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華

華語紀錄片節──觀察小人物,記錄大時代

采風電影主辦的華語紀錄片節,已舉辦到第八屆,打正旗號專為放映華語紀錄片而設,透過競賽形式,吸引來自兩岸三地以至海外的華語紀錄片參展。過往得獎的重要紀錄片包括沈可尚的《築巢人》和周浩的《急診》等,而上屆「香港紀錄片獎」冠軍作品《32+4》往後更連奪香港ifva獨立短片比賽公開組金獎及德國奧伯豪森國際短片節第二大獎。今屆參展影片的水準都很不錯,這些作品,可能是記下了波瀾壯闊的大時代脈搏,也可能是見微知著的小人物故事,都反映著華人及華語地區各種生活的際遇、生命的歷練、生存的狀況。

刊物: 
作者: 
2015年
10月
#469

歌后是怎樣被毀掉的?

以英國已故歌手Amy Winehouse生平為題材的紀錄片《AMY》,在康城影展首映前,她的家人(主要是她父親)曾公開指責影片失實,誤導觀眾,要求導演重剪,否則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看過這部紀錄片的話,自會明白Amy父親何以大動肝火。影片不是在歌頌新晉歌后短暫一生的耀眼才華,而是講述了一個擁有天賦的少女如何走向自毀的故事,不但沒有描述她父親如何幫助女兒度過難關,更暗示他對女兒的不幸遭遇責無旁貸。

刊物: 
作者: 
2015年
09月
24日

外星人挑戰地球神

踏入2015年,《來自星星的PK》(PK,台譯《來自星星的傻瓜》)刷新了寶萊塢(Bollywood)的最高票房紀錄。導演拉庫瑪希拉尼(Rajkumar Hirani)與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繼2009年的《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中國大陸譯《三傻大鬧寶萊塢》,台譯《三個傻瓜》)之後再度合作,上次聯手諷刺填鴨式的教育制度,挑戰傳統僵化的階級觀念,這次再接再厲,在寶萊塢的連場歌舞與滑稽搞笑之餘,嘗試對宗教迷信開火。在八成人口信奉印度教的國家,諷刺其神祇及宗教代理人(也旁及其他宗教),不能不說是大膽之舉。

刊物: 
作者: 
2015年
09月
10日

離奇命案到離奇尋寶,這是一個真實故事?

2001年11月,一名日籍女子被發現死於美國明尼蘇達州底特律湖附近的雪地上,當地媒體很快就挖出了她的離奇故事:她是來尋寶的。

而這一切,要由電影《雪花高離奇命案》(Fargo)說起。法哥(Fargo)是北達科他州的小城,距離底特律湖約七十多公里,1996年高安兄弟(Coen Brothers)以此為名,創作了電影《雪花高離奇命案》。他們以一貫黑色幽默風格,講述了一宗叫人出乎意料的綁架案:汽車經紀為了解決財困鋌而走險,串通歹徒綁架了自己的妻子,向外父勒索巨款,綁匪雖然成功拿到贖金,卻造成無可收拾的失控局面。荒誕又殘暴的故事情節,盡顯利慾薰心的人性陰暗。

刊物: 
作者: 
2015年
08月
27日

沒對白就是默片?

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說過「默片是最純粹的電影形式」。烏克蘭導演史拉波斯皮斯基(Myroslav Slaboshpytskiy)曾表示「一直夢想向默片致敬,拍一部不需任何對白,卻還能被了解的電影。」他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性本無言》(英文名《The Tribe》,中國大陸譯《聾啞部落》,台灣譯《過於寂靜的喧囂》)就標榜無對白、無字幕、無旁白(連配樂都沒有),成為了去年康城影展的話題作,於國際影評人周奪得最佳影片獎。

刊物: 
作者: 
2015年
08月
13日

初衷難道都忘了?

看完《刺客聶隱娘》再看《道士下山》,有說不盡的難堪。1984年,陳凱歌執導《黃土地》,標誌著中國「第五代導演」受世界注視的開端。同一年,侯孝賢憑《風櫃來的人》在法國南特影展奪得最佳影片大獎,「台灣新電影」運動正如火如荼。三十年後,「第五代導演」已紛紛轉型製作商業電影,爭奪炙手可熱的中國電影市場,《道士下山》由選角到戲劇設計,都可見商業考慮,截至下筆之時,票房已達人民幣四億元。然而影片上映後即引來大量負評,甚至再度傳出《霸王別姬》乃陳凱歌父親陳懷皚代拍的謠言。

刊物: 
作者: 
2015年
08月
05日

台灣電影兆豐年?──聞天祥由金馬獎談到《刺客聶隱娘》

2015年台灣電影似有回勇之勢。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在康城影展摘下最佳導演獎,中生代的張作驥也拍出了入圍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的《醉‧生夢死》,幾位被看好的新生代導演,如林書宇、鄭有傑、林靖傑、何蔚庭、趙德胤,今年都有新作面世。趁着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兼台灣資深影評人聞天祥到訪香港,本刊特地安排本地影評人陳志華訪問他,談台灣電影的發展。

刊物: 
作者: 
2015年
07月
31日
#505

列車一直向前行──回頭看台灣新電影浪潮

侯孝賢憑《刺客聶隱娘》在康城影展奪得最佳導演獎,媒體多形容為十年磨一劍。不過如果由他投入「台灣新電影」浪潮開始算起,他在三十年前就已揮劍成河,拍出代表作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華語電影分別出現了三股代表革新力量的浪潮,按時序是:香港電影新浪潮、台灣新電影,以及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冒起,都是新銳的電影創作者,破舊立新,改寫了當時華語電影的面貌。台灣新電影由《光陰的故事》開始,到後來吳念真、侯孝賢、楊德昌、陳國富、詹宏志等人組成電影合作社,促成了《悲情城市》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那張一字排開的合照,正好標誌那個滿有衝勁的美好年代。

刊物: 
作者: 
2015年
07月
#466

《32+4》—— 迫視家庭撕裂的傷痕

剛過去的星期二,德國的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閉幕,並公布競賽結果,香港短片《32+4》從世界各地眾多短片中脫穎而出, 勇奪大獎(Principal Prize),是國際短片競賽單元的第二大獎,僅次於奧伯豪森城市大獎(Grand Prize of the City of Oberhausen)。

國際競賽奪第二大獎

刊物: 
作者: 
2015年
05月
10日

《狗眼看人間》的警世寓言

匈牙利電影White God,香港譯名《狗眼看人間》,但並非只是狗的故事。當小狗哈根流落街頭馬上掉進無處可逃的悲慘世界,牠的主人莉莉也踏上了成長歷程。十三歲的莉莉因母親與繼父越洋出差,暫寄居生父家裡,她與生父之間本來就疏離,更由於這個父親迫她放棄愛犬,關係惡化。莉莉不只無力保護愛犬,更因為賭氣,令哈根被丟在路旁。莉莉的成長,既是情竇初開渴望從異性身上找到家裡缺失的溫暖,盼望進入成人世界(不要玩吹泡泡,寧要父親的工作證),也是跟父親(以至愛犬哈根)和解的過程。

刊物: 
作者: 
2015年
05月
#464

Pages

Subscribe to 陳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