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寶媽「林叨囝仔」一句話把自己推進深淵,聽覺或孩子都不該是他卸責的對象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七寶媽「林叨囝仔」一句話把自己推進深淵,聽覺或孩子都不該是他卸責的對象

七寶媽「林叨囝仔」一句話把自己推進深淵,聽覺或孩子都不該是他卸責的對象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的歧視通常來自傲慢與偏見,偏見是刻板印象的累積,要消除刻板印象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澈底了解你原本不願正視的世界。因此,這事件目前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把資源班搬上檯面,讓大家重新認識。

文: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網紅七寶媽「林叨囝仔 The Lins' Kids」Sydney日前在直播影片與兒子討論有關「資源班」的對話,確實是能讓人拳頭變硬的三十秒。

尤其是對資源班家長,或是經手過資源教育的相關人員而言,這段影片根本是瞬熱裝置,只可惜不是裝在飲水機裡頭。要說歧視感,我認為整段影片都沒什模糊空間,明擺著就是收到讀者提問(「聽說你兒子讀資源班,有這樣的事嗎?」),感受到被挑釁而做出的直球對決,然後再用一句話把自己推進深淵。

「什麼資源班啦,太扯了。」坦白說,今天這三十秒要是被私下偷錄,殺傷力都還有停損空間,然而這段可是開直播全面放送,代表直播主必須把價值觀毫無保留地攤在大家眼前。態度可以輕鬆,但行言必須謹慎,因為你的膝反射就是你的價值觀。要是不慎出包,就該一肩扛下,無論是自己的聽覺或孩子,都不是你該卸責的對象。

人的歧視,通常來自傲慢與偏見,偏見是刻板印象的累積,要消除刻板印象只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澈底了解你原本不願正視的世界。因此,這事件目前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把資源班搬上檯面,讓大家重新認識。

所謂資源教育,是為了讓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的孩子,取得公平的受教權。這裡的公平,指的是符合他們發展狀態與認知水平的教育方式,一步一步把工具交到他們手上。資源班的孩子,學籍都在普通班,只是抽出部分時段到資源班接受特教課程(特教班則是抽出部分時段回到普通班,進行融合教育)。在那裡,只要穩穩地吸收知識就好,慢慢來沒關係,因為不需要被比較,會用最重要。

然而若要申請資源教育,就必須報名「鑑定安置」,而這正是我與資源班的淵源。鑑定安置通常需要三項資料:報名資料、醫院資料,以及補充資料。其中醫院資料包括「診斷證明」與「心理衡鑑報告」,後者就是我的任務。除了感官障礙(視聽語言)之外,其他符合身心障礙資格的孩子我應該都經手過。

其中較常見的案主依序為智能障礙、自閉類群、分心過動症、腦性麻痺等。也有非身心障礙資格,但仍可啟動資源教育的孩子,譬如學習障礙、情緒行為障礙與適應障礙等。醫院的任務是確認孩子的身心狀態,特教資格則是由鑑輔會(教育部鑑定就學輔導委員會)決議。

然而在鑑定過程中,心理師遭遇最大的困境,不是評估孩子們的症狀,而是家長「明明有需求卻不敢使用」。資源教育申請並不困難,難的是家長害怕孩子被貼標籤,或是如影片中所說的,被當成「問題兒童」。

鄰里的街道,基本上就是一條通風管,任何風聲都會鑽出風口,送進各家門戶一覽無遺。誰惹了什麼麻煩,誰被老師罰站,誰的數學最爛,只要有人類出沒,這些黑料基本上都無所遁形,只是現在這條通風管變成了網路河道,流進每個群組裡。

因此,周圍的目光,或是躲在目光後的語言,都會讓家長們望而卻步,進退維谷。


「要不要再等他一下?或許他會好轉。」

「如果被知道該怎麼辦?親友長輩問起來很麻煩。」

「我不想他被班上同學歧視,但如果是憐憫更糟糕。」

「長大之後,他會不會因為上過資源班而恨我,我覺得很對不起他。」

每回鑑定結束之後,我們花在與家長溝通的時間,幾乎都遠多於評估本身。現實與意願之間的落差,叫做掙扎,而我們通常都在掙扎中對話。曾有位輕度自閉的女孩在做完鑑定後,家長問了我一句話,「到底什麼樣的孩子叫做『有問題』?」她是邊含淚邊提出問句的,因為說孩子有問題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婆婆。

「除非萬不得已,出現涉及品行問題的惡意或惡行,我才會使用這三個字。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障礙』與『品行』無關,就算身體與大腦被困住了,心還是可以很善良。」

這是我的心底話。這行幹了十多年,看過了很多必須要跟自身症狀搏鬥的孩子。他們搏鬥的姿態可能不是那麼好看,也時常引起圍觀,不過他們真的很努力在克服。孩子克能症狀,家長克服耳語。但那些不經意的歧視,很可能會把掙扎中的家長往回推,孩子留在原地,而我們就必須再花一些力氣把他們拉過來。當然,我們不能將家長的猶豫全都推給外人的目光,但讓多一些人理解資源教育,或許就能營造更友善的環境。

我認為,這才是所謂的進步。

最後,懇請大家不要將矛頭對準影片中的孩子,我能體會有些直播讀者的提問,確實不是那麼合理,然而當孩子講出「問題兒童」四個字時,我更在意的是家長的反應。這本該是將危機化為轉機的場面,家長危機處理能力,會決定接下來是神仙救場或翻車現場,很可惜現在看來是後者。

我相信當下看到提問時,家長一定有點措手不及。但若有那麼一秒,你意識到自己的社群人設是育兒教養,業配的童書可能會成為資源班的認知復健教材時,當下選擇澄清,然後趁機對孩子做個資源班的機會教育,或許隔天的新聞版面會長得不太一樣。

此外,也請讀者對讀書共和國手下留情,畢竟是直播現場,書商企劃無法事先對本順稿,現場的任何閃失,應該都不在預期之內。我明白現在書很難賣,因此找聲量高的網紅業配無可厚非,但若合作對象缺乏背景知識與應變能力,出版社就只能共擔風險。

最後,我想對鼓勵一下資源班與特教班的家長,生育教養對於特殊生家長而言,肯定是心力交瘁,但你們做了最合理的安排。你們越過了傲慢與偏見,越過了隱藏在文明背後的指指點點,把專注力放在孩子身上。因為在意,才會做出這個決定,這絕對不是壞事,我遇過許多幼時待過資源班的孩子,在那個小小的班級,裡頭更細緻的教育,對他們而言,想來都是感謝而非感傷。

資源教育就跟輔具一樣,一旦裝上身,初期可能會引人側目,但絕對不丟人。因為它可以讓孩子走得更順,工具拿得更穩,家長將心態擺正,是對孩子最強力的支撐。

人生有很多遺憾,孩子或許不能長成我們要的樣子。但我保證,這過程中的汗與淚,會讓孩子長成自己的樣子。

本文經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