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聽廣播劇穿越時空 坐上紅van睇真油尖旺 - 20230813 - 副刊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副刊

星期日WorkShop

社會實驗:聽廣播劇穿越時空 坐上紅van睇真油尖旺

【明報專訊】無論是否自認「MK仔女」,香港人經常在油尖旺一帶聚會、吃喝玩樂,甚至工作,大量經濟與社交活動在此發生。「非常香港」項目經理李朗欣(Lorraine)形容,很多人就像是油尖旺的「第二街坊」。「非常香港」繼今年初在元朗區舉辦「非常社區節」,這次來到了油尖旺區,並策劃紅van導賞團,誠邀各位街坊細閱街道承載的歷史文化,對似是熟悉的街道或有另一番體會。

背景

項目:油尖旺區紅van導賞團

目的:讓公眾人士了解油尖旺區的歷史與文化

人物:「非常香港」、服務油尖旺區的NGO工作者、導賞團參加者

「第二街坊」誰也曾MK過

「作為曾經『MK』過的人,都會知道旺角在心目中有幾個關鍵字,可能是旺中(旺角中心)、西洋菜南街。」Lorraine提到的幾個地標,是不少港人常去的熱門蒲點,「但其實除了這些之外,也有很多其他旺角或油尖旺的面貌,我們是不知道的」。油尖旺不缺富有人情味的故事和空間記憶,只是在歷史洪流中逐漸被遺忘。

油尖旺區的「非常社區節」其中一個重點活動是乘搭紅van,一邊在小街穿梭,一邊聆聽以社區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廣播劇。地區導賞團不是新鮮事,但選擇紅van作為載體相當特別。紅van與油尖旺有什麼關連?Lorraine發現很多路線正是接駁油尖旺與港九新界,每天接送各區的香港人,「雖然人們來自不同地方,但是紅van就好像將他們由自己的社區,一個private(私人)的領域,連結到這個有共同回憶、經常去的空間」。 她提到油尖旺區與新界及鄉郊地區不同,難以找到寬闊的公共空間,社區由方方正正、井字形的街道構成,因此參加者更適宜乘坐紅van,體會在街道間穿梭的感覺。

由2053年回來看社區變遷

(廣播劇對白)「爺:呢㗎車你梗係無見過啦,𠵱家嘅小巴個樣都唔同晒咯!呢個係30年前嘅設計嚟,以前我哋會叫佢紅van。」

由登打士街出發,參加者沿途會聆聽一段廣播劇,跟隨俊仔與爺爺由2053年重返2023年的香港。劇中未來的油尖旺經歷幾番變遷,俊仔不知道舊時街道的樣貌,由爺爺述說地區故事與回憶。這個幻想很可能成真,因為油尖旺區將會大規模重建。透過時空穿梭的設定,Lorraine希望廣播劇能涵蓋這區的過去(2023年前歷史)、現在(2023年)與未來(想像2053年經歷重建後景况)。

油尖旺向來是不斷變化的地方,只是十多年前,旺角整條街道充滿busker(街頭藝人)熱情表演,頭頂還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隨着地區發展與政策更新,這些畫面已經不再一樣。以下介紹紅van導賞團其中兩個景點,跟隨兩爺孫的聲音,初嘗社區人事物於不同年代的故事。

雀鳥花園:見證雀仔文化式微

(廣播劇對白)「孫:呀,好似有聽爹哋講過。佢話以前太公舖頭隔籬有條雀仔街,係喺朗豪坊嗰邊搬過嚟㗎。」

旺角康樂街因聚集許多售賣雀鳥的攤檔,被稱為「雀仔街」。1990年代,政府決定重建康樂街一帶舊樓,成為今天的朗豪坊。檔販則遷往園圃街雀鳥花園,亦是現時香港人所指的雀仔街。Lorraine和「非常社區學堂」其中一組學員曾經落區,與一對老夫婦聊天。他們經營雀仔舖「平記」多年,經歷由康樂街搬遷至雀鳥花園,慨嘆昔日景况與現時有很大落差,「以前地理位置方便,還有很多雀友會過來聚集。就算不是來買雀,也會帶雀鳥過來聊天,那時候多好多人」。再加上現時政策禁止攜帶雀鳥乘搭巴士,早年更有禽流感陰霾,令雀鳥文化日漸式微。

Lorraine一行人當天落區兩三小時,游走花墟及雀鳥花園,除了體會社區轉變,亦從中知道許多人物故事。譬如「平記」夫婦會暱稱他們的雀仔為「BB」,即使颳颱風也會返回店舖餵食和清潔鳥籠,風雨不改悉心照料。導賞團的廣播劇會聲演這些小人物的真實經歷,參加者可以細聽感受。

廟街:歌廳凝住歡樂時光

(廣播劇對白)「孫:我記得之前跟爸爸嚟過廟街,都已經覺得呢度好得意。原來以前廟街再多啲嘢玩㗎?有舞廳,又有大牌檔。」

有些文化已經消失,仍然存在的,卻被時代遺忘。Lorraine與另一組學員為了解廟街歌廳文化,有一晚放工後走進「艷陽天歌廳」,體驗上一代人的娛樂活動。參與其中的學員Debbie形容,歌廳的氣氛與唱卡拉OK的分別不大,「還更棒,有live(演奏),下面的人還會為你鼓掌」。每首歌盛惠100元,可以請駐場歌手演唱,或與她們合唱、獨唱。他們幾個年輕臉孔出現在一群中年人之中,但Debbie說招待的歌手熱情不減,亦樂於分享經歷。Lorraine補充,從歌手口中才知道他們並無底薪,收入全靠顧客的消費。歌廳一般開放至凌晨3、4時,但關門時間按情况而定,「如果客人有興致繼續唱,他們不會關門」。

Debbie環視現場其他觀眾,有些攜眷出席,有些則帶私家咪,對歌唱十分認真。她記得一個幫襯歌廳10年的叔叔,當時聽到他人演唱的一首英文歌,因為覺得很動聽而立即上YouTube學習,「真的有趣。這個地方對他來說也是很重要,下班之後他又可以放鬆,又可以展示他的才華」。Debbie和其他學員當晚都非常享受,她將歌廳的片段上載至社交平台,更收到很多朋友的回覆,紛紛好奇她身在何處。

(廣播劇對白)「孫:咦,我哋好似返到去2053年喇喎,隔籬啲唐樓都變番做高樓大廈。爺爺,我哋返咗嚟喇。」

紅van導賞團還會介紹更多景點與故事,留待參加者沿途發現。對於很多油尖旺區的「第二街坊」,這僅僅是一個工作地點、與友人「飯聚」的地方;Lorraine希望這次導賞團,促使團友放下對油尖旺的固有視角,重新探索社區。

用盡公共空間 延續集體回憶

這次紅van導賞團由「非常香港」策劃,Lorraine負責撰寫廣播劇的劇本,同時亦有長年服務油尖旺區的NGO參與其中。導賞團源於「非常社區學堂」計劃,來自多個NGO的學員學習「地方凝造」的概念,並走進他們服務的油尖旺區實踐,蒐集第一手資料,構成廣播劇內容的根基。計劃一共有9堂課,結合理論及實踐,教導學員如何善用社區的空間和資源。Lorraine提到不少學員來自社工背景,善於以社福角度介入社會問題;這次計劃則引入「非常香港」所關注的公共空間規劃概念,幫助在社區深耕細作的人完善服務。Debbie是香港紅十字會活動幹事(社區備災),服務區內劏房居民。劏房環境狹窄,她認為學堂擴闊了自己對公共空間的想像,「我不可以幫劏房戶搬家,令他的空間擴大,但可不可以在外面的公共空間,讓他們一起做一些活動?」

邀街坊父子檔聲演廣播劇

另一位來自社工背景的學員則提到,以前在公共空間策劃活動,會把空間特點視作限制。譬如這次「非常社區節」的活動選址登打士街公園,兩邊擺放着很大的花槽,「其實我們用不了那個位置,以社工的角度就是限制,而那個限制我們改變不了」。參加「非常社區學堂」之後,她開始思考更多可能,例如安裝一個跨越花槽的平台,把空間的限制轉化。與此同時,她亦學會善用公共空間原有的資源,「同一個活動可以放在中心裏面進行,點解一定要在公共空間做呢?我會思考多了,我們要怎麼賦予活動本身的意義,與這個空間有連結」。

位於大角嘴的沐恩浸信會一直服務區內街坊,作為社區的一員,堂主任吳明光與兒子Kerux聲演廣播劇中的爺孫角色。Lorraine曾考慮邀請專業配音員錄音,但最終決定由這對父子檔聲演,讓整個項目更是油尖旺街坊促成的產物。配音不止是一次新奇的經歷,來年升讀中一的Kerux亦從中加深對社區的認識。「不少90年代的電影都是在那裏取景,《古惑仔》、《旺角卡門》……」吳明光練習對白期間,讀到一些在油麻地果欄拍攝的港產片時,對身旁兒子說道:「我估你都唔識嘅。」隨即考考Kerux《古惑仔》由哪個演員演出,一如所料年紀輕輕的他答不出來。每一代人有專屬他們的集體回憶,與空間相關的記憶要如何傳遞下去?相信這次導賞會是Kerux和其他參與者寶貴的一課。

「那個周末,我坐上了回到過去的 旺角紅VAN」活動詳情

日期及時間:

8月19日(下午1時30分、3時、4時30分)

8月20日(上午11時、下午12時30分、3時、4時30分)

(每程導賞約1小時)

集合及解散地點:旺角登打士街休憩處

報名:bit.ly/3s7P5es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