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產學研1+」配對資助 稱屬科研商品化誘因 - 20240216 - 港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港聞

港聞二

申「產學研1+」配對資助 稱屬科研商品化誘因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大力鼓勵大學將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包括去年10月推出「產學研1+計劃」,料今年首季公布申請結果。與商界合作將「眼底相」分析技術從醫療拓展至體育科技領域的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徐仲鍈透露,有為項目申請該配對資助,正待審批,他認為該計劃能為學界提供誘因,將科研成果商品化。

政府「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資助方式支持項目,首階段「科研成果轉化落地」要在約3年內完成,「政府資助」與「業界及大學投入」比例為2比1;次階段「起動科研成果商品化」,「政府資助」與「業界投入」比例為1比1。教資會資助的8間大學可交申請,各院校上限交15份,每項目的政府配對資助上限1億元。去年11月截止申請後,創科署收到共94份申請。部分院校包括城大、嶺大回覆本報查詢確認有提交多份申請。

學者:港院校以往不重接觸企業

徐仲鍈本身是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協助促進校內各類成果轉化。他說香港院校以往不太看重與企業接觸,而且香港市場規模太小,若要將科研成果發展成商品,未必能「發光發熱」,學者情願着力發表文章,以取得更高學術成就。徐認為,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是釋出好的信息,由政府帶頭鼓勵大學與企業合作創新,能為學界提供誘因。

瑞騰國際體育科技集團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楊瑞慷曾在美國矽谷創業,他認為香港有向當地借鏡之處,例如在美國,投資者願給予10年時間支持技術開發,但亞洲氛圍較保守,投資者期望3年內有回報。他說,矽谷的創新可引領人類社會前進,除有完整產業鏈,最難複製的是文化,認為香港日後要持續推動成果轉化,要在文化上推動改變。

相關字詞﹕創科線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