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一念无明》中余文乐和曾志伟的表演?

获得三项大奖的《一念无明》,很欣喜的看到港片中如此有演技的两位男演员,观众都被打动。
关注者
35
被浏览
30,189

6 个回答

曾志伟因为本子实在太好了,毫不犹豫地接下了片子。并亲自邀请金燕玲出演。 然后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市民,一个真实的父亲。 拿“头靠车窗”的经典场景来说,他的眼神会让你觉得是沉下来的,是越抓越深的,是有极高涵养的。他的一个停顿,一个皱眉,一呼一吸,一处肌肉的变化,甚至吸烟的一吸一吐,都恰到好处,他演欣喜的时候,你的内心会自然流出一股暖流,他演绝望的时候,你的整个灵魂都随着他置于黑暗。 什么叫老戏骨,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老戏骨。

余文乐,用零片酬接下了这部戏。我不得不说,这是造就他的一部戏。 因为整部电影里面,余文乐的形象一点都没有美化的意思,他让你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现实而残酷的一个。而他的眼神,他的抽搐,他的喜怒哀乐,必须要演出看似正常其实涣散的状态,对于演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余文乐很厉害,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整部电影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与他的似是无意实则用力的演技有关。 余文乐没有收获影帝,我觉得是不公的, (并且激发了我想去看看《树大招风》林家栋的想法。)

文/伍脊六兽特约作者:bb。

初到香港的人,往往会对它如潮的车流、紧密的楼房以及行色匆匆的行人印象深刻,在这里,时间的珍贵度可媲美房产。

在快节奏中,反而透露出一种整齐感,急而不乱,仿佛风中那被啫喱水定型过的头发。

横穿闹市,连地上醒目的黄色安全线都在提醒你香港有多重视法律与秩序。

你很难想象这个地方会孕育出武侠片里的江湖或是喜剧片里没心没肺的无厘头

呆久了,才会慢慢体察到它颇为市井的一面:旺角的茶餐厅,深水埗的影碟贩卖地,油麻地的庙宇…

除去中环光鲜亮丽的上班族,香港故事也写满了平凡人的挣扎和骄傲

而“人”,始终是香港电影努力刻画表现的着力点,不管是哪种类型片,都逃不过人情底色的渲染。

这种人情是《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母子围坐在餐桌吃冬菇;

《父子》里郭富城带着儿子四处逃亡;

是《桃姐》中桃姐做的卤水牛舌;

是《香港制造》里坐在7-11前发白日梦的辍学少年。

说到靠朴素情感打动我的港片,最近一部便是《一念无明》。它的名字听起来很禅意,80后导演黄进在映后Q&A解释过,所谓“一念”,即一个念头,一念生万念,不断堆叠;“无明”,就是我们不够智慧,看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者说所有东西的真相是什么。这部电影靠着香港电影发展局的补助,凭借200万港币的低成本在过去一年的颁奖季大放异彩,成为最大黑马。

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之所以能够吸引到曾志伟、余文乐两位大咖零片酬出演,就是因为这样它可贵的题材以及出色的剧本。《一念无明》没有首部作品的通病,譬如声画不同步、收音糟糕、镜头语言混乱、过于强调剪辑技巧而忽视剧情起承转合。它稳重而老练,甚至可以说成熟。第一次拍长片就选择聚焦情绪病和精神病患者这一社会弱势群体,黄进连同编剧陈楚衍在开拍前做足调查和访谈, 用事实反映事实,而不是用知识分子的想象去构造现实,这也让电影的成功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一念无明》的主角阿东(余文乐饰)和妻子Jenny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后来阿东的母亲病倒,由于父亲(曾志伟饰)早已离开母亲(金燕玲饰),哥哥也长期呆在美国,身边只得阿东一个亲人的母亲终日郁郁寡欢。不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的阿东为了照顾她,便辞掉工作。 但母亲不理解也看不到阿东的爱,又或许这份爱让生活无法自理的她更加自卑,东母经常把怨气泄到他身上。更雪上加霜的是,阿东为了赶紧供完同jenny看中的楼盘,把钱全部投入股市,结果输掉全副身家,Jenny也负气离开他。

后在一次意外中,阿东不小心杀死了妈妈。也是那个时候,他被诊断为躁郁症,坐监改为住院治疗一年。出院后,阿东的父亲把他接过来一起住,但情况并没有好转,邻居也对阿东指指点点,把他当成怪胎。

人之情借由关系透析表达,如果将《一念无明》分解开来,也能看到这样几段颇具深意的关系。

母子之爱。

母亲生病无法自理,阿东主动(心甘情愿地)负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电影有一幕是阿东用布擦拭清洗母亲裸露的大腿,腿置于前景,处于失焦状态;画面的焦点放在是阿东复杂的脸部表情,而余文乐也演绎出了那种微妙的情感,为这段找不到出口的母子关系写下最佳注脚。

病弱的母亲反而是强势的那一方,阿东在母亲面前总是小心翼翼,自卑与无力感混合冲击着他的神经,母亲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换来的往往不是阿东的呛声,而是隐忍与沉默。明明最亲密,却仿佛隔着万亿光年的距离。反而是呆在国外、连句问候都懒得给的小儿子阿俊,更让母亲牵挂。距离就像一层保鲜膜,隔绝了亲情中最尴尬的部分,保留下来的是幻想,是良性回忆。

阿东执意把母亲留在身边照顾的举动充满自虐性色彩,更像是对残酷生活的报复。没了爱人,丢了工作的他只剩母亲这根救命稻草,虽然摇曳得好吃力,但至少让人生有了寄托。这种畸形的依赖,以及它所积蓄的怒气,总有一日会爆发。

父子之爱。

父亲(曾志伟饰)在阿东真正一无所有的时候闯进他的生活,试图弥补这段太残缺的关系。在狭窄的劏房里,他们一起吃便当,睡在上下铺,偶尔也会闪现一些温情时刻,比如回忆阿东的童年时代、在邻居面前维护因为躁郁症而被当非正常人的阿东。随着故事的推进,也慢慢了解到父爱缺席的不得已。

这些年不见踪影的父亲在阿东破碎的心灵早就留下创伤,这份迟来的爱要怎么去逆转“不可逆”的时光呢?这个男人同样给不了阿东安全感,在他一次次被人,被世界抛弃后,这样临时、急促的关心和体贴更加剧了他对未来的恐惧。 有时候你真的会觉得“爱”是世界上最难用语言去表达的东西,把“爱”的方式搞错,反倒会伤到最爱的那个人。阿东和父亲明明爱对方,却总是把爱这件事搞砸。

男女之爱。

电影最惊艳的一幕大概要属教会那段了。找到宗教救赎的jenny站在讲台上,分享自己从被毁灭到涅槃重生的历程。她口口声声说要“宽恕”,却几近刻薄地“控诉”阿东是怎么让他坠入人间地狱的。那段黑暗经历对她亦是难捱的折磨,或许皈依宗教只是她用来强迫自己去宽恕阿东的方式。阿东的再次出现勾起了全部的记忆,她对他施加语言的暴力,要他承担双倍痛苦。

这是电影中阿东状态的转折点,随后便切到他跑进超市狂吃黑巧克力(巧克力中的苯乙胺可以帮助调节人的情绪)的镜头。jenny所谓的宽恕加剧了阿东的抑郁,后者本能的想要靠外物快乐起来,却无济于事,随之而来地是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消耗生命。

正常人与非正常人。

通篇下来会发现这些关系全部围绕阿东展开,但他又是关系中绝对的弱势。除了上面提到的私人情感,《一念无明》最大的野心应该是探讨一个精神病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电影里的阿东一直认为自己是正常的,但整个社会却持有相反意见。颇为讽刺的是,阿东大闹婚礼的那场戏,混淆了正常与非正常的界限:台上的新娘新郎说着结婚感言,台下的宾客却是各说各话,不晓得最起码的尊重。阿东点破了一切,因此遭到在场人士的非议:“他就是那个得精神病的” “他把自己的母亲杀了,是疯子”,正常与非正常在这里完成了概念内核的倒置,一个非正常人很勇敢地道出什么才叫“正常”。

精神病(情绪病)人的生存状况一向惨淡,社会的不包容,家人的不理解,以及病人自身所要背负的巨大同僚压力都让现状的改变任重而道远。《一念无明》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视角,也唤醒了一部分的社会良心。但电影不是生活,生活艰难多了,要避免类似冰桶挑战这样后续乏力的困境,我们不仅要看到生活的真相,还要努力让通往光明的黑暗再短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