現,但目前為止,兩者對金融服務並未造成太大改變。那麼,Open Banking憑什麼能顛覆現狀?

凱基銀行創新科技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周郭傑(右二)為推動凱基銀行「KGI inside」金融服務模組化 API服務的最大推手。

凱基銀行去年底推出的「KGI inside」金融服務模組化API服務,是國內第一項Open Banking概念的服務;短短七個月就看到不錯成績。KGI inside自去年底以生活繳費為首發,與CW Money理財筆記、PI行動錢包、中華電信等異業合作,這些結盟夥伴進行生活繳費API介接,即可在所經營的數位通路上提供生活繳費服務予會員。也就是說,不必是凱基銀行的客戶,也能享受凱基的金融服務。凱基銀行創新科技金融處資深副總經理周郭傑表示,「我們透過與異業的合作,將金融服務置入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場景之中,就是『inside』的概念;但本質上對銀行來說其實是『outside』的作法,讓銀行的數位服務走出了自家的城門。」

生活繳費及數位信貸,Open Banking試金石

推動Open Banking先行服務的挑選,是最困難的是選題。「凱基經過深思熟慮,選了繳費和數位信貸兩大主題,因為只要把這兩項服務做好,未來複製到其他服務便不那麼困難。」周郭傑說,目前民眾繳交水電等生活費用,八成寧可去便利商店付現金,只有兩成使用銀行的行動服務或代扣,主要就是傳統金融業未能創造「場景金融」,反而設下重重門檻擋住消費者。假設某銀行在實體業務的市占率是8%,其數位數位業務的滲透率50%,這等於將市場上96%的使用者先行排除在外。「但你到7-11繳費,須要先成為哪家銀行的客戶嗎?」

KGI inside使用者,93%非本行客戶

KGI inside目前提供的API模組化服務有兩大項:生活繳費及數位信貸。生活繳費在今年六月底新增生力軍「中華電信Hami Wallet」後,合作伙伴已達五家,交易筆數以每月增加20%~30%的比例平穩成長,截至六月底,已超越凱基既有數位銀行內的繳費交易筆數;經由分析得知,因為消費者是透過合作伙伴平台上使用了「KGI inside」生活繳費功能,因此有93%使用者非本行客戶。換言之,凱基沒有花任何行銷費用,就已開始進行市場佈局。「六成回流率代表『KGI inside』真正走了出去;使用這項服務的客人不是來嚐鮮的,是因為方便,願意再使用。」

除此之外,KGI inside今年五月推出的數位信貸服務,將申請步驟從原先的53個步驟縮減為20個,短短半年的交易筆數就已達去年同期交易金額的10倍,而這樣的服務,也會以模組化、API化的模式,提供給新創異業業介接,落實Open Banking的理念,朝實現場景金融的目標邁進。

周郭傑分析,Fintech、Virtual Banking、Open Banking是近年全球數位金融的三大趨勢,特性各有不同。Fintech和Virtual Banking,「都讓市場期待很高,可惜目前尚無結論。」目前國內也將有兩家純網銀出現,但能否與現有銀行旗下的行動銀行或網路銀行做出差異化,是一大挑戰。

Open Banking就不同。Virtual banking沒有實體通路,所有服務在封閉的數位通路上完成,看似沒有虛實界線,但其屬性仍是封閉。因為消費者必須先成為某銀行的客戶,才能使用。也就是說,純網銀還是要求客戶「先走進來」,成為自家的客戶,才能使用服務;Open Banking的精神則是讓金融服務在數位的世界裡「走出去」,影響力更大。

英國政府推Open Banking,讓客戶的資料和金錢可自由流動

最先提倡 Open Banking 的是英國,2015年發想時是為了鼓勵該國傳統金融業創新,不被後進的科技業擊垮。但英國政府後來發現做不到,要鞭策大銀行前進很困難。周郭傑笑說,「這是因為英國金融巨頭們把城牆蓋得太好了」;該國六大行拿下八至九成的消費金融業務的市佔率,「如此高的市占率,代表別人進不來,那我為什麼要冒險改變?」

於是英國政府另闢蹊徑,找到了破解的方法:讓客戶的資料和金錢能夠自由流動。「當客戶很容易從A銀行流動到B銀行時,A銀行就必須努力做出創新,想辦法留住客戶。」想像一下,如果客戶在A銀行開戶,即能把所有資料和認證帶到B銀行,開戶手續有多簡便?「或許只要一個按鈕就可完成客戶移轉。」

周郭傑說,Open Banking推行得越成功,相關的技術或法規條件也必須愈來愈成熟,例如歐盟今年開始實施「GDPR」,就針對客戶資料可攜權及個資保護做了明確的規範與保障。

周郭傑強調,Open Banking讓金融業「走進人們生活的場景」,不僅客戶體驗更好,生態系夥伴也一起受惠。「跟KGI inside合作的企業,它的服務能有很多變化。例如原本電信商APP的繳費功能,轉帳完畢就結束。但有了KGI inside,可以進一步做到定期提醒、歷史帳單瀏覽,讓消費者比較支出有否異常。」

透過Open Banking擁抱創新,凱基邀請生態系夥伴一起成長

今年下半年,KGI inside還有更多服務項目及合作伙伴加入。例如數位信貸,使用者透過手機操作,核貸時間將從過去的一天縮短為一小時。另外,凱基也參與金管會主導的「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園區(FinTech Space)」,以扶植新創業者與學術機構,共創場景金融生活為目標,將KGI inside已開放的API服務(例如:繳費、銀行帳號綁定等)提供到專案平台上,在嚴密的資料安全管控機制下,新創業者及學術機構可快速介接API。

凱基銀未來將持續發展以Open Banking的服務,協助新創業者發揮更大的金融創新能量,提升客戶價值,匯集異業夥伴,一起合力落實Open Banking,似乎有當年iPhone建立app store生態系的雄心壯志。周郭傑說,「我們不敢畫大餅,只是把客戶服務體驗做到最好,並和異業夥伴一起成長。」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台灣金融業 AI 轉型故事】凱基的 AI 創新路四步驟,價值從「流程建立」中展現!
台灣填鴨教育製造太多考試機器,關於長大後的生活孩子一無所知
台灣金融業怎做有特色的數位金融服務?凱基銀行 KGI inside「客製化金融」拉開 2018 年業界戰場
全球第一部監理沙盒專法!Fintech 業者注意,立院正式三讀通過金融監理沙盒條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