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吸引_百度百科

性吸引

全面性教育相关名词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北师大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认证 。
性吸引是一种引起他人性兴趣的现象,由性欲而产生,是性选择或伴侣选择的因素之一 [1]。性吸引力属于吸引力的一种,其他吸引力还包括:审美吸引力、情感吸引力、智识吸引力、浪漫吸引力和感官吸引力等。性吸引的形成涉及生理、心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学会表达爱、沟通与做决定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帮助青少年合理面对性吸引,做出正确决策,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 [2]。教育部《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指出,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及“性教育”,在“儿童与健康”部分增加“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一条主要目标,并提出“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的策略措施 [4]
中文名
性吸引
外文名
Sexual attraction
别    名
性吸引力

定义

播报
编辑
性吸引是一种引起他人性兴趣的现象,由性欲而产生,并且是性选择或伴侣选择的因素之一 [1]。性吸引属于性倾向的三方面之一,除此之外,性倾向通常还包括性行为和性认同的要素 [5]。性吸引会激发性行为以及性认同,而不是由后二者引起性吸引 [6]。生活中,有的人只受到异性或同性的性吸引,也有人同时感受到异性和同性的性吸引 [5]

吸引力的常见类型

播报
编辑

审美吸引力

审美吸引力(Aesthetic Attraction)是基于视觉欣赏、身体外貌或魅力的迷恋。审美吸引力可能与性或浪漫吸引力完全脱节,而是仅仅关乎视觉美学,与欣赏自然风光之美类似。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另一个人在视觉上吸引人,但不一定涉及性爱或浪漫的因素 [7]

情感吸引力

情感吸引力(Emotional Attraction)是基于个性而非外貌的吸引力,通常代表希望与对方建立非身体接触的关系,目的是与他们形成、促进或维持情感纽带。一个人可能会因他人的性格或光环而对其着迷或被吸引,这可能令他希望越来越多地与对方在一起,而不会涉及任何性、浪漫、审美、感官或身体的内容 [7]

智识吸引力

智识吸引力(Intellectual Attraction)涉及到希望与他人建立智识上、思想上或精神上的联结。智识上的吸引力涉及到某人的精神层面,与身体是分开的,也不一定涉及其他形式的吸引力 [7]

浪漫吸引力

浪漫吸引力(Romantic Attraction)涉及到希望与他人建立浪漫的关系。浪漫吸引力没有相对稳定的定义,但与性吸引力明显不同,常常与和他人建立浪漫关系的渴望交织在一起。浪漫吸引力不必与性吸引力同时存在,这在无性恋者的经历中最为明显。无性恋者可以在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的同时,感受到浪漫性吸引力 [7]

感官吸引力

感官吸引力(Sensual Attraction)涉及身体或触觉,以及各种感官的交织,包括对拥抱、亲吻、依偎、牵手等行为的渴望,但不包括对性活动或订婚的渴望。感官吸引力还可能包括通过其他感官体验(例如气味)获得满足感或被性唤起 [7]

性吸引力

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涉及进行性活动的欲望,通常(但不一定)涉及性交。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性吸引意味着他与对方产生性的联结的欲望被唤起。这可能取决于身体特征以及其他与性欲相关的特征 [7]

性吸引的原理

播报
编辑

生理基础

随着青春期性发育,小学生开始有性吸引的萌芽,一些小学生从高年级开始会对同性或者异性产生性吸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探索自己的性倾向。这个探索过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个体在小学就能明确自己的性倾向,另一些个体则到初中、高中甚至成年以后才能明确自己的性倾向 [5]
从进化论来说,排卵转变假说认为,激素水平会影响女性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方式。女性在月经周期的各个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行为和性欲,以此来确保她们在排卵期附近,即最容易受孕的时期,能够吸引到高品质的伴侣进行交配 [8]
与其他动物一样,信息素(费洛蒙)可能会对人类产生一定作用。人类的信息素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缺乏丰富而缜密的研究数据。目前雄二烯酮与雌四烯醇是研究数据最丰富,也是最可能的人类的性信息素。它们会影响性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女性卵巢的卵泡成熟以及男性睾丸激素和精子的产生 [9]
2010年,一项由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医学博士多娜泰拉·马拉齐(Donatella Marazziti)教授带领的研究发表于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研究报告显示,男性汗水里的信息素化学讯号,会改变女性大脑内的血清素(5-HT 5-羟色胺,被称为“脑内的幸福因子”)。这一结论证明人类信息素会提升女性的情绪,使女性感到幸福感受,也解释了人类信息素会促使两性产生浪漫冲动行为的部分原因 [10]。意大利邓南遮大学的研究员马扎滕塔·安德里亚(Mazzatenta Andrea)博士等人于同年研究发现,利用极为敏感的红外线感热仪器观察人体表面温度的变化,发现嗅闻人类信息素后与发生性兴奋与性行为时人体表面体温变化极为类似。这说明人类的信息素确实影响了控制体温的下丘脑,并与性行为关系密切 [11]

心理机制

一个人的性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它既取决于吸引人所拥有的特质集合,也取决于被吸引人的标准。
感官与外表
感官对于性吸引力起到关键作用,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都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性吸引力的感知。一项英国的研究表明,女性在月经周期可育阶段(卵泡期晚期)比非可育阶段(卵泡期早期和黄体期)更加受到男性低沉声音的吸引 [12]。另一项由瑞士和德国的学者进行的研究表明,女性自然的身体气味对不同男性产生的吸引力高度一致:女性潜在的生育能力越高(雌二醇水平越高、孕酮水平越低),其身体气味的吸引力就越大 [13]。大量研究显示,“完美平均”的面孔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完美平均”的面孔对于人脑来说最易于识别 [14]
从生物学角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男性喜欢能够体现生殖能力的女性特征,女性偏好能够体现“提供和保护资源”能力的男性特征,通常反映为腰臀比例、肌肉发达程度等体态特征 [14]
性格
除了外表,一个人的性格、彼此之间是否有相似点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人对其吸引力的感知 [14]
性倾向
性倾向也是性吸引的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同性恋者通常会发现同性比异性更具性吸引力;双性恋者会发现任何一种性别都具有性吸引力;无性恋是指对任何一种性别都不会感受到性吸引的人,但他们仍可能产生浪漫爱 [10]
一项2001年的研究表明,在美国的青少年中,7.4%的男性和5.3%的女性能感受到同性的浪漫吸引,其中0.7%的男性和1.5%的女性为同性恋;6.5%的男性和3.8%的女性为双性恋 [15]。2003年,一项在澳大利亚进行的研究表明,91.4%的男性仅受到异性的性吸引,8.6%的男性会受到同性的性吸引;女性的比例分别为84.9%和15.1% [16]。一项2017年的研究显示,在分层随机取样的3776名香港高中生中,性倾向为同性和双性的男性占比1.5%和2.6%;女性分别是1.8%和3.7% [17]
大多数人的性倾向是稳定不变的,也有一部分人会经历性倾向的转变,该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女性群体中。这种“性倾向流动”的现象,以及双性恋在人群以一定比例存在的事实,都可以部分地解释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掰弯”现象 [18]

社会与文化因素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哪些方面吸引,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并且随着时代与个人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些审美的差异,例如物质条件丰富的人群通常以苗条为美,相反,物资匮乏的人群通常以丰满为美 [19]。但与此同时,同一文化中、不同文化间,对于吸引力仍存在强有力的共识。
性吸引力还取决于个人的比较标准。研究表明,观看大众传媒中极具魅力的女性,会降低研究对象对现实中普通女性吸引力的评价 [20]。这种“对比效应”不仅针对他人,看到一个魅力非凡的同性之后,人们会认为自己缺乏吸引力;男性在接触了更有权力、更成功的同性后,自我评价的意愿会下降 [14]
除了使他人产生性兴趣,主动展现性吸引力也可能是为了维护关系与地位。根据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在《裸猿》(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中的论述,人们有意地发出性信号,借此吸引异性的注意,这样可以减少来自异性的对立情绪。此类性信号涉及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表达“我不打算进行性行为”,使情况不至于失去控制;另一方面表达“我非常具有性吸引力”,以减少对方的敌视。当然,这一策略对固定配偶关系的物种来说存在着危险,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自己文化中的道德规范 [21]

相关研究

播报
编辑

性吸引与性行为的关系

性吸引对象的性别并不一定与性行为对象的性别完全吻合。一项2014年在澳大利亚开展的研究表明,4.4%的男性和9.5%的女性发生过性吸引对象性别与性经验对象性别不匹配的情况。在这项调查中可以发现,女性的不匹配程度比男性更大,既有被其他女性所吸引,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情况,也有与其他女性发生了性接触而没有同性吸引的情况 [22]

异性友谊中的性吸引

一项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显示,异性间柏拉图式的友谊中也经常存在着性吸引,这对于两性双方都很常见,其中对于男性来说更加普遍;能够对性吸引进行预测的变量包括性、爱慕、曾经的浪漫经验等,而喜爱、关系持续的长度、当前的浪漫状态不能对性吸引进行预测 [23]

特殊性吸引现象

部分群体存在一些特殊的性吸引现象,例如恋物癖(Fetishism)、恋尸癖(Necrophilia)等。
恋物癖是指对无生命物体或性器官以外的身体部位的性固着 [24]。在医学上,单纯的恋物并非病态,但如果构成了当事人极大的痛苦或对其生活的某些层面造成负面影响,则会被视为精神障碍 [25]。根据对象不同,恋物癖又分为多种子类别,如针对异装行为的恋物癖(transvestic fetishism) [26]
恋尸癖是指人对尸体感受到性吸引,是一种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罕见的精神病 [27]。对于恋尸癖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学界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的数据大多位于0%~5%这个区间 [28]

性吸引力与人类的进化

英国动物学家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讨论了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褪去毛发的原因。其中一种理论认为:体毛脱落是性信号的延伸。雄性哺乳类动物的毛发通常比雌性多,而人类加强了两性在这方面的差别,因而雌性对雄性的吸引力便越来越大。脱毛的倾向虽然也影响雄性,但是影响程度较轻,他们留下特殊的毛发与雌性形成鲜明的对照,比如胡子。并且,由于裸露的皮肤在性接触中对感官的刺激,雌雄两性对性刺激都会变得高度敏感。在配偶关系趋于固定的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裸体的刺激会使性活动更加兴奋 [21]

近亲之间的性吸引

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在婴幼儿期与之生活密切的个体(通常是亲生兄弟姐妹)产生强烈的性厌恶,这种现象被称为“韦斯特马克效应”(Westermarck effect)或负性铭印。然而,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例如,不知道负性铭印是仅仅针对实际的兄弟姐妹产生厌恶,还是会波及到拥有兄弟姐妹相同特质的其他人 [29]

无性恋

对“无性恋”概念的界定至今仍存争议,不过多数学者认可将性吸引力作为判定无性恋的核心指标,即无性恋者是感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 [30]
相对于有性恋者,无性恋者的性伴侣更少,若发生性行为也会更迟缓,通常也不会和当前的性伴侣频繁发生性行为 [30]。有学者推测,无性恋者的性行为多是为了取悦伴侣 [31]
无性恋群体与禁欲主义者和独身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禁欲主义者和独身主义者都存在自身的性压抑,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无性恋者则是一种非选择性且自然的结果,不存在主动的性压抑,而是一种难以主动改变的性倾向 [30]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

播报
编辑
科学引导青少年建立成熟的恋爱观和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家庭、学校、相关行政部门和服务机构等共同努力。中国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诸多相关的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与《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从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与品德教育角度进行指导,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够获得适当的教育和保护,从而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心态和成熟的人格,合理应对性吸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遭受性侵害、性骚扰的未成年人,学校、幼儿园应当及时采取相关的保护措施。
第九十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第九十九条
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引导和规范有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康复救助、监护及收养评估等提供专业服务 [2]

《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2021)

第四十二条
学校要树立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利用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健康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使学生了解生理健康知识,提高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四十五条
学校在作出与学生权益有关的决定前,应当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听取意见并酌情采纳。
学校应当发挥学生会、少代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指导、支持学生参与权益保护,对于情节轻微的学生纠纷或者其他侵害学生权益的情形,可以安排学生代表参与调解 [3]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

(一)儿童与健康。
主要目标:
12.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性教育,儿童性健康服务可及性明显提高。
策略措施:
为儿童提供性教育和性健康服务。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道德观念,正确认识两性关系。将性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增强教育效果。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根据儿童年龄阶段和发展特点开展性教育,加强防范性侵害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学校与医疗机构密切协作,提供适宜儿童的性健康服务,保护就诊儿童隐私。设立儿童性健康保护热线 [4]

中国各部委相关教育类文件

播报
编辑
青少年在面对性吸引时需要妥善处理,以保证自身和他人的身心健康。在这方面的科学引导教育很有必要。中国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教育类文件中,《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都从社会适应与人格培养的角度强调了学校引导的必要性,《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全面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强调了父母的教养要点。积极且恰当地面对性吸引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

初中年级
模块六: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
  • 学会在与人交往中有效保护自己的方法,构筑起坚固的自我心理防线 [32]
高中年级
模块二: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事故
  • 掌握亚健康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
  • 自觉抵制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具备洁身自好的意识和良好的卫生公德。
  • 学习健康的异性交往方式,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预防性侵害。当遭到性骚扰时,要用法律保护自己 [32]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

水平四(初中阶段)
疾病预防
  • 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
  • 学会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 与预防艾滋病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 [33]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 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
  • 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
  • 异性交往的原则 [33]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正确对待青春期心理变化 [33]
水平五(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泄与倾诉的适宜途径,客观看待事物;
  • 人际交往中的原则和方法,做到主动、诚恳、公平、谦虚、宽厚地与人交往 [33]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小学高年级
  • 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性交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 [34]
初中年级
  • 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4]
高中年级
  • 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了解正确的爱情方式 [34]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2019修订)

12~15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重视儿童青春期人格发展
  • 指导家长认识青春期儿童发展特征,不断调整教养方式;
  • 帮助儿童悦纳自我;
  • 尊重儿童自主意愿,鼓励儿童独立思考与理性表达;
  • 引导儿童以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积极调控心理,自主自助,预防和克服各种可能产生的青春期心理障碍;
  • 正确对待儿童“叛逆”行为 [35]
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 开展科学的性心理辅导,对儿童进行与异性交往的指导 [35]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 指导家长与儿童平等相处,理解儿童自主愿望,保护儿童隐私权;
  • 学会倾听儿童的意见和感受,学会尊重、欣赏、认同和分享儿童的想法;
  • 学会运用民主、宽容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儿童,促进良性亲子沟通 [35]
15~18岁儿童的家庭教育
提高儿童交往合作能力
  • 指导家长根据该年龄段儿童个性特点,引导儿童积极开展社交活动和正常的异性交往;以性道德、性责任、性健康、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为重点,开展性教育;
  • 对有恋爱行为的儿童,给予正确引导;
  • 鼓励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锻炼自己,学会与人相处,体验与人合作的快乐;
  • 帮助儿童学会宽容待人,正确对待友谊;
  • 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家校合作的基本处理方法 [35]
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
  • 引导儿童树立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勇于承担责任 [35]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指南》

小学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了解生命与生长发育知识;
  • 初步学习青春期发育、心理健康及相关保健知识与技能;
  •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36]
初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理解生长发育的主要规律和影响因素,正确评估生长发育状况;
  • 学习青春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预防性骚扰与性侵害的能力;
  • 积极应对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学会正确对待挫折 [36]
高中阶段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 深入理解健康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生长速度的变化规律,认同体态以健康自然为美;
  • 理解性、爱情和婚姻的关系,了解婚姻和生育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能够有效预防和应对性骚扰与性侵害 [36]
心理健康
  • 了解社交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高健康的异性交往能力;
  • 正确认识和对待童年期不良经历,健康成长;
  • 能够识别并预防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6]

相关国际文件

播报
编辑
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公约》保护了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尊重和保障了儿童发展的权利和自由,具体内容如下:
《儿童权利公约》(1989)
第二十七条
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条
缔约国一致认为教育儿童的目的应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对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联合国宪章》所载各项原则的尊重;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同、语言和价值观、儿童所居住国家的民族价值观、其原籍国以及不同于其本国的文明的尊重;培养儿童本着各国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体以及原为土著居民的人之间谅解、和平、宽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会里过有责任感的生活 [37]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播报
编辑

学习目标

学会表达爱、沟通与做决定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帮助青少年合理面对性吸引,做出正确决策,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与“性吸引”相关的学习目标主要出现在核心概念1“关系”下的第2个主题“友谊、爱及恋爱关系”和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第2个主题“性行为与性反应”之中,内容贯穿5~8岁、9~12岁、12~15岁、15~18岁以上四个年龄段。具体内容如下 [38]
核心概念1:关系
主题2:友谊、爱及恋爱关系
学习目标(5~8岁)
要点:人际关系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类型的爱(例如朋友之间的爱、父母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表达爱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学习者将能够:
► 识别爱的不同类型以及表达方式(知识);
► 认识到爱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态度);
► 在友谊中表达友爱(技能)。
要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
学习者将能够:
► 列举健康关系和不健康关系的特点(知识);
► 定义恰当的身体接触和不恰当的身体接触(知识);
► 认识到友谊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态度);
► 建立并保持健康的友谊(技能) [38]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青少年与儿童表达友谊和爱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随着成长,对他人表达友谊和爱的方式的变化(知识);
► 认识到向他人表达友谊和爱的方式多种多样(态度);
► 反思随着年龄的增长,向他人表达友谊和爱的方式是如何变化的(技能) [38]
学习目标(12~15岁)
要点: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关系
学习者将能够:
► 识别不同类型的关系(知识);
► 区分爱、友谊、迷恋和性吸引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知识);
► 讨论亲近的人际关系有时是如何转变为性关系的(技能);
► 展示在不同类型的关系中的情感管理方法(技能) [38]
学习目标(15~18岁以上)
要点: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在健康的性关系中表达喜爱的一系列方法(知识);
► 认识到性行为并不是表达爱的必要方式(态度);
► 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喜欢和爱(技能) [38]
核心概念7:性与性行为
主题2:性行为与性反应
学习目标(9~12岁)
要点:人们具有性反应周期,即对(身体或精神上的)性刺激产生生理反应
学习者将能够:
► 描述男性和女性对性刺激的反应(知识);
► 了解在青春发育期,男孩和女孩会更加意识到自己对性吸引和性刺激的反应(知识);
► 解释很多男孩和女孩会在青春发育期,或更早的时候开始出现自慰行为(知识);
► 认同自慰并不会对身体或情感造成伤害,但应该在私密环境中进行(知识) [38]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进行相关教育

幼儿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根据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给出的学习目标,幼儿阶段的相关教育主要表现为同伴关系的教育,集中表现为如何向同伴表达关爱与尊重。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主编的《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全9册)中,《彩虹心情》《多彩的幸福》和《遵守规范的孙悟空》三册中都涉及与同伴关系相关的教育内容 [39]
《彩虹心情》一册主要帮助幼儿初步认识情感和情绪,使他们学会对他人(爸爸妈妈、教师、同伴等)表达爱的不同方式。同时幼儿也将对同伴传达给自己的关爱表示感谢 [40]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40]
《多彩的幸福》一册主要帮助幼儿学习如何表达家人、同伴、老人、残障人的尊重 [41]
《珍爱生命——幼儿性健康教育绘本》插图 [41]
《遵守规范的孙悟空》一册主要帮助幼儿理解如何表达对同伴的爱,并学习尊重自己对同伴产生的好感,用适当的方式向同伴表示喜欢 [42]
小学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小学的性教育不单纯局限于感知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这些原有情感关系的变化之外,青春期的特殊性之一在于性萌动给很多孩子带来新的关系话题,那就是青春期的爱情。
初中性教育中的相关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性教育会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一方面进一步深入讲解“爱情”这一话题,并且由此延伸到对于爱情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讨论。另一方面,青春期恋爱作为重要话题,放在“浪漫关系”“性决策”“性的生命周期”等话题中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初中生会对人与人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关系、同伴会影响性决策和性行为、婚姻和长期承诺伴随着许多责任、亲密伴侣暴力是对人权的侵犯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并且掌握更多爱、关心与尊重的能力 [43]

全面性教育中与性吸引相关的常见疑问

常见疑问1:父母如何帮助儿童应对“非意愿性关注”?
孩子步入青春期以后开始产生性吸引力并受到性关注是很正常的,但其中有一些性关注,如来自陌生人或熟人的猥亵性言语甚至是行为都可能是对孩子的非意愿性关注。当孩子亲历非意愿性关注时,常常会感到无助、害怕,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而父母无所谓的态度则会加剧他们的无助感和焦虑感,引发更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伤害,同时也不利于父母和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和尊重的亲子关系,进而不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因此,父母在孩子遇到非意愿性关注时,应及时了解事发后孩子的感受,肯定他们的感受,并赞扬他们及时跟父母沟通的做法,同时鼓励孩子建立并维护自己的个人界限,如教会他们什么是许可、什么是拒绝,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给予许可或拒绝,这样做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等。建议遵循以下策略:
(1)引起重视,切忌过度惊慌。
(2)不责怪孩子,站在孩子一边。
(3)向孩子普及有关性骚扰的知识。
(4)对孩子使用社交媒体予以关注和指导。
(5)帮助孩子建立个人界限。
(6)保证孩子的安全 [44]
常见疑问2:如何面对同性吸引或同性恋?
在青少年时期,很多人开始对他们的性倾向有了更多的意识。性倾向意味着一个人对另一人产生性或情感的吸引。大多数的人被异性所吸引(男人被女人吸引,女人被男人吸引)。被异性吸引的感觉叫做异性恋情感。有些人对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性和情感上的吸引(男人觉得被男人吸引,女人觉得被女人吸引)。这种同性的吸引叫做同性恋。
在人生当中的某个时刻,大部分人都会对同性的人产生性的感觉和想法,或者产生性梦和性的吸引。两个亲近的同性朋友可能会对彼此产生爱慕,有些时候会觉得被对方的身体所吸引。有些人一直保持并只受同性别的人的吸引。尽管某些宗教和文化认为同性恋是错误的和不正常的,大部分的专家觉得人类的性倾向和情感是不可以被人为控制的。换句话说,同性恋不是一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因此同性恋者不能通过祈祷和强迫自己去和异性发生性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性倾向。
在青少年时期,有些人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这种意识可能是艰难的过程,会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人不同,因而感觉非常孤独。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可以尝试与信任的人进行交流,例如青年心理咨询师、健康工作者、信任的老师或者家庭中的长辈。这些人可能会帮助解答青少年遇到的困惑,减少相关的担忧 [45]

典型案例

播报
编辑
色情间谍活动(Sexpionage)起源于冷战时期的苏联。在苏联的情报部门克格勃,从事色情间谍活动的男、女特工分别被称为乌鸦(raven)和燕子(swallow)。他们通常都非常具有性吸引力,被雇用来勾引高级别的政治人物,以达到获取情报的目的,或者作为一种手段使竞争对手退出舞台 [46]
在一篇纽约时报2018年的报道中,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前情报员约恩娜·门德斯(Jonna Hiestand Mendez)提到,俄罗斯情报机构的确有一所学校来训练女性使用性作为诱惑工具。在1980年代,一位守卫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被一名俄罗斯女间谍引诱,这位士兵最终允许其他俄国人进入使馆在俄罗斯的一些场所,他也后来也因此而被定罪 [47]
电影《红雀》(Red Sparrow)(2018)就是以此为题材进行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