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福與秦剛雙雙遭罷免,對習近平意味著什麼?

Newly-elected Chinese state councilor Qin Gang, state councilor an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State Council Wu Zhenglong, state councilor Li Shangfu swear an oath after they were elected during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t the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in Beijing on March 12, 2023. (Photo by NOEL CELIS / AFP)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秦剛(左)和李尚福(右)都是在今年3月中共兩會上升任國務委員,躋身副國家級領導人,但上任半年多就被罷免。

消失於公眾視線兩個月後,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周二(10月24日)被正式宣告罷免。官方沒有交代原因,或說明由誰接替。

這是繼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之後,又一名中國高層官員在毫無解釋的疑雲下遭免職。

如此頻繁的高層變動,出現在習近平進入歷史性第三任期的頭一年裏,引發外界對於其領導層的猜測和傳言。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莊嘉穎向BBC中文表示,二人被免職的原因沒有明確的官方說法,反映「在外交和軍隊的體系中,有某些原因讓習近平感到不安或不滿」。

但他說,習近平不滿的實際原因以及紅線,外界只能猜測。「有很多傳言是沒錯,可是這些傳言和權威性解釋的缺乏,也象徵著中國高層的不確定性和不透明。」

路透社上月報道稱,李尚福因涉嫌與裝備採購和研發相關的腐敗問題而受到調查。而《金融時報》披露,秦剛與知名中國電視節目主持人傅曉田有一段婚外情,並在美國代孕誕下私生子。

莊嘉穎教授指出,現有消息無法讓人理解習近平罷免兩人的考量,但是在美中關係緊張時刻,能同時換掉外長和防長兩個對外溝通的主要管道,顯示了「習不但有所不滿,或許也對掌握局勢的能力高度自信」。

高層意見分歧?

除了李尚福和秦剛之外,這一波被免職的還有財政部長劉昆和科技部長王志剛。

連同上月在解放軍火箭軍——即管理中國核武器庫及常規導彈的精英軍事單位——被撤換的司令員李玉超及政委徐忠波,中國軍政高層在短期內已有多名重要官員被罷免。

「我最直觀的感受是習近平現在遇到了很大的危機,」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

他認為,外交、國防、財政、科技等多個部門的部長在短時間內接連被免職,可能反映出中國內部的重大政策上有各種分歧。

秦剛在上任七個月後即宣告被免職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秦剛在上任七個月後即宣告被免職

他以秦剛為例分析說,這名外交部長在去年仍擔任駐美大使時曾表示中俄合作「有底線」,與此前一年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指中俄戰略合作「沒有上限」的說法並不一致,而這些細節顯示,中國在俄烏戰爭背景下到底應與俄羅斯走得更近,還是更多與美國進行對話等問題上,高層的意見可能存在分歧。

夏明認為,在其他領域的問題上,比如疫情後中國在經濟恢復上應採取什麼路線等,也可能有類似的意見不一,而習近平上任以來的權威不容挑戰,對於任何不同聲音,他會採取撤職這樣的強烈反應。

「我覺得他在過度強調意識形態、政治忠誠,忽略了許多專業能力——他手下的人沒有反映中國人才的最高水凖,」夏明說,這使得習近平在任命官員時「任人唯親」,同時在罷免時「又非常隨意」。

他表示,習近平身邊會逐漸缺乏技術官僚,形成一個由「回聲板」組成的團體,同時官員人人自危,而習近平可能沒有調動起官員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在內外多重困境的情況下,「如果習近平面對官員『躺平』的話,我覺得對中國社會、國家、民族,恐怕是滅頂之災。」

「立了又廢」意味著什麼?

對於李尚福和秦剛被免職,另一個引發猜想的原因是二人都曾被視為習近平的親信,但都是上任不到一年就宣告被撤換。

這可能引起外界質疑中國政府的穩定性和公信力,但專家表示在中國政治的語境中,或許正反映了習近平的權威。

「這些人即便是習近平的親信,他需要的時候可以任意罷免,」新加坡學者莊嘉穎向BBC中文說。

「我們看到這些罷免,似乎沒有聽說中共高層有所反彈、抗拒或不滿。如果屬實,這表示習在黨國的體制內的位置非常穩固,他的個人威望和權力,中共是無法牽制的。」

習近平的權威

圖像來源,Reuters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習近平可能是通過罷免自己任命的官員以及治理「塌方式腐敗」,進一步鞏固個人權力。

「就好比在說,他可以將人提拔上來,但如果這些人是不聽話,或者表現不符合他的理想,隨時都可以打下來,」劉銳紹說。「從官僚角度來看,大家就要更加認同和跟隨習近平的指示來行事——這是官場上一個凝聚的方法。」

他指出,換在西方國家或民主政體,這樣立了又廢的舉動,會合理地引起外界對政府公信力的質疑,但是他說,中共是「不需要公信力仍然可以維持統治的」。

劉銳紹相信高層內部的分歧肯定存在,但是中國目前面對的現實以及其固有的官場文化,令官員即使對習近平有不滿或不服,在現階段也不會明確表達出來,於是出現內部的分歧與外在忠誠「並不矛盾」的局面。

「公開的部分一定是凝聚在習近平周圍,一定要看他頭,」劉銳紹說。「這些人是不是真心實意地凝聚呢?答案又並不是。」

劉銳紹表示,不認為這一番變動會影響習近平的執政,外界不應將自己的意願投射在中國的現實上。「在中國政治裏面,只要定於一尊,它就不會不穩定。到今天,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習近平的權力有動搖。」

如何影響中國外交、軍事政策?

李尚福是一名航天工程師,職業生涯始於衛星和火箭發射中心,他在軍隊和中國政治精英階層的晉升過程曾經一帆風順。

2018年,他領導軍隊裝備發展部門時曾購買俄羅斯戰鬥飛機和武器,受到美國政府制裁。

Li Shangfu in June

圖像來源,Reuters

圖像加註文字,李尚福於今年3月才上任國防部長

他今年3月上任國防部長,最近一次公開亮相是8月29日在北京出席與非洲國家的安全論壇。他在本周被罷免,意味著中國將在沒有防長的情況下舉辦周日的香山論壇——這是中外軍事和防務專家的聚會,中國國防部長通常會發表講話。

外界關注他和秦剛雙雙遭罷免,將如何影響中國的外交軍事政策。

但專家表示,無論是國防部長還是外交部長,在中國的政治體系裏都只是執行者,而不是決策者——軍事防務和外交方面真正的決策者,分別是中央軍委主席和外交事務國務委員。

這此體制下,李尚福和秦剛被解職,並不意味著中國在軍事和外交政策方向上會有重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