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蜀錦織造技藝 織出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

三千年蜀錦織造技藝 織出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

撰文:上官哲哲
出版:更新:

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以下簡稱成都大運會)即將於7月28日—8月8日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距離賽事開幕不足5天,與其相關的元素逐漸吸引人們的目光,成都大運會的獎牌「蓉光」就是其中之一。

蜀錦綬帶是成都大運會獎牌「蓉光」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獎牌全貌,最為吸引人的就是綬帶部分,這裏採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的工藝和材質,還將成都市「市花」芙蓉花和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太陽神鳥紋樣進行抽象化設計。這條寬2.5釐米、長105釐米的綬帶在陽光不同的折射角度下,會產生不同的光彩效果,頗有古人描述的「發文揚彩,轉代無窮」之意趣。

「成都大運會獎牌綬帶採用蜀錦的織造技藝,是希望通過現代美學與傳統技藝的巧妙融合,讓世界看到成都眾多的非物質遺產文化,吸引國外友人主動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總設計師馬麗娃說。

蜀錦織機 織出2.5釐米寬精美綬帶

作為寬度僅有2.5釐米的綬帶,上面的花紋卻十分精細,採用蜀錦工藝和材質織造的綬帶,織就過程極為複雜,而獎牌綬帶所用的蜀錦織機,就躺在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裏。

在織機車間廠房內,兩台織機高速運行,左邊一台架着藍色絲線,右邊一台架着紅色絲線,經線、緯線上下起合,多梭箱裝置內的梭子一個接一個快速彈跳。74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成都古蜀蜀錦研究所所長鬍光俊介紹,「這裏的蜀錦織機都是用的傳統工藝,成都大運會綬帶都是在這些織機上織出來的。」

成都大運會將產生獎牌2270個,綬帶一共生產了3000條。不管是從外觀、材質還是文化底藴來看,綬帶都是一件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文化精品。成都大運會綬帶運用蜀錦工藝,也是對蜀錦的一次時尚化呈現。

圖片來源:成都大運會官網

或許人們不知道的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詞,比如七上八下、一絲不苟、絲絲入扣、錯綜複雜等,其實都來自蜀錦織造工藝。

蜀錦是以桑蠶絲為主要原料,具有地方風格的提花錦緞類織物,其生產工藝程序複雜,包括準備工藝、設計工藝、裝造工藝、試機等多個工種工序。與其他織錦相比,蜀錦綢面上有平紋、斜紋、緞紋及變化組織,塊面效果清晰、層次分明。產品在自然光線下會反射出不同的色彩。從手感上,蜀錦綢面上有花樣的地方有凹凸感,無花樣的地方很柔和,具有很高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蜀錦共有四大工藝70多道工序,從天然桑蠶絲的浸泡、染色、絡絲、拈絲、並絲等開始,再按照意匠圖,運用挑花架編結花本,確定不同顏色絲線的顯隱。將花本過渡到纖線上後,再轉移到織機上,把經線與花本以打結的方式連接起來,完成結本。一萬多根絲線,每一根絲線都要裝進縱框,還要穿過前面的主扣,絲絲入扣、錯綜複雜。蜀錦的織機就像一台編程機,對絲線的排列組合就是某種意義上的編程。

胡光俊說,「這樣織造出的蜀錦,不僅光彩流轉,鮮豔奪目,而且正反面呈現不同的完整圖案,不會呈現亂糟糟的走線。雖然看上去凹凸不平,顯現平紋、斜紋、緞紋組織,但撫摸一下,會有嬰兒肌膚般的平滑感。」

四川蜀錦 源遠流長「寸錦寸金」

中國四大織錦包括四川蜀錦、蘇州宋錦、杭州織錦和南京雲錦,屬四川蜀錦歷史最長,為「天下母錦」。它在成都土生土長,紋樣有蜀地特色,包括祥禽瑞獸、花鳥草木、人文地域等,代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蜀錦起源於戰國時期,成都也是中國絲綢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漢代時成都就已發明出世界先進的提花織機。2012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成都老官山漢墓發現了多宗織機模型,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提花機模型,代表了當時紡織手工業的最高水平。織機出土現場還散落着15個漆木織工俑——4名男性似乎正在腳踩織機踏板,女性織工手姿態各異,儼然是漢代成都織錦工場實景的模擬再現。

四川成都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VCG)

由於生產工藝要求高,織造難度大,極耗工時,蜀錦可謂「寸錦寸金」,儘管「蜀道難」,但成都「閉而不塞」,不僅外國使節、各地商人紛紛經蜀道而來,讓蜀地風物融入更多外來文化元素,還隨着張騫「遠行」西域流轉在「絲綢之路」上。

早在2000多年前,天府之國就已經機杼之聲處處聞。而蜀錦,因產於蜀地而得名。「伎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貝錦斐成。」西晉人左思曾在其《三都賦》中如此描述當時成都織錦業的盛況。在那之前,漢代成都就已設立專門的織錦作坊錦官城,自那以後,錦官城逐漸成為成都的一個代稱。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226號墓葬20世紀曾發掘出土一件文物,名為「聯珠龍紋錦」,其背後有文字記載「雙流縣,景雲元年折調紬綾一匹,八月官主簿,史渝」,這是中國出土的絲織物中罕見記載出產地的古代絲織物,不僅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錦技藝,更是唐代成都織錦業興盛發達的見證。

蜀錦,在成都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了近3000年。歷史上成都因盛產蜀錦得名「錦城」,環城的江河亦稱「錦江」,織錦工人聚居地稱為「錦裏」,南來北往的客商落腳之地稱為「錦官驛」。蜀錦作為成都一絕,憑藉古老的民族傳統風格、濃郁的四川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藴,「蜀錦織造技藝」2006年就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成都地區絲織技藝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趕去成都 看大運會、對話蜀錦美學

成都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坐落有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在這裏,可以窺見數千年前,錦官城「蜀錦勃興」的景象。館內數千平方米空間裏有大型蜀錦織造工場,多台蜀錦小花樓木織機現場手工製作蜀錦。

蜀錦織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在這裏研究複製歷代經典蜀錦作品的保護工程,複製歷代蜀錦50餘件,恢復了蜀錦「小梭挖花」的獨特技藝。明清年間流傳的「坐龍錦」,元、明時期時興的「燈籠錦」「百子圖」,宋代時期的「紅地八答暈錦」,唐代時期的「對馬紋錦」「蝶紋錦」「花鳥紋錦」「聯珠狩獵紋錦」等,這些原本存在於歷史古籍中的名錦,在這裏的織機上接續「復活」。

除了綬帶外,成都大運會還推出了蜀錦花樹對鹿紋樣文創絲巾、蜀錦文創雙面漁夫帽、蜀錦文創隨身鏡等周邊文創產品。將蜀錦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運用到大運會產品中,既凸顯了城市人文特色,也融入了深厚的蜀文化底色。

目前僅需不到10個小時,人們就能從西九龍站坐高鐵直達成都,同時每天都有10班左右的飛機往返港蓉兩地。成都大運會開幕在即,當你真正去到成都旅遊,漫步大街小巷時找尋大運會特許商店時,不光能體會與蜀錦相關的歷史文化,也能感受成都的獨特韻味。

成都大運會上獎牌上的蜀錦綬帶,是連接運動員與獎牌的綬帶,也是東道主成都送給世界的禮遇和祝福,藴含中華美學細節,如同千年前它在「絲綢之路」上的流轉,或將實現成都與世界的一次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