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新法 治療白內障 - 明醫網

激光新法 治療白內障

[2013-02-06]

常道「老眼昏花」,自然老化對視力構成的最大威脅,除了老花,還有白內障。白內障手術經過近半世紀的研究、演變與應用, 至今已非常普及,去年香港引入最新技術,將激光矯視的原理應用於白內障摘除手術中,以改良手術效果及安全性,並減少出現併發症的機會。

嚴重的白內障其實肉眼可見,若曾在街上留意一些老人家,其瞳孔位置由黑變奶白色,便可能是白內障患者。一般而言,早期的白內障患者可透過調整眼鏡度數來改善視力,但效果屬短暫性;現時並無藥物預防或治療白內障,要根治白內障,現時只有手術摘除並植入人工晶體之法。何時才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最佳時機?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主任曾雁的建議,始終是「病人覺得視力受損才值得做」。「任何手術都有風險,若病人覺得視力有少少矇會影響工作與生活都可以做;但若不覺有影響,便無必要。」

什麼是「必要」?他舉例若仍是職業司機,便值得做;若是湊孫,則可再考慮一下。但他提醒,「太熟」的白內障導致急性青光眼、虹膜炎的話,便需要立即接受手術。

華佗古方

別以為白內障手術是西方醫學所獨有,曾雁指,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已有華佗「古方」,稱為「金針撥障」。「這可說是『手術』,但並非真手術。白內障的原因是晶體混濁阻礙光線進入,這古老方法是用消毒過的針刺入晶體,『撩幾撩』,使晶體全個跌入眼底,而不是取出。如此,光線可進入眼球,但視力從此不可聚焦。」據說毛澤東當年亦是使用這個古方治療白內障。

踏入摩登時代,治療方法一直改良:上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囊內摘除:手術過程中只會摘除晶體,而位於晶體的後囊膜會留下,以便放入人工晶體。這並非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可達十五毫米,約眼球圓周的三分之一,因手術創傷大,一般要待至白內障「熟透」才會做。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超聲乳化:改良摘除晶體的方法,先以超聲波將晶體震碎後才吸出,然後植入人工晶體。晶體本如波子,因眼球內有水分,故「打碎」後的晶體並非呈粉狀,而是呈奶狀,是為「乳化」(Emulsification)。八十年代植入的人工晶體較大,屬「硬鏡」,即若人工晶體直徑有六毫米,傷口亦要切割成六毫米大。人眼晶體本為十一至十二毫米,但「硬鏡」不能做相同尺寸,否則傷口會太大,而晶體本身亦會太重。

上世紀九十年代-引入軟鏡:同樣利用超聲波乳化手術「打碎」晶體,技術改良在於人工晶體進入「軟鏡」年代,即中間如圓盤般,兩邊有兩隻「腳」勾着,可捲曲,手術時會摺起放入注射器,然後「唧」入眼球內。如此,傷口只開2.2-2.6毫米亦可,傷口毋須縫線可自行癒合,約需三至四星期。而晶體亦縮細為普遍介乎2-2.5毫米,有些晶體甚至可少於兩毫米。

新手術: 激光切割白內障近年, 歐美開始應用新一代白內障手術「飛秒激光輔助矯視白內障手術」(Femtosecond Laser Enhanced Refractive Cataract Surgery),其突破之處是在現有的超聲乳化術之前,再添加兩個步驟:

1. 先以「飛秒激光白內障手術儀」分析眼部結構,描繪眼睛立體三維圖,顯示眼球的形狀及晶體的位置,並量度及計算手術的過程,為手術「導航」。

2. 套用激光矯視的原理,透過全電腦控制的紅外線激光作為「手術刀」,進行角膜切口、撕囊及擊碎晶體三個步驟。

眼球內的微型爆炸

曾雁指,整個手術過程大約三十分鐘,病人需臥牀,以膠圈「吸」着眼睛,用電腦掃描得出眼球立體三維圖(如角膜及虹膜與晶體距離、晶體多厚等數據),然後設計激光打磨的模式。至於以激光作為「手術刀」,現時在眼科有兩種應用:

一是燒融,如燒融血管,常見於視網膜穿洞、糖尿上眼等手術;二是爆破,在某部位產生微型「爆炸」,其實是氣泡。「用於白內障手術,是在晶體周圍製造許多氣泡,最後可如刀般切除。而替晶體做立體打磨,亦是在晶體製造許多氣泡,將晶體震碎。」他補充所謂「氣泡」,是指手術使用的高能量激光(屬於紅外線激光)會在指定部位將分子分裂為離子,將晶體組織打鬆,從而製造「氣泡」。

澳美曾有失敗個案

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於2012年引入此技術,至今有逾一百位病人接受此治療,年齡由四十多歲至七十歲不等,效果良好,未有併發症。他表示,激光輔助白內障手術的好處,先是角膜切割的傷口較穩定、較少機會流水,「理論上,這令細菌感染機會較低,因傷口術後如因眨眼或捽眼而吸收水分,容易被外界的細菌感染。」另是在電腦導航下,切割部位的大小、位置能否置中(center)都會較人手更為準確,「植入人工晶體後能否停留在理想位置,會受前囊膜撕落時做得夠不夠圓和正中所影響。」而事先利用激光打碎晶體,可減少超聲乳化的能量,弄穿後囊膜的機會減低,併發症機率亦較低。

他補充,此技術面世時間短,尚待改良,如澳洲及美國有研究指,早期使用此技術時,曾出現晶體最終跌入眼底的病例,原因是手過程令承接晶體的後囊膜穿破所致,原因可能與氣泡太多,「掙爆」後囊有關,但此解說醫學界尚存爭議。曾雁指,現時國際上有四個品牌生產此手術儀器,部分品牌的儀器有內置設定,若未能掃描晶體的後囊膜狀況,電腦導航只會容許激光打磨晶體的前半部分,如此可避免弄穿後囊膜。即使真有發生此情況,醫生亦可即時摘除跌落的晶體,而人工晶體因沒有後囊膜承托,需要直接縫入眼球內,手術時間會由三十分鐘,延長至數小時。香港暫未見此類個案;而澳洲及美國較香港早一年引入此技術。

大眼睛較適宜

能否在術前預估哪些病人屬併發症高危羣?曾雁認為較難,眼球曾經受傷或青光眼患者可能屬高危。但他補充,術前評估中,醫生都會小心篩選病人,因為手術需用膠圈套着眼睛,或會增加眼壓,青光眼病人不宜,而且青光眼藥水本身有縮瞳作用,接受激光治療本已較難。另是眼睛需要夠大,因眼睛太細,或許會放不入膠圈;而因長者常見眼球會變細,所以術前醫生須小心檢查,是否可以接受手術。

-----------------------------------------------------------------------

白內障從何來?

所謂白內障,是指眼球內的晶體蛋白質出現變化,使其變混濁,阻礙光線進入, 影響視力。白內障是眼睛自然老化的過程,養和醫院眼科手術中心主任曾雁表示,六十歲以上的長者幾乎都會出現白內障,只是程度有別。

-----------------------------------------------------------------------

吃什麼可預防白內障?

曾雁指,美國曾有研究發現,服用複合維他命B、含有抗氧化素葉黃素(L u t e i n)的人士,不僅較少出現黃斑點退化,白內障的情況也較少。但他強調,這類營養補充劑要在四十歲後已開始服用,「若有白內障後才開始食,已經太遲了。」反而,中年開始維持健康生活、均衡飲食,對眼睛健康才更加重要。

-----------------------------------------------------------------------

在醫院,還是診所好?

隨着白內障手術更趨流行,近年紛紛有白內障中心面世,究竟在醫院或商業大廈的診所進行這些手術,有何分別?

曾雁指,白內障手術牽涉植入物(implant),預防感染是手術的一大考慮,這在眼科或骨科手術最為重要。除了儀器本身的消毒程序外,醫院規格的手術室,空氣會經過高密度過濾系統才流向手術室;更高規格是手術房內的氣壓略高,以確保外界的空氣不能流入手術室。至於位於商業大廈內的診症室,有否這種系統確保空氣無菌,消費者值得留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