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本週將在華盛頓舉行會談,討論氣候變化問題。還有它們之間的關係問題。
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清潔能源轉型會是當務之急,兩國會有更友好的關係。也許中國製造的便宜電動汽車將在美國廣泛銷售,而不是被視為經濟威脅。或者,在內華達州一個環境敏感地區開採鋰礦的必要性也會降低,因為作為製造電池的必要原料,美國完全可以放心地從控制著全球供應的中國購買鋰。
但在並不理想的現實世界中,美國正在平衡兩個相互矛盾的目標。拜登政府希望通過鼓勵人們購買電動汽車和太陽能電池板等產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同時也希望人們購買美國貨,而不是來自中國的產品。拜登政府擔心的是,中國在這些關鍵技術的全球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將損害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
週三和週四,拜登政府的氣候特使約翰·波德斯塔將在華盛頓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首次會面,這些存在衝突的目標將成為會談的中心議題。
廣告
貿易緊張局勢很可能籠罩著他們的會晤。
中國商品的大量湧入,尤其是太陽能電池板和其他綠色能源技術,已經成為拜登政府一個真正的痛處,因為它也試圖在國內推動同樣產業的發展。波德斯塔嚴厲批評中國「扭曲了太陽能、電池和關鍵礦產等清潔能源產品的全球市場」。
不僅如此,他還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研究如何限制從碳足跡高的國家進口產品,他將這種做法稱為「碳傾銷」。這被視為在暗指中國。
目前尚不清楚拜登政府是否會對從高排放國家進口的產品徵收費用。這個思路獲得了一些有影響力的共和黨議員的支持,作為保護美國製造商免受中國競爭的一種方式。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 Lukasz Gagulski/EPA, via Shutterstock
拜登政府的國際氣候政策顧問約翰·波德斯塔。
拜登政府的國際氣候政策顧問約翰·波德斯塔。 David Swanson/Reuters
中國則向世界貿易組織抱怨美國的綠色補貼。波德斯塔稱這種抱怨「太諷刺了」,因為中國政府自己就向它的製造業砸下了重金。
劉振民表示,沒有中國技術,清潔能源的成本將會上升,這將減緩全球逐步擺脫化石燃料燃燒的速度,而化石燃料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這些排放正在導致地球變暖。「我們需要保持低成本,否則沒有人能夠負擔得起能源轉型的費用,」他最近向彭博新聞社表示。
對於氣候特使的工作,兩人都是新人,但他們絕非新手。接任退休的約翰·凱瑞擔任這個面向全球的職務之前,波德斯塔曾經負責氣候法的實施工作。劉振民是一名資深外交官,在成為習近平的氣候特使之前曾在聯合國任職。
廣告
美國並不是唯一一個對中國的環保產品四處泛濫發出警告的國家。
歐盟正在調查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受益於不公平的補貼,習近平本週訪問巴黎時聽到了一堆抱怨,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週一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洲「無法吸收大量過剩的中國工業產品湧入其市場」。
中國主導著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電池、電動汽車和公車的生產,同時還加工了清潔能源技術所需的大部分礦物。中國企業已經找到了解決西方貿易壁壘的辦法,包括通過間接途徑運送產品,以避免對直接來自中國的商品徵收的關稅。
這令拜登政府陷入了兩難局面。它將其全球聲譽建立在雄心勃勃的氣候議程上,目標是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半。它還試圖從零開始在美國國內建立可再生能源產業。
華盛頓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中國氣候中心負責人李碩表示,目前在低碳製造方面與中國競爭是一場必敗之戰。他說:「很難想像美國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將如何及時建立整個太陽能供應鏈,也很難想像美國製造的太陽能產品在成本上具有競爭力。」這不是「美國應該選擇的戰鬥,也不是美國能夠打贏的戰鬥」。
這種新的大國競爭關係給美國帶來了兩種風險。過多地避開競爭對手的工廠可能會提高成本,拖累清潔能源的轉型。但過分依賴競爭對手國家的工廠又會引發國家安全問題,並危及美國的產業和就業。
內華達州的銀峰發現了鋰礦床。
內華達州的銀峰發現了鋰礦床。 Patrick Donnelly/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via Associated Press
智利的一個鋰礦,中國在其中有大量投資。
智利的一個鋰礦,中國在其中有大量投資。 Marcos Zeger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例如,廉價中國汽車的湧入將威脅美國汽車行業以及龐大的、工會化的、具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的汽車工人群體。(在最近的一次罷工期間,拜登來到現場,公開向他們示好。)
除了貿易,北京和華盛頓在許多問題上存在分歧,包括台灣的狀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尤其是在民主價值觀上的根本分歧。
廣告
「在一個不受地緣政治影響的世界裡,如果中國想向世界提供廉價而豐富的清潔能源,從太陽能電池板到關鍵礦產,將使我們所有人都受益,因為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能源轉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能源地緣政治項目負責人梅根·奧沙利文說。「但在現實世界中,安全方面的當務之急是不能過度依賴中國,這導致從美國到印度等國家正在複製從太陽能到關鍵礦產的供應鏈,這可能會減緩能源轉型的速度,並抬高成本。」
針對中國出口的抗議聲浪出現之際,恰逢美國的政界人士面臨著一項對中國政治人物來說陌生的挑戰:選舉。
在連任競選活動中,拜登強調了他的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他特意參觀了受政府激勵措施支持的新工廠,這顯然是為了向選民表明,他正在努力重振美國製造業。
自2022年《通膨削減法案》通過以來,清潔能源投資激增。該法案開始釋放370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以加快美國擺脫化石燃料的轉型,並擴大了電池生產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的稅收減免。該法案與《晶片和科學法案》一起,為晶片生產商在美國投資提供了390億美元的激勵措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同時支持美國的製造業。
私人研究機構E2週二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自《通膨削減法案》通過以來,已宣布了300個可再生能源項目。其中一半以上在共和黨控制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