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是如何成为帮助我们防御疾病的“外挂”的?_腾讯新闻

口罩是如何成为帮助我们防御疾病的“外挂”的?

年前,如果你问我有什么东西比火车票还难买?答案当然是,口罩。

年后,如果你问我有什么东西能证明自己富有?答案依旧是,口罩,尤其是N95口罩。

疫情当前,口罩已然成为了我们必要出行时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这么说,没有口罩,你哪也去不了(当然,能不出去还是尽量不要出去)。

对于戴口罩的重要性想必大家也已经知道了,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口罩最初的功能可与医学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最原始的口罩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口罩又是如何成为我们当下防御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必备用品的呢

今天,Dr.Why就和大家说说关于口罩的那些事儿。

口罩与神话

其实严格的说,最早出现的口罩更像是一种“类口罩物”。公元前6世纪,信奉宗教的波斯人认为自己是俗人,身上的气息是不干净的,于是在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便用布将自己的口鼻遮住。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一些波斯古墓幕门上,看到大祭司身带“口罩”的浮雕和壁画[1]。

之后再次出现关于类口罩物的记录是在马可·波罗的笔下。相传1275年,马可·波罗游历东方,见到了当时的皇帝,他发现那些伺候皇帝的人,口鼻处都会蒙上一层由蚕丝和金线编织而成的薄巾

图片来源:wiki

马可·波罗与忽必烈

当他问明缘由时被告知,这么做时为了防止自己的口水或气息落在皇帝的食物里。马可·波罗听完倍感稀奇,便将这件趣闻记录在了《马可波罗游记》上[2]。

显然,第一个记录的类口罩物是为了尊重神明,第二个记录怎么说呢,还算和食品卫生有点关系,但离医学还相隔十万八千里呢。那么口罩又是怎么开始和疾病以及医学挂钩的呢?

这还得从一场瘟疫说起

鸟嘴服

如果说,欧洲哪个时期最为混乱,那一定非中世纪莫属,尤其是中世纪早期。战争、饥荒、瘟疫和死亡是整个中世纪的主旋律,因此中世纪早期也常常被称为黑暗时代。

图片来源wiki

民不聊生的中世纪

那时候人们的卫生意识特别差,即便是在欧洲的市区也常常会出现居民在街道随地排便的事情。脏乱和恶臭也成为了滋养病毒的温床[3]。

很快,一场瘟疫席卷了14世纪的欧洲。这场瘟疫夺走了欧洲当时30%-60%的人口,约为7500万人。因为发病时,患者起初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之后就会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因此当时的人们又将这次瘟疫称之为黑死病。

图片来源wiki

黑死病蔓延地图

黑死病传染速度极快,就像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提到的那样,[鼻血是死亡的前兆,几乎所有出现症状的人,三日内必定会死亡]。

高强度的传染性让当时的人们认为隔离是唯一能做的安全措施,于是就衍生出了一些全副武装,把自己包成粽子的鸟嘴医生

鸟嘴医生又叫瘟疫医生,主要负责治疗黑死病患者。为了防止被感染,他们就会穿上一身被蜡侵过的亚麻衫或帆布衫,头顶黑帽,再带上鸟喙样的面具,鸟嘴的位置通常会被塞上棉花或者薰衣草过滤空气,眼睛则被玻璃罩着

除此之外,这些鸟嘴医生还会佩戴手套,并拿着一根木棍,据说是为了方便指挥和翻动尸体。

图片来源wiki

鸟嘴服和鸟嘴面具也成为人类第一次与疾病斗争所佩戴的防护用品。不过可惜的是,当时欧洲环境混乱,大家人心惶惶,又没有人知道这黑死病的由来,所以这场瘟疫并没有因为鸟嘴服而有所改善。甚至在之后的几个世纪反复流行,包括1665年到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1679年的维也纳大瘟疫等等,直到折腾到18世纪才算暂时停歇[4]。

瘟疫过后,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得以复苏,全面发展的社会带动了医学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开始认识和了解一些微生物,例如细菌和青霉素。

也是在这个时期,真正的外科口罩出现了

伍氏口罩

说到外科口罩,我们就必须要提一下它背后的男人,Jan Mikulicz-Radecki。Radecki出生于德国,是一名技术非常纯熟的外科医生,开创了胃肠道手术的先河,同时他也是无菌手术的拥护者。

我想在医学领域,能做到极致的都是非常细心的人,Radecki正是其中之一。当时有很多病人在刚做完手术的时候还好好的,可没几天就会因为败血症突然死亡。Radecki猜测可能是在做手术的过程中,医生说话时无意将带菌的唾液蹦到了患者的伤口处,才导致患者感染

图片来源:wiki

Jan Mikulicz-Radecki

于是在1897年Radecki建议,所有外科医生在手术时,最好佩戴一种由纱布制作,能遮住口鼻的东西,这也成了外科口罩最初的雏形[5]。

同一时期,德国病理学专家卡尔·弗吕格(CarlFlügge)发现结核杆菌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即便是小声讲话,也会有微小的液滴喷射在空气中。因此,弗吕格也非常支持大家佩戴Radecki所发明的纱布口罩。

至此,纱布口罩成为了外科医生手术的标配,几乎无论是实习医生还是护士,都对口罩有所了解,这其中也包括正在圣玛丽医院实习的伍连德

图片来源:wiki

伍连德博士

当时还是学生的伍连德对传染病和细菌学特别感兴趣,1903年伍连德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回到了马来西亚开办诊所,后被袁世凯聘用,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院长一职。

1910年,中俄边境爆发满洲大瘟疫(现也叫东北鼠疫),瘟疫一路从满洲里传到哈尔滨,传播速度非常快,致死率极高。伍连德临危受命,带着助手来到了哈尔滨。

经过观察,伍连德发现,一人染病在无直接接触的情况下也会导致全家发病,因此伍连德猜想也许这次瘟疫可以通过空气接触传播。此外,伍连德还在患者的血液中发现了鼠疫杆菌。

于是伍连德想到了自己在实习中外科医生所佩戴的纱布口罩,并进行了改良。首先将吸水棉置于两片纱布中间,然后将纱布两端切成15英寸的切口,两端相互交叉系于耳后[6]。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这种口罩也称伍氏口罩,佩戴伍氏口罩以后,哈尔滨整个死亡率开始下降,只用了4个月就控制住了疫情。伍连德也因发现旱獭在鼠疫传播中的作用而获得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提名

伍连德的伍氏口罩让鼠疫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口罩可以防御一些由空气传播的疾病。接下来的几年里,陆续有研究人员证实了口罩在保护佩戴者免受感染方面的价值。

可即便是这样,对于没有受疫情感染的地区,人们对口罩还是知之甚少。而真正让口罩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防御疾病的必须品,则是源于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

西班牙大流感

其实,西班牙大流感是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的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只不过西班牙发病人数特别多,所以也被叫做西班牙大流感[7]。

这场流感几乎可以说震惊世界,致死率达到了2.5%-5%,一般流感的致死率也就不过0.1%[8]。就连当时的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未能幸免。而且病毒变异率极高,感染者通常为20-35岁的青壮年,死亡人数超过4千万,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

图片来源:wiki

患者发病初期,只是咳嗽发烧以及浑身酸痛,到后来咳血,最后死于肺炎。因此当时西班牙政府决定强制要求所有人必须被带口罩,当时还有人拍下了西雅图的电车服务员拒绝没有口罩的乘客搭乘的照片。

图片来源:wiki

佩戴口罩以后,感染人数确实有所下降,此次西班牙大流感也为世界敲响了警钟,很多国家都开始关注和发展公共卫生建设。

之后,口罩就一直作为我们防御流感的主要保护措施。不过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对口罩的重视程度极高,甚至可以说是家庭必备用品,这种意识的源头,相信大家都能猜到,就是2003年的“非典”。

“非典”时期,口罩需求增高,大家甚至觉得自己带一层口罩不顶用,有带2层的,还有带6层的,最多还有人带过8层。从此以后,口罩便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用品,应市场需求,口罩的结构和设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变得更科技,更高效

2020年初始,“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口罩再一次卖到脱货,N95口罩更是难求。有的人更是说,我就一个N95口罩可以重复利用吗?想看如何科学重复使用口罩的,可以移步这里(这里是超级链接)

口罩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隔离带,回看口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口罩在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丝恐怖的气氛。但也正因如此,口罩的历史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和逐渐消除恐惧的历史。Dr.Why相信,大风大浪我们都经历过了,这次疫情我们也一定可以战胜

DW暗语: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改编版《荆楚大疫》,这里送给大家。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疾者数以万计,众惶恐,举国防,街无车舟,万巷空寂 ,医者南山,领数万白衣郎中抗之,九州同心,月余,疫尽去,余后百年,国泰民安!

全体奇点糕呕心沥血呕心沥血呕心沥血打造的重磅音频课程《医学趋势50讲》终于上线了。我们一口气帮你同步了全球医学前沿领域最重磅的进展。只需500分钟,让你彻底搞懂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课程亮点如下:

1、全面:一网打尽最重磅的医学前沿进展。

在这套《医学趋势50讲》中,我们囊括了免疫治疗、干细胞、微生物、人工智能、二代测序,抗癌新药研发等15个重要的前沿领域,帮你将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成果一举收入囊中。

2、紧跟趋势:帮你无缝同步全球认知。

奇点跨学科专业知识团队,依靠强大的自有数据库系统,每天跟踪全球3000多本医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实时把握医学前沿科技最强劲的脉搏。和全球认知同步,你不需要费心费力,我们把全球脉动送到你的耳边。

3、有趣易懂:不用绞尽脑汁,就能理解全球医学顶尖难题。

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论文往往晦涩难懂,再加上语言的隔阂,导致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这一次,我们帮你把艰深晦涩的前沿学术调制成清新爽口的科学小品,让你在享受科学之美的同时,轻轻松松理解医学顶尖难题。和全球最聪明的大脑思考同样的问题,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