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dài]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带(拼音:dài)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2]。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束在腰间的带子。“带”本义指古人捆扎衣服的腰带,后来一切用皮、布做成的长条物都可以称作带子。“带”又引申为各种带子或形状类似带子的东西,还引申指地带、区域。“带”又可用作动词,意思是挂在带上,泛指携带,随身带着。 [13]
中文名
拼    音
dài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GKPH [1]
仓    颉
TJBLB [1]
郑    码
EWLI [1]
笔    顺
横、竖、竖、竖、点、横钩、竖、横折钩、竖
字    级
一级(编号:1407) [2]
平水韵
去声·九泰 [3]
总笔画
3+6
四角码
4422₇
笔顺编号
122245252
异体字
帯、𢂸、𢃄、𡻺、𨗼、𢄔
统一码
5E26
注音字母
ㄉㄞˋ
字形结构
上中下结构
造字法
象形字会意字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象形字。图A是甲骨文“带”字 [14],像古人用来束衣的带子,上面还有装饰。古时有两种“带”:一种是丝制的大带,围在腰间束住外衣,在身前打结,两头下垂,称作“绅”(“绅”有时也特指大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另一种是皮制的革带,用以佩挂玉饰等物,称作“鞶(pán)”。二者有时统称为“大带”。 [13]
西周金文(图B) [15]字形与甲骨文近似。发展到战国,作图1。上部一横表示围身之腰带,下部像两个“巾”字套在一起的部分像吊着的装饰佩巾。古人腰间除了束带子以外还要佩巾,因此《说文解字》说它“从重巾”。小篆字形在战国文字基础上变化而来。汉隶字形在秦篆基础上进一步方块化。楷书将上面的“巾”写作“冖”。简化字“带”字的写法是根据草书楷化而来的,上部被写作三竖一横。 [13] [16]
带的本义指衣带,即系在腰间、起束紧衣服作用的物品。在中国古代,衣带一般用皮革或丝制成,且通常为男子用皮革制的衣带,女子用丝制的衣带。
带子呈细长形,由带子的这一形状特点,带又指各种像带子一样的东西,如鞋带、绷带、彩带、飘带等。由此引申,呈带状的地域也可称带,如温带、寒带、热带。
人们在携带东西时,有时会把东西挂或别在腰带上,因此,带也可作动词,意指佩带、携带,如带枪、带钱、带干粮等。由动词的携带,带又引申出引导、率领的意思,用于带领、带兵、带队等词中。 [17]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用以约束衣服的狭长而扁平形状的物品。古代多用皮革、金玉、犀角或丝织物制成
belt
《诗经·卫风·有狐》:“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论语·公冶长》:“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七郎叫众人取冠带过来,穿着了,请母亲坐好,拜了四拜。”
衣带;皮带;峨冠博带一衣带水
泛指像带子的狭长形物体
汉·辛延年《羽林郎》诗:“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九:“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带鱼;鞋带;海带韧带声带;传送带
地区;区域
zone
宋·辛弃疾《菩萨蛮·西风都是行人恨》词:“阑干闲倚处,一带山无数。”
夏衍《上海见闻记》:“傍晚,在南京路一带闹市,走路是如何的一件困难的事啊!”
热带寒带温带;回归带
白带
指轮胎
tire
车带;里带
姓氏用字
动词
束;捆绑
《墨子·兼爱中》:“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昔者,楚丘先生行年七十,投裘带索,往见孟尝君。”
随身拿着;携带
wear;
bring
《礼记·少仪》:“仆者右带剑。”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捎带着做某事
bring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了我们一人一个桃子。”
用同“”,把东西加在头、面、颈、胸、臂等处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头带斜角方巾,手持盘头拄拐。”
张天翼《包氏父子》二:“‘包国维,’一个带压发帽的瞅了一眼缴费单。”
率领;引导;指导
lead
鲁迅《呐喊·故乡》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四十:“利华药房打烊以后,王祺带叶积善到楼上经理室去。”
带路;带领;带队;带兵
引导着前进
宣和遗事》前集:“见宋江带得九人来,吴加亮等不胜欢喜。”
带动;以点带面
兼任;兼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为太傅,长史被弹,王即取作长史,带晋陵郡。”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丞相带都督亦数人,而天下独目魏公为张都督。”
含有;附有
have
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朱自清《春》:“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连着;附带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藉水右带四水。”
华山《山中海路》:“(他)连说带比划的,就交上朋友了。”
沾亲带故;拖泥带水
环绕;围绕
《战国策·魏策一》:“前带河,后被山。”
唐·王昌龄《九日登高》诗:“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呈现;显出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风云凄其带愤,石泉咽而下怆。”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二章:“大妈面带愁容地说,‘咱们是不是先在支委会上研究一下?’”
照看(孩子)
bring up
刘半农《瓦釜集·第五歌》:“她有六个男女真正勿好带,我里穷人拖仔男女真孽障!”
拽;拉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郑作关门科云】我把这门儿来带上者。”
茅盾《诗与散文》四:“桂异样的笑了一笑,就和影子似的退出房外,随手将门带上。”
量词
用于形状像带子的物体
《水浒传》第九二回:“转过一带土墙,却是偌大一块空地。”
巴金《秋》六:“旁边有一带矮矮的朱红栏杆。”
连词
表示附在整数外较小的数量
沙汀《困兽记》二十:“你不是常常说,你才三十带点,日子还很长么?”
沙汀《防空》:“‘究竟要多少钱啊?’‘不多!’有人举起那计划书嚷道,‘每一月只有两百带点!’”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4]《汉语大字典》 [5]

近义辨析

播报
编辑
带—戴
“带”与“戴”读音相同,在用法上过去有时也相通,而现代二字在意义上已有分工。
“带”,原来指封建时代当官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用为动词表示随身携带,如“带身份证”“带钥匙”。“戴”的最初意义指把东西放在头上,后来扩大了使用对象的范围,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也可用“戴”。如“戴头巾”“戴口罩”“戴项链”“戴胸针”“戴手表”等。
再从动作的接受对象来看:首先“戴”的东西一定能放在身上,如耳环,眼镜;而“带”的东西不一定能放在身上,如行李、包裹。其次,“戴”某样东西是为了使用,一“戴”好就进入使用状态;而“带”东西却未必是马上要使用,也许是备用,也许是要送到别处。比如,“戴帽子”是把帽子放到头上,或遮阳,或保暖,或装饰;而“带帽子”则是随身携带帽子,可能拿在手里,也可能放在包里,可能会用到,也可能不用。 [18]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七】【巾部】當蓋切(dài)
紳也。男子鞶帶,婦人帶絲。象繫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 [6]

说文解字注

“紳也。”注:糸部曰:“紳,大帶也。”
“男子鞶帶,婦人帶絲。”注:古本皆如此,毛本依小徐,誤。《内則》曰:“男鞶革,女鞶絲。”革部鞶下云:“大帶也。男子帶鞶,婦人帶絲。”按,古有大帶,有革帶,革帶以繫佩韍而後加之大帶,則革帶統於大帶,故許於紳、於鞶皆曰“大帶”,實則《内則》之鞶專謂革帶,此偁《内則》者,謂鞶統於紳,佩繫於鞶也。
“象繫佩之形。”注:謂□也。
“佩必有巾,从重巾。”注:謂□也。當蓋切,十五部。 [7]

广韵

當蓋切,去泰端 ‖ 帶聲祭1部(dài)
帶,衣帶。《説文》曰:“紳也。男子鞶革,婦人鞶絲。象繫佩之形。帶有巾,故从巾。”《易》曰:“或錫之鞶帶。”又蛇別名,《莊子》云:“蝍蛆,甘帶也。”當蓋切。七。
【校釋】鞶絲:《説文》作“帶絲”。 [8]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巾部】 帶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並当盖切,音㯂。《说文》:绅也。男子搫带,妇人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故带从巾。徐铉曰:卌,其带上连属固结处。《释名》:带,蔕也。著於衣,如物之系蔕也。《易·讼卦》:或锡之鞶带。疏:鞶带大带也。《礼·玉藻》:凡带有率,无箴功。疏:谓其带既襌,亦以箴缏缉其侧,但繂襵之,无别裨饰之箴功。
又扬子《方言》:厉谓之带。注:小尔雅,带之垂者曰厉。《诗·小雅》:垂带而厉。
又佩也。《礼·月令》:带以弓䪅。
又扬子《方言》行也。注:随人行也。
又虫名。《庄子·齐物论》:螂蛆甘带。
又书带,草名。《三齐记》:郑康成山下生草,大如䪥,叶长一尺馀,土人名康成书带草。
又姓。贾谊《过秦论》:带佗。
又叶音蒂。《楚辞·九歌》: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乡,谁须兮云之际。 [9]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带字书写提示
上下窄,中间扁宽。上半部分居上居中,中间竖笔在竖中线,第三竖略高。“冖”居横中线上侧,左点在横中线。“巾”,宽度与上面三竖相当,𠃌(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末笔竖从横中线上侧起笔,在竖中线上。 [11]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t
ɑd
王力系统
t
at
董同龢系统
t
ɑd
周法高系统
t
ar
李方桂系统
t
adh
西汉
东汉
ad
a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ɑi
北魏后期北齐
ɑi
齐梁陈北周隋
ɑi
隋唐
高本汉系统
t
ɑi
王力系统
t
ɑi
董同龢系统
t
ɑi
周法高系统
t
ɑi
李方桂系统
t
âi
陈新雄系统
t
ai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0]

韵书集成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去声
十四泰
开口呼
全清
当盖切
tɑi
集韵
去声
十四夳
开口呼
全清
当盖切
tɑi
礼部韵略
去声
当盖切
增韵
去声
当盖切
中原音韵
去声
皆来
开口呼
全清
tai
中州音韵
去声
皆来
当赖切
洪武正韵
去声
六泰
全清
当盖切
tai
分韵撮要
阴去
第十四皆解介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 [10]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备注
官话(北京官话)
tai
51
去声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5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tai
35
去声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tai
1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tᴇ
53
去声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55
去声
晋语
太原
tai
45
去声
吴语
苏州
tᴇ
412
阴去
文读
吴语
苏州
412
阴去
白读
吴语
上海
tA
334
阴去
吴语
温州
ta
42
阴去
湘语
长沙
tai
45
阴去
湘语
双峰
ta
35
阴去
赣语
南昌
tai
45
阴去
客家话
梅县
tai
52
去声
粤语
广州
tai
33
阴去
粤语
阳江
tai
24
阴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ai
11
阴去
文读
闽语(闽南语)
厦门
tua
11
阴去
白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ai
213
阴去
文读
闽语(闽南语)
潮州
tua
213
阴去
白读
闽语(闽东语)
福州
tai
213
阴去
闽语(闽北语)
建瓯
tuɛ
22
阴去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方音字汇》 [12]、汉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