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無事生非 保護主義違背經濟規律 - 新浪香港

日本學者:炒作「中國產能過剩」無事生非 保護主義違背經濟規律

來源:中國日報網

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5月10日在《中國日報》撰文稱,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近期指責中國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可充電電池等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問題。事實上,炒作這類論調可謂無事生非。

漫畫作者:中國日報 金鼎

全球需求增長需要擴大產能

文章指出,從動態角度來看,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可以隨著全球需求不斷增長而得到解決。

從2021年到2023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每年增長67%。國際能源署在一份新報告中預測稱,從2023年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預計將增長3倍。該機構在另一份報告中指出,2023年,全球太陽能電池板安裝量同比增長約80%。在發達經濟體承諾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背景下,全世界對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可能會持續增長。

在此背景下,若政府還要警告製造商防止產能過剩,阻止其增加產量,這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保護主義無法解決「產能過剩」

文章進一步分析稱,遺憾的是,美國和歐盟正在考慮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徵收懲罰性關稅。此舉只會導致這類產品價格上漲,阻礙全球綠色轉型。

事實上,產能過剩對標準化和差異化產品造成的影響有所不同。對於鋼鐵和基礎化學品等標準化產品而言,產能過剩將以相似的方式損害所有製造商的利益。若製造商無法在生產率上超過其他同行,那麼產能過剩將成為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有鑒於此,製造商在政府的幫助下分享市場信息,避免出現產能過剩,將是大有裨益的。

與此同時,對於差異化產品而言,產能過剩對製造商的影響不盡相同。沒有競爭力的製造商或許會因此蒙受損失,而有競爭力的製造商可能會發現自身產能跟不上需求。因此,若要解決差異化產品的產能過剩問題,應當允許市場淘汰缺乏競爭力的製造商和產品。

作為差異化產品,電動汽車的製造商們都在探索先進技術、完善設計,以便在全球市場中找到利基市場。外界很難預測哪些製造商會脫穎而出,因此指責它們造成產能過剩也是不公平的。

就生產技術而言,太陽能電池板也是差異化產品。從晶體矽電池到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使用不同技術和產品的製造商相互競爭,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進而促進各經濟體從傳統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而加征關稅等保護主義措施將削弱競爭力,阻礙從傳統能源過渡到可再生能源。

毫無疑問,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可充電電池的普及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為了遏製全球變暖,世界需要擴大產能,生產出更多低價、高效的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充電電池。

作為經濟學家,耶倫應當明白,推行保護主義不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