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隋朝宁可大兴土木修建大运河也不利用海运?

当时修建上海和天津两个港口利用海运沿岸运输不就能够沟通南北吗,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呢?这里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关注者
315
被浏览
135,389

26 个回答

两者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隋代的京城是汉长安附近的西都大兴和东都洛阳,大运河修建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缓解京中用粮紧张的问题,两京都在远海的内陆,修建港口走海运根本就是饶了远路,一点用也没有。其次,大运河是内河系统,其沿途均是王权所辖之地,运河通畅便于王令传达,军队运输。隋朝初期全国的情况是,经济上北贫南富,军事上北强南弱。因此内河系统的完善便于南北交流,取长补短,南粮北运,北兵南运,终结魏晋以来的数百年乱世,维护南北的大一统。

中国大运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比如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所修建的古邗沟。而后又有魏惠王所挖的鸿沟,秦代的灵渠,两汉时期的成国渠,曹操时期的白沟,东晋时期的浙东运河。隋唐大运河开凿之前,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框架已经基本形成,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的修挖与整治,实际上是在此框架基础上完成的。另外隋唐大运河最早并非由隋炀帝开凿的,其完成于炀帝时期,但是最早的规划与提出构想却是在隋文帝时期,炀帝当是根据国家情况发展和完善了文帝最初的构想。

且看隋运河分布图所记录的隋唐大运河各段的修建年代:


1 . 最早的是广通渠(文帝时期 584年 )

581年,文帝接受周静帝禅让,定都长安。但是长安当时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不适合作为王朝之都,于是文帝便在长安东南龙首原南面选了一块秀美之地建都,称大兴都。

关中之地虽号称沃野千里,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300余年战乱,早已破败不堪,关中之产不足以供京师,因此必须由关东运量入京。古代交通对地理的依赖性非常大,水运虽然在速度上不及骡马,但是在运量以及成本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自潼关至长安的渭水,自古就是一条难走的水路,“渭水多少,流有深浅”,因而文帝便派宇文恺于渭水之南开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东至潼关三百余里,名曰广通渠,广通渠成,自潼关西上的槽船运量入京不再涉险走渭水,但是潼关之东三门峡仍是槽船的噩梦,文帝欲通而不得。


2 . 其次是山阳渎(文帝时期 587年)

开皇七年,隋文帝为南下灭陈,派人在原古邗沟的基础上挖大运河的江淮段,“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当时隋文帝灭陈的八路军中的三路主力都屯兵在江淮一带,山阳渎北起山阳(淮安),南至扬州入江,用于运输士兵与粮食,完成灭陈之战。此处有一路是由连云港出发进攻太湖的海军,但此路军的存在是因为进攻路线的特殊性。

3 . 随后是通济渠(炀帝时期 605年)

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修建新都,同时派人开凿通济渠。迁都洛阳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人口激增造成国都粮食供给困难,而且三门峡一处漕运不畅,文帝之时一直不能解决,迁到洛阳则可以不用过三门峡,便可解决用粮难题。而通济渠则是在鸿沟的基础上,由板渚引水至盱眙,沟通黄淮两大水系,成为贯通南北之地的交通干道。

通济渠是炀帝力排众议派人修建的,而且要求工期非常短,发民工百万五个月内完成,随后便乘坐龙舟前往江都,因而有人认为修建此渠的主要目的在于享乐。但是实际情况依然是京中缺粮,急需南方的粮食运往京中,因而炀帝才要求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运河的开凿。炀帝在洛阳附近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如兴洛仓、回洛仓等,目的就是囤积由南方运来的粮食。其次,因为他即位不久,而国都在北方,对南方的控制略显不足,因而快速修好通济渠巡游江都便于控制南方,稳固统治。同年,又疏通扩大邗沟,进行改道,便于使用。




4 . 对北方用兵的永济渠

隋朝东部的河北山东等地经济较为发达,人口众多。大业初期,全国约有900万户,东部占200万户,约1/4人口。隋实行租庸调制,按户、丁征收粟帛,户多丁多,上调的粮帛就多。因此东北部急需一条运送粮帛入京的通道。同时,炀帝着力开拓边疆,积极对辽东用兵,他以涿郡作为征辽的军事基地,急需一条通往涿郡的道路。在此情况下,炀帝便下令征调河北等地的民夫修建永济渠。永济渠是在三国时期曹魏的白沟等渠基础上修建的,建成之后,北方的粮帛得以入京;而炀帝的军队与后勤由江都抵达涿郡只需要50天。

永济渠修成,标志着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完成。此时经济上京中粮帛不缺,南北交流加快;政治上,南北统一融合加速;军事上,军队可以快速抵达运河沿途南北各处。

以贯穿南北的运河水道沟通天下,维护统一,这一想法绝非临时兴起,大概早早地就被杨坚父子写在规划之中,因此在修建运河的任何一段的时候,他二人都是务求河道宽、运量大,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们谁都没有把这个当作是眼前的工程。而海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根本上就和两帝的大战略相悖,怎么可能会去发展。

隋炀帝这个人的施政特别具有大局观他首先是以一个大一统的君主而自居他不像隋文帝觉得对于原来的山东地区对于江南来说他是以一个征服者而自居这个格局不一样而且隋炀帝致力于打破关陇集团对政治的这种垄断所以他是又破又立破容易能不能立得起来这是一个新的问题

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隋炀帝主动的去推动国家的政治中心向东转移并且去努力适应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的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趋势隋炀帝修建大运河也有自己的长远打算

这一点我前面反复说过极具有大局观这一点特别的了不起当时多少人都意识不到这样的一个历史大趋势他率先的敏锐的把握住了这一点

这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极其的明显

首先这个人战略眼光是有的战略设计能力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个人的执行是非常非常糟糕的他既不懂民心也不会利用民心更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他的那些举措跟秦始皇一样你单独哪件看起来都极具有战略意义比如说秦始皇当年修长城有没有意义修持道有没有意义修灵渠呢都非常的有意义可是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块来进行再加上你那个奢侈无度的陵寝还有你的那些工事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块来进行大大的超越了老百姓的实际承受力

最后官逼民反秦朝二世而亡而隋炀帝几乎重蹈覆辙他也是在执行方面有极其严重的问题他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把所有这些具有战略眼光的这些举措一样放在一块去进行一个营建东都洛阳一个开辟大运河还有他也喜欢四处去巡游并且他也修过长城还在加上后来那个特别要命的三伐高丽这其中很多举措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操之过急设计和执行从来不是一回事设计重要执行更重要你要能把这两个找到一个平衡点那你事业上无往而不利我们隋炀帝他做不到这一点他一头重一头轻一手硬一手软在执行这个问题上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