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汉语文字)_百度百科

[xūn]
汉语文字
展开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勋(拼音:xū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战国金文。形声字,从力员声。《说文解字》小篆正体作“勳”,从力,熏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勳”作为“勋”的异体字。“勋”本义指大的功劳,引申为有功勋的人。 [2]
(基本信息主要来源:《新华写字字典 第2版》 [3]、汉典网 [4]
中文名
拼    音
xūn
繁    体
部    首
五    笔
KMLN(86);KMET(98)
仓    颉
ROKS
郑    码
JLYM
笔    顺
竖、横折、横、竖、横折、撇、点、横折钩、撇
字    级
一级(编号:1506) [1]
平水韵
上平声·十二文 [5]
注音字母
ㄒㄩㄣ
笔画数
2+7
异体字
、*、𠢼
统一码
52CB
造字法
形声字
结    构
左右结构
GBK编码
D1AB
四角码
6482₇

文字源流

播报
编辑
字形演变流程图(文中出现序号参照此图所示文字)
形声字。此字分两条线发展:一条线从力,员声,发展成为现代规范字。战国金文作图1,左部的“”字作声旁,指示读音;右部的“”字作形旁,成就功勋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故字从力。金文声旁“员”字不从“贝”而从“鼎”。篆文(图2)“鼎”讹为“贝”。隶书“员”声作从鼎(图4)、从贝(图5)都有,后来统一写作“贝”。另一条线从力,熏声。“熏”“员”古音相通,因此勳、勋为声符不同的异体字。“勳”字笔划比“勋”为多,因此二者也可以看作繁简关系。《说文解字》以“勳”为正体,“勋”是古文。现代汉字整理时“勳”作为异体字并入了“勋”,是采用其古文字形“勋”为简化对象,再根据简化偏旁类推的原则推出来的。汉代《曹全碑》“勳”作图6,其声符部分写成“重”下加四点,是因为“熏”的上部与“重”形近而误。汉代《赵宽碑》“勳”作图7,其声符部分写成“童”下加四点,也是因为书写者认“熏”的上部为“重”,而“重”“童”音、形皆近,因而致误。
“勋”字本义是指特别大的功劳。古时候还有一种官职叫“勋官”,就是郎中令。在现代汉语中,“勋”指功勋。此外,“勋”还有奖章的意思,如“授勋”“勋章”等。 [2]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
exploit
《尚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唐·韩愈《祭马仆射文》:“歼彼大魁,厥勋孰似。”
勋劳;勋章;勋业;勋爵计伐称勋
立大功的人。
元勋
勋章;国家授给有特殊功劳的人的荣誉奖章。
medal
授勋
勋官;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
《汉书·百官公卿表序》:“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
勋官的等级。
唐·韩愈《故金紫光禄大夫董公行状》:“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
古州名。在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西魏宇文泰置于玉壁城,以旌韦孝宽之勋。
古州名。在今四川东部。
清·李兆洛《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文韵》:“勋:唐州,羁縻,江南道;宋州,羁縻,夔州路绍庆府;今缺。按:当在四川境。”
姓氏用字。
动词
帅,率。
《后汉书·蔡邕传下》“下获熏胥之辜”唐李贤注:“《诗·小雅》曰:‘若此无罪,勳胥以痛。’勳,帅也。”
(表格信息来源:《汉语大词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汉语大字典》 [8]

古籍释义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下】【力部】许云切(xūn)
(勳)能成王功也。从力熏声。
勋,古文勳,从员。 [9]

说文解字注

“(勳)能成王功也。”注:《司勳》曰:“王功曰勳。”郑云:“辅成王业若周公。”
“从力,熏声。”注:许云切,十三部。
“勋,古文勳。从员。”注:员声也。《周礼》故书勳作勋,郑司农云:“勋读为勳。勳,功也。”按,此先郑以今字释古文也。故书勋字,学者不识,故先郑云此即小篆之勳。 [9]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勋;部外笔画:10
《说文》《广韵》竝古文勳字。注见十四画。 [10]
【子集下】【力部】勳;部外笔画:14
古文:勋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许云切。音熏。《说文》:能成王功也。从力,熏声。当作勳,今作勳。《周礼·夏官·司勳》:王功曰勳。注:辅成王业,若周公也。《书·禹谟》:其克有勳。
又《集韵》吁运切。薰去声。义同。 [10]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字形书法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52CB;下:U+52DB) [4]

书写提示

“勋”字书写演示图
➊“员”“力”宽窄相当,顶部“员”高,底部“力”低。❷“员”,“口”的第二笔㇕(横折)的折点在竖中线左侧;“贝”,㇕(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上方,竖段在竖中线左侧。❸“力”,㇆(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撇的撇尖轻抵 “员”下侧。 [3]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播报
编辑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x
i̯wən
勋、勳
王力系统
h
ǐwən
董同龢系统
x
juə̆n
周法高系统
x
jwən
李方桂系统
hw
jən
西汉
勋、勳
东汉
勋、勳
勋、勳
jən
勋、勳
jən
南北朝
勋、勳
宋北魏前期
文欣
jwen
勋、勳
北魏后期北齐
文欣
jwen
勋、勳
齐梁陈北周隋
jwen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x
i̯uən
勋、勳
拟音/王力系统
h
ǐuən
勋、勳
拟音/董同龢系统
x
juən
勋、勳
拟音/周法高系统
x
iuən
勋、勳
拟音/李方桂系统
x
juən
勋、勳
拟音/陈新雄系统
x
ǐuən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1-13]

韵书集成

韵书名称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勋、勳
平声
上平二十文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许云切
xjuən
集韵
平声
上平二十文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许云切
Xiuən
去声
二十四焮
合口呼
三等
次清
吁运切
xiuən
礼部韵略
平声
许云切
增韵
勋、勳
平声
许云切
中原音韵
阴平
真文
撮口呼
全清
xiuən
中州音韵
平声
真文
虚君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八真
全清
许云切
xyən
分韵撮要
勋、勳
阴平
第八宾禀嫔毕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11-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ɕyn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ɕyẽ
21
去声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ɕyẽ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武汉
ɕyn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ɕyn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ɕyn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ɕyŋ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ɕyuŋ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ɕyn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ɕyoŋ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ɕyn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ɕyɛn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ɕyn
42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hiun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fɐn
53
阴平
粤语
阳江
fɐn
33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hun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hɯŋ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xyŋ
44
阴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xœyŋ
21
上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4]、汉典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