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下的老年經濟安全解方

文◎洪紫芸 照片◎受訪者提供

0
803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若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0%,就是所謂「超高齡社會」。而從臺灣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嚴峻現況來看,國發會預估到了2025年臺灣就將走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說,屆時社會上每5人就有1人是老年人。

  平均壽命延長、高齡化嚴峻的狀況下,就愈不能忽視老後可能產生的經濟風險,舉凡身體健康惡化、認知判斷能力下降、罹患失智症、退休後資金不足、資產轉移等都會是老後的經濟問題。那麼,民眾又該如何以保險妥善規劃老後退休生活?本文透過台灣人壽商品一部部長/協理陳逸萍的專業見解,一同瞭解老後經濟風險的解方,以及未來針對高齡化社會可能推出的商品創新方向。

 

Q:老年人在退休後可能遇上哪些經濟風險?

  第1,低估通貨膨脹及投資市場的不確定性。隨著高通膨的衝擊來襲,若退休後僅採保守的固定收益型商品進行理財,看似投資報酬穩定、實際上卻是不斷被通膨侵蝕,實質購買力反而衰退,間接地增加了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成本,產生退休財源不足的可能性。

  以專業角度來看,增加實體資產的配置,如黃金、生活必需品事業的股票、不動產,抑或是收益率與通膨率有連動關係的資產,皆為對抗通膨手段。建議民眾對財務規劃的態度應更加謹慎,先瞭解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再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工具,以彈性調整、補足缺口為原則,做好完善的保險保障及財務規劃,才能達到財富穩定增值及風險轉嫁兼顧的目標。

  第2,不瞭解自身保障是否足夠。在年齡漸長之後,隨之也將面臨較多的疾病發生,健康需求的滿足將是在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考量重點。隨著醫療進步與健保持續改制,可預見未來健保醫療給付條件與額度將逐步縮減,以及醫療技術快速精進的結果,民眾為了提高醫療品質,使用自費醫療機會變多,許多新醫療技術、標靶藥物及醫材都要價不菲,10~30萬元皆為常見花費,高額醫療費用恐將侵蝕辛苦存下來的退休金。

  第3,長期照顧保障不足。臺灣少子化的現象非常嚴重,2022年扶老比推估為24.9%,要認知到老後可能「沒人顧」的風險。根據衛生福利部推估,2026年臺灣長期照護需求人數將超過100萬人,然而截至2021年底,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臺灣的長期照顧保險投保率僅3.73%,顯示民眾在長期照顧保障上仍有很大缺口。

  第4,高資產族群多數未做好「預留稅源」準備。高資產族群會面臨到較高額的稅負問題,資產傳承不但要規劃妥善,更要趁早開始,如果太晚才想透過保險安排傳承,就可能會有躉繳投保、高齡投保、鉅額投保等問題,容易踩到國稅局「實質課稅原則」規定,萬一國稅局認定保單符合「實質課稅原則」特徵,保險給付還是可能被課稅。

 

Q:針對老年退休後的經濟安全,可以運用哪些商業保險協助規劃?

  每個人對退休的期望都不盡相同,要完善個人退休準備,應該要依理想的退休生活做規劃,確保財富穩定增值、做好安全防護,提前備妥「退休3要訣」;若經濟能力較好,也要事先規劃資產傳承、預留稅源。

  要訣1:及早準備樂活老本,愈早開始愈輕鬆

  *善用勞退制度,養成儲蓄好習慣。現行勞工退休制度針對老年經濟安全保障有二層防護,即勞保退休金制度與勞退新制,建議民眾除了勞保及公司所提撥的金額之外,可再加上自願性提撥退休金,可達到強迫儲蓄、節稅的效果。

*選擇穩定增值的理財工具,及早規劃投資理財。市場上投資理財工具很多,建議民眾應及早規劃投資理財,拉長投資期間降低投資波動風險,以使投資金額可以獲取更大收益。

  要訣2:退休前備妥健康及長照老本,醫療及照護費用不侵蝕退休金

  *備足健康老本,退休前都能擁有足夠的醫療保險。檢視保障需求,衡量經濟能力,建議民眾購買保險前應先評估2大檢視要點,包括檢視保障金額是否足夠,以及保障範圍是否符合需求。

  *備足長照老本,保障老後有人照護。臺灣少子化現象非常嚴重,要避免老後「沒人顧」的風險,建議民眾除了規避醫療費用風險外,應強化出院後的生活療養照顧和生活調整費用的保障。若不幸進入長照狀態,不但會造成收入中斷,每月將至少需要3~4萬元左右的看護費用,再加上日常所需、復健治療、輔具、耗材等額外花費,每月至少要花費到6~10萬元,是龐大的經濟負擔,因此建議可提前規劃長期照顧險,做好個人退休時健康的防護網。

  購買醫療、長照保險時也應先依經濟狀況衡量,並特別針對個人風險缺口加以補強,除了壽險、意外及醫療等基本保障,應循序漸進強化醫療險及長期照顧險,以填補健保醫療缺口及轉嫁長期照顧風險。

  此外,也呼籲民眾要有健康事前管理的意識,包括養成每年定期的健康檢查、持續運動。提醒民眾應及早投保,避免隨年紀增加、體況變差而須加費、甚至無法承保等。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