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趨勢必定是風險年輕化、多元化、嚴重化;風險管理成本高漲化,需求多元化、剛需化;產品多樣化、碎片化、精細化,因此保險從業人員必須讓個人知識化、專業化、嚴謹化、服務深度化,才能成為保險新世界的贏家。

       經過3年多新冠疫情的干擾、行業的調整,以及宏觀經濟的全盤下行,未來的保險新世界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後疫情的未來10年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是回歸原點,愈加嚴峻,還是春天到來?

  當大家都在談宏觀經濟、微觀經濟、世界觀與宇宙觀時,CIA500世界華人保險500強團隊執委會主席陳嘉虎點出了關鍵點:當民眾的保險平均保額不到2年度的收入時,我們應該要關注的是「直觀」與「自觀」。何謂直觀?簡單來說就是週遭所發生的事;什麼是自觀?即為自我心態。後疫情時代未來的發展樣貌,陳嘉虎認為「一切唯心照」。一切都可以從自我本身出發(直觀),而後自我實現。

  他也分享自我觀察,未來10年的保險業,將會是大破大立的時代,也將會進入保險的盛世。

  大破。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全球確認感染超過7億6,800萬人、確認死亡近700萬人、數以兆億的經濟損失、以百萬計的各行業的倒閉、失業率攀新高、就業率掉新低、匯率、利率及回報率走低、超過600萬名保險從業人員的流失及活動率創新低等,預測未來5年將進入滯漲時期(Stagflation)、通漲及衰退並存(一般只發生在戰後),全世界進入極度不安感及危機意識爆表的型態。

  在民眾這般極度需要安全感的情況下,唯有保險能夠發揮安定功能。在危機時刻最能體現珍貴價值的保險業,因為大破,連帶產生了8個「大立」的跡象,如下所述:

1.讓更多人更重視個人及財務的健康。
2.讓更多人更重視個人及家人的保障。
3.讓更多人更願意做好長期性的儲蓄。
4.讓更多人願意考慮用保險來做資產傳承。
5.讓更多人更願意把定存的錢做現金轉移。
6.讓更多公司願意推出更多元化的方案。
7.讓更多人願意更快地熟悉及運用科技與線上交易。
8.讓更多人更願意加盟保險業來進行自我創業。

6項保險從業人員應建立的正確認知

  然而,在大破之後和大立之前,必須有正確的認知、做正確的事,才有機會脫穎而出。我們的大腦有自動聚焦與過濾系統,輸入正確的認知尤為重要。陳嘉虎點出了5項保險從業人員應建立的正確認知:

認知1不是危機而是契機

  陳嘉虎認為,所有的保險從業人員都要告訴自己,新冠疫情的衝擊不是危機而是契機。我們必須從大腦中把「危機」這樣的思維去除,建立起「契機」的正確認知。

  他透過「僧與粥」理論,舉出思考案例:其一,100碗粥對1,000個和尚,以及60碗粥對300個和尚,哪一種吃多些?想當然爾,是後者。他以此比喻疫情時代下優勝劣汰的現況,在危機的衝擊下,留下的永遠都是相對專業、具有競爭力的人。

  其二,100碗粥裡有10塊雞肉,以及60碗裡有8塊雞肉,哪一個吃好些?答案也是後者。陳嘉虎想要以此提醒保險從業人員,從來不是危機讓我們失敗,是盲目的放棄讓我們失敗。

  疫情前,整個亞洲保險從業人員約1,500萬名,疫情後,銳減至約800萬名,從上面2個舉例的思考點來推斷,保險從業人員人數大幅的減少,對還留在保險業的業務員而言,絕對是商機而非危機,因為他們有著更多、更寬廣的發展空間與機會。

認知2進入被催熟的大時代

  保險業進入必爭的時代,五花八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保險業進入創新的時代,不再按牌理出牌,新手段、新手法等層出不窮;保險業進入一個成王敗寇的時代,業績論英雄,失敗者得不到同情;保險業進入了一個結果論的時代,你若成功,講什麼都有道理,你若沒成果,再有道理也講不通;保險業更進入了兩極化時代,成者愈成,好者更好,相反的差者會被擠得失去生存空間。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保險從業人員唯有不斷提升個人的活動量及專業力,別無他法。因為績效是透過3個關鍵要素來達成,分別為活動量、成交率與件均。不過在不安定的環境下,件均必定會下滑,因為民眾會在金錢的運用與配置上更加謹慎。

  因此,當件均在下滑的情況下,保險從業人員若想要把績效提升,就必須更加投入在活動量與成交率的提升,過去我們可能一日3訪就足夠,現在我們可能需要一日5訪。提升成交率別無他法,從自身做起,不斷提升從業的專業知識與能力。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