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帆:香港搞旅遊丟了「魂」 - 20240117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梁帆

梁帆:香港搞旅遊丟了「魂」

【明報文章】疫情3年香港旅遊業冰封,大家都以為是「天災」,忍忍就過去了;不料去年疫情結束後,旅遊業復蘇的速度相當緩慢。據旅發局數字,在疫情前即2019年首11個月,約有5200萬人次訪港;而去年1至11月,訪港遊客只有約3007萬人次,即不到2019年同期的六成。

港府為提振旅遊經濟,的確使出不少招數。繼「香港夜繽紛」、「廟街夜繽紛」後,從今年1月至5月,全港18個區議會將舉辦「日夜都繽紛」活動,旨在展示各區特色,例如九龍城辦潑水節、深水埗將搞數碼產品等。但說實話,跟以前大部分活動區別不大,中間能夠促進消費的環節例如賣產品,要麼是「淘寶嘢」,要麼「進口嘢」,但「香港嘢」呢?筆者認為,香港搞旅遊似乎丟了「魂」。

無品牌無IP 便無規模經濟

倘沒有一條線串聯起來構建一個故事,給予遊客對香港一個總體且別具一格的文化符號,這些所謂地區特色都是浮於表面。即筆者想問:這些活動的附加值有多高?能否形成規模經濟?

看看美國搞文化,簡單一部電影如Spider-Man,附屬的遊戲、動漫、音樂、服飾、玩具、主題餐廳、主題遊樂園應有盡有,形成巨大的產業網絡。一個杯子,印上「Spider-Man」,消費者腦中回想的便是他克服千難萬險打敗敵人的英勇事迹,用其成本價數十倍去消費也覺得是「賺」了,因為它是Spider-Man的杯子、超級英雄的杯子。

筆者去年12月到清華大學進修學習時,深刻發現整個清華校園亦形成了IP(知識產權),從到清華園打卡,再到清華印象文創品店購買衣、食、行各類周邊產品,背後完全是串聯起來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家店要滿600人民幣才有優惠。說實話,600人民幣可不便宜,但大家樂意為「清華」買單,因它背後蘊含的是中國頂級學府的智慧、百年歷史根基。這便是打造文化IP的價值。

再將視野拉回香港。以上港府舉辦的活動,有多少具備這樣的文化、品牌附加值呢?是我們缺嗎?其實不然,例如說到「港風」,想必整個中國沒有幾個人會想到除香港以外的「港」。翻查抖音、快手、微博、小紅書等各類社交平台,各種形式例如穿衣、音樂、拍照風格,甚至說話腔調都有不少「港風」,並深受市民追捧,流量是上億級。似乎什麼東西沾點「港風」,就會潮一點、酷一點,因為市民會感受到自己就彷彿進入了《重慶森林》、《古惑仔》、《無間道》電影,而這其中關於旅遊資源的探索,港府不是大有可為嗎?

港府一線牽 打造香港IP

單一的影視作品、穿著服飾、食品或音樂,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背後便要港府統籌串聯,充分挖掘其中潛力。例如我們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屬於「港風」的主題遊樂園,類似迪士尼樂園一樣給遊客以沉浸式體驗呢?

又例如現今在內地爆紅的《新聞女王》,港府能否藉機串聯旅遊、新聞傳媒、演繹文化界,宣傳一下本港新聞歷史和特色呢?甚至可邀請劇中女主角佘詩曼為香港旅遊宣傳,設立一些打卡點讓遊客像《新聞女王》一樣做主播,其後是否可與香港傳媒機構例如TVB等配合,售賣一些其公司的周邊產品呢?

以上,港府都沒想到,最後讓某小紅書旅遊帳戶捷足先登,邀請了《新聞女王》女主角佘詩曼拍攝香港旅遊短片,其正面影響力、傳播力均高過某司長。所以,香港不是沒有品牌、沒有IP可深掘,而是想不到又抓不準。

時至今日,港人自己都不願意待在香港,要北上逛山姆、按摩、喝奶茶、睇戲,足以側面展現香港這一年來提振旅遊工作的「成效」了。結果,我們聽到的不是討論如何打造香港旅遊品牌、討論如何增加本地吸引力,而是聞聲提出所謂設立陸路離境稅,與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逆向而行,搞地方保護主義……實在令人唏噓。

作者是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帆]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