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俠之力量,沒有同類的境界

侯孝賢磨劍八年,拍出了《刺客聶隱娘》,遊於唐代文學和武俠,出入歷史和政治,寓山水於自然,見微知著,細膩簡潔,淡於情節,濃於情感,迥異於戲劇起承轉合,卻是侯氏的優雅豁然,糅合實感與詩意,一抹光影,以鏡為喻,古代奇女子之身,成俠之力量,折射了濃烈的現代人情感。

裴鉶的〈聶隱娘〉只有千多字,古文體中寄存了她簡單身世、學術練武,以至受訓行刺的日子。從唐德宗貞元年間至唐憲宗元和八年,她輾轉由尼姑師父、魏帥至陳許節度使劉昌裔,從受僱、投誠以至回復自由身。說是武俠,但此小說並非刀來劍往,更多是用藥施法,神算縮形,頗為神化。

原著內容賦予侯孝賢一個歷史空間、人物質地以至取材角度,實際上,侯氏在資料搜研時,經歷了擴展、增添和潤飾,是化簡為繁。後來在進入製作期時,又以刪減、拼合和簡潔,化繁為簡,除了聶隱娘身世和部份際遇,大部份卻有擴展和自由發揮。

侯孝賢花了整整一年考據古籍,資料搜研階段以文字主導,進入製作期的侯氏,則靈光閃閃,採用了影像主導。這一擴、一刪,文字、影像,形成了《刺客聶隱娘》現在的輪廓和張力。

從原著到電影,最明顯者是人物和背景的擴展,劉昌裔不見影蹤,主軸移至魏帥家系上,不止拉來了史實中的田季安和嘉誠公主,亦杜撰了元配田元氏和妾瑚姬的「唐胡」之爭,隱娘甚至是魏帥的表妹、曾有婚約的舊人。

那類近文言的古口語,既寄託了侯導對仿唐代寫實的追尋(包括了佈景、美術、道具和建築的考究),他對古雅文化的致意,資料搜研化成文字慾,輾轉變為戲中人具實感基礎的話語,儘管不多,言簡意賅,但令觀眾在華語片中須追看中文字幕,可算是前無古人了。

原著中的道術武藝,更消化得差不多淨盡,處理上去掉官能刺激,固然融合了侯孝賢一貫的場面美學,武打不再飛天遁地,也回歸其功能性,快和準,這正中侯導下懷,最明顯者,乃大幅刪掉隱娘割下頭顱等殺人情節,她在電影的攻克點到即止。縱觀全片,隱娘只在序場(黑白配以慢鏡),她以羊角匕首殺了一人,其餘刺殺對象她若非不忍下手,便是提點或救人!

歸根究柢,侯孝賢有興趣的,仍然是人,是人情和人性,而非武打和特效。他用自己對人的認知和了解來思索聶隱娘,除了歷史和文獻的考究,更多是一種好奇:「有三個耳朵,然後是隱藏的一個女子。」

於是,戲中她匿身樹上、簷上、叢林,她是刺客,但更多是聆聽和觀察,李屏賓捕捉的,不少是她用耳來聽,用冷眼來旁觀的鏡頭,輕紗掩映,她既是局中人,同時亦是旁觀者,她不惜夜闖田季安府第,乃要他認出這青梅竹馬為目標。

侯孝賢藉隱娘的眼睛,看蔓延兩代的爭逐,政治、家庭、婚姻、權力,君臣、父女、夫妻、師徒,兼收並蓄,朝廷和藩鎮,忠誠和背叛,全都一一現在隱娘眼睛裏,看,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究竟看甚麼呢?侯孝賢雖力簡潔,卻苦苦保住了兩對兩生花的構思。一是,信奉懷柔、捨身和藩的嘉誠公主,與冷血激進的道姑師父設為雙胞姊妹,由許芳宜一人分飾;二是,原著中的術士精精兒,被安排為田元氏真身(周韻分飾),於是,她既是監視丈夫的蛇蠍美人,另一面則是力抗朝廷籠絡的特工。

儘管容易混淆,兩對兩生花互為映照,卻愈看愈有味道!侯孝賢縮龍成寸,卻於數個人物、田家和聶家之小格局裏,一明一暗,映照出它對朝廷和藩鎮的政治角力,政治婚姻(任務)凌駕了個人自由,更是嘉誠公主和田元氏的共通處。

同時間,在個人層面上,田元氏/精精兒,嘉誠公主/道姑師父,本來就可視為同一人生的不同選擇!侯孝賢要隱娘看的,正是這種人生的選擇,除了步道姑和精精兒後塵外,還有選擇嗎?於是,戲中隱娘唯一兩場大戰:決戰精精兒、訣別師父,其實也二為一,不殺,帶濃厚告別過去的意味。

磨鏡少年雖是原著人物,侯孝賢卻用得巧妙,由出場作「架樑」拯救田興,中段替隱娘療傷(含蓄的肌膚之親,暗示了兩人的走向),少年的拯救象徵毫不含糊,也終於令隱娘明白,唐胡之外,還有倭,隱娘重聚磨鏡少年後,躋身村民間,輕露全片唯一的笑容,其情可鑑,意味刺客生涯告一段落。

侯孝賢傾全力要經營的,除了美得瞠目結舌的大自然山水畫,庭園深深的朝野之爭外,正是隱娘的內心,一種侯孝賢所投射的境界。他取「隱」之義,以對照作為暗示,捨去一切太顯太露之處,圍繞隱娘的人物,表面是選擇,實則如鏡一般反映她的心境,遠政治、權力和手段,迂迴地顯示人倫、自然和自由之美。

此戲可視為隱娘重尋自我之路,在女性的惻隱之下,前提是獨立思考,擇善固執,又心存慈悲,這才是刺客成俠的力量,隱於田野,已是最好的時光。

這倒想起戲內嘉誠公主道出〈青鸞舞鏡〉的故事,「見影悲鳴,終宵奮舞而絕」的孤獨,竟如宮崎駿編的《借東西的小矮人─亞莉亞蒂》(2010)如出一轍,唏噓沒有同類的人生狀態。

侯孝賢翻江倒海,耗費大量心力,不僅捕捉河山之美,也不斷追求超越,含蓄地抒發了俠之真義,也就是人之基本,肯定心靈之善,才是文化藝術的精粹。在如此非黑即白、非友即敵、恃理可殺人、為善可作惡的悖謬世代,談人的境界和修養,文化藝術的善和美,怎不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