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一講到美式教育,大家腦中可能浮現「訓練學生獨立自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式教學,且與亞洲傳統「向分數看齊」教育模式截然不同。然而,美國近年來流行的一股新興教育勢力「特許學校」,將會打破你對美式教育的印象。(責任編輯:黃梅茹)

美國特許學校上課實景,首圖來源:Youtube 影片截圖。

文/李天豪(歷史老師)

有兩種教育模式,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一種是「成績至上」的:這種學校,會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法,讓老師把「標準化」的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這種學校,會重視上課紀律,要求學生必須「服從」老師的教學安排。這種學校,會獎勵服從的學生,懲罰不服從的學生。這種教育的目標,就是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

一種是「以人為本」的:這種學校,強調學生的獨立自主,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答案,激發創造性和想像力。這種學校的教學,會安排學生用幾個禮拜的時間,完成一個跨科的學習歷程。比如說:組團隊做科展、自己動手做麵包、選個歷史、政治、經濟主題做上台專題報告⋯⋯

如何,大家都不陌生吧。

如果我問大家,美國是哪一種?對美國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會直接回答:「以人為本」的。

沒錯,美國大多數的學校,都是這種。這才是美國社會啊。甚至,這就是台灣教育改革希望轉型的目標。但是,最近我看了一些資料,發現美國也有「成績至上」模式的教育。而且,越來越流行⋯⋯

更有趣的是,這種學校的營運目標很像台灣的補習班,唯一的不同是:「這是政府出錢營運的補習班。」

美國境內已有 4 千多所特許學校,它們想用免費教育突破社會階層

這就是美國的 Charter School,直譯叫做「特許學校」。從這種學校的名字,你就能感受到這是一種特殊的學校。

簡單說,這是「公辦民營」型態的學校,起源是明尼蘇達州。1991 年,該州政府立法通過成立。特徵是:由政府出錢,但是由私人經營。這種學校可以不受現行《例行性教育行政規定》的約束。

除了必須達到雙方預定的教育成效之外,不受一般教育行政法規的限制。比如說如各學科授課時數、教學進度、教師工作準則、薪資規定以及例行性的報表等,都可以專案辦理。

說穿了,就是允許用壓迫式的方法來教育學生。由於這跟美國社會的基本氛圍差異太大,所以必須要有「特許」。當然,「特許」的理由還有更深的一層,我們後面再討論。先來看看招生狀況,這種學校有人想去念嗎?

「有,而且還搶著去。」

至今,在美國四十個州,已有超過四千所特許學校,超過百萬學生就讀。對比一下,美國義務教育的學生總數是 7660 萬。

其中:
小學生數:3790萬(包括幼兒園)
中學生數:1640萬
高中生數:1750萬
中學畢業率:85%

從人數來看,還稱不上主流,但是也算是一種教育新興勢力了。說明這種教育方式,在美國還是有相當數量的家長認同的。這種學校到底是怎麼教學的呢?

首先說說入學規則:這種學校使用公家經費,是用納稅人的錢設立的,所以學童可以免費就讀,必須接受所有的學生,不得有任何的限制。學校的經費依據學生人數的多寡決定,如果學生增加,那麼政府給錢也會變多。這就讓特許學校有了招生的動力,但是也注定特許學校跟公立學校必然有衝突。

這個我們稍後在說,先說說這種學校誕生的背景。

少數特許學校以藝術教育、雙語教育、音樂教育或科學教育為號召或特色。大多數的特許學校課程,則跟一般公立學校並沒有太大差別。唯一的差別是,給貧困學生另一個選擇:「一種免費,但是品質也好的教育機會。」

為什麼說「品質也好」的教育機會呢?

因為美國普通的公立學校,還真的像電影《蜘蛛人》中描述的那樣,妖魔鬼怪挺多的。由於什麼學生都得收,而且也不太注重成績,上課的品質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的經濟能力就決定了學生的學校環境。富人可以選擇到嚴格管理的私立學校去念書,接受特定目標的培養。

中產以下的家庭,只能讓孩子在公立學校碰碰運氣了。而貧困的家庭,幾乎沒有選擇的機會,有學校可以待就萬幸了。

這樣一來,家庭經濟地位幾乎等同於教育品質。 貧富差距,不世襲也不行了。這就是特許學校崛起的土壤。大部份的特許學校,設立在窮人聚居的大城市貧民區內。目標是就讓窮人的孩子,可以用免費教育來突破社會階層。

比如說「KIPP(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知識就是力量)」學校,還有「Success Academy(成功學院)」學校,都是這種特許學校的典型。

有著特殊立意的學校,卻為社會帶來意見衝突

有趣的是,看過各種「特許學校」設立的過程,會讓我有一種「這不就是在台灣開補習班嗎?」的錯覺⋯⋯

一般來說,特許學校會出現,是因為當地的公立學校不能滿足民眾對優質教學資源的需求。但是,想開一所特許學校,是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的。要歷經無數次公開聽證會,通過各級政府部門層層審批,才能產生的。聽證會上,往往有當地公立學校的家長,學生,老師,等各路人馬,輪番上陣發言,什麼意見都有,一點都不比台灣開家長會輕鬆。那些出席的政府官員,要聽取各方正反意見,做出是否允許設定的決定。

為什麼會有「正反意見」呢?

因為這種「特許學校」會跟「公立學校」搶經費、搶校地、搶學生、搶老師。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學到特許學校,那麼政府就會把公立學校的經費減少一人份,然後加到特許學校的經費裡去。這可是飯碗之爭啊⋯⋯

美國政府為什麼要這樣搞呢?

「因為要增加公立學校的教學品質。」

美國大多數的公立學校,不需要重視成績。所以,老師只要每天都去上班,薪水絕對不用擔心,鐵飯碗。但是,特許學校每五年要通過一次審核,如果不通過就關門。所以,特許學校的老師危機感重重,教學特別賣力。如何,像不像台灣的學校 v.s 補習班?

美國政府打的就是這個算盤:特許學校會拼命提高學生的教學品質數據,提供差異化的選擇吸引家長。公立學校為了保住學生,也會爭取優質師資,加強教師培訓,使用更先進的教學方法,改良教學內容,以及爭取在各種比賽和新聞中露臉的機會。

總之,有競爭就有進步。但是,有競爭,也就有衝突。

各路神仙會各顯神通,辯了又辯,吵了又吵,沒完沒了。我們一開始提到的那兩種教育理念的爭執,是永恆的主題。那麼,在競爭上處於逆風的特許學校,會怎麼教學呢?

特許學校紀律嚴格,設下台灣監獄都不會有的規定

我稍微整一下典型的做法,讓大家參考。

以 Success Academy 為例:這個連鎖體系在紐約有 46 個分校,學生中有 2/3 都是來自貧困家庭。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是黑人和墨西哥裔移民的後代。有美國都市生活經驗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種學生組成意味著什麼⋯⋯

那麼,專收這種學生的 Success Academy 跟其他學校對比會怎樣?

「紐約市所有學生:數學科的通過率只有36%,英語科的通過率只有38%。」
「Success Academy:數學科的通過率95%,英語科的通過率84%。」

(資料來源: Success Academy’s Radical Educational Experiment, Rebecca Mead, New Yorker December 11, 2017.)

這簡直就是奇蹟。

由於辦學效果太好,Success Academy根本不愁學生,還得抽籤入學。而且,這種辦學方式,也廣受社會大眾認同。2017年,華爾街的對沖基金就捐款4500萬美元給Success Academy。那麼,問題來了,Success Academy是怎麼教的呢?

「嚴格的紀律。」

老師講課的時候,全班的學生都得看老師。眼睛看向別處或者低頭都算違紀,要受到警告。如果一個同學站起來發言,全班所有同學都要看他。發言的同學發現有人沒看他,還得指出來,否則也算違規。(附圖的照片就是上課實拍)

美國特許學校上課實景,首圖來源:原作者提供。

台灣的私立學校恐怕都不敢這麼搞,而這可是美國,還是紐約⋯⋯

再來,教英語完全是機械化的,學生要背誦課文的「中心思想」。老師會針對課文提出幾個問題,而學生的答案,必須是課文裡直接就有的內容。學生如果從文中引申和推理出來自己的意見,會被老師糾正。這根本就是八股文啊⋯⋯

台灣的私立學校恐怕都不敢這麼搞,而這可是美國,還是紐約⋯⋯

學校還禁止老師用哄小孩的語氣跟學生說話,老師說話必須要嚴肅,不准隨意開玩笑。學校還規定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兩隻手要合起來放在前面。最奇葩規定是:「上課不能打嗝。」

台灣的監獄恐怕都不會這麼搞,而這可是美國,還是紐約⋯⋯

當然,這樣搞的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受不了。不只是學生,老師也受不了。Success Academy有高達20%的學生,都因為違紀受過暫時休學的懲罰。有的學生害怕上學,一提上學就想嘔吐。而且超過40%的老師,三年約一滿就離職了。因為這種教學方法太難受,老師也沒有自由發揮的餘地,只能按照學校給的劇本教。(說實在的,我也受不了⋯⋯)

但是,讓我們再看一次成績對比:

「紐約市所有學生:數學科的通過率只有36%,英語科的通過率只有38%。」
「Success Academy:數學科的通過率95%,英語科的通過率84%。」

現在,你還訝異嗎?

這麼成功的辦學方式,為什麼沒有更大規模地擴展呢?

因為,這種作法有個天花板。

Success Academy的學生考上大學的比例,遠遠超過一般公立學校。但是,Success Academy的學生進入大學以後,畢業率連一半都不到。

成功學院的學生考上大學以後,有高達70%的比例,不能在六年之內從大學畢業。

經過調查,原因之一是:「家裡沒錢,美國大學很貴的。」

但是還有很多學生提到第二個原因:「他們從小學到初中、高中都是在老師的嚴格管束下學習的。」「到了大學沒有了管教者,他們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學習了。」⋯⋯

讓我們回歸教育的本質:為什麼要讓孩子受教育

寫這篇的原因是,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大學文憑貶值? 可支配所得連六年低於專科》。

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穩定謀生還是階層躍遷?社會底層的孩子,該學一技之長,還是學習更多更廣的知識?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你會選哪種學校呢?

臉書滑不到《報橘》精選好文?快把我們加入你的 Line 好友

延伸閱讀

「2014我們挺柯文哲都沒錯,錯的是後來改變的人」一一柯文哲和民進黨分手,到底是誰的錯?

「一週上學四天、國中小生禁止帶手機上學」法國教育部長如何用 8 點拚教改

【台灣變代工王國都教育害的】一位高中老師的觀察:代工要高良率、效率,與訓練學生「又快又準」得分無異

芬蘭 2020 廢除中小學課程教育,不用再上數學物理化學課是真的嗎?

(本文經原作者 李天豪 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如果政府出錢營運補習班?〉。首圖來源:Youtube 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