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師 | FAM
Tags香港建築師

Tag: 香港建築師

老建築新生命!屏東「HKhun酒店」混合時代記憶:透天厝融合創新設計,展現城市新風貌

透天厝是台灣特有的建築形式,以面寬窄而縱深長著稱。在屏東縣東港鎮,「HKhun酒店」展示了透天厝的改造藝術,建築由間外建築工作室及東海大學建築系馮國安建築師的領導下進行改造。改造保留了1980年代的建築特色,同時融入現代設計元素。此次舊建築改造為老屋帶來新生,更賦予了建築與城市對話的新篇章,使建築在日夜光暗變化下呈現多樣的情感表情,成為街道景觀的亮點。

灣仔海濱變身藝術迷宮:馮國安建築師「鏡院」鏡面迷幻空間重塑香港夜景

2024年3月,間外建築工作室精心打造「鏡院」亮香相港灣仔海濱活動節。此藝術裝置靈感來自迷宮與馮國安建築師兒時對萬花筒的著迷,利用鏡面反射展現香港城市美景及天空變化,創造出既真實又虛幻的探索空間。

香港建築師呂元祥/呂慶耀到台灣設點搶進不動產市場

看好台灣不動產發展潛力,由英國權威建築雜誌《Building Design》評比為世界百大建築設計事務所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RLP,Ronald Lu&Partners),2020年11月26日宣布,決定跨海來台設立據點。

在宅養老新趨勢,健康養生宅設計三面向,完整滿足年長者居住需求

來自香港的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Ronald Lu & Partners,簡稱:RLP)表示,人口結構轉變是全球性的社會議題,大眾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享有優質的退休生活,是全球建築設計產業必須面對的議題。未來RLP來台後,在進行危老、都更的同時,也將計畫投入健康養生宅的建設,盼與台產業有更進一步的交流。

在房價居高不下的香港,將微型住宅塞進城市的各個縫隙及剩餘空間,OPOD水管房/James Law Cybertecture 羅發禮建築師

香港的人口非常密集,用數據說話,大約有740萬人聚集在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房價也在急速飆升,導致很多人都無法承受居高不下的居住成本。 為了緩解香港經濟適用房緊缺的問題,羅發禮建築師提出的OPOD水管房,以低成本微型住宅,試圖緩解對於居住空間的需求,水管房以常見的直徑2.5公尺混凝土水管為基礎,低成本建造出一人或兩人用的微生活公寓,水管房在10平方公尺左右的空間內提供包含起居、烹飪和洗浴等機能,在台灣,水管房一般稱為「水管屋」,往往出現在像是露營營區或者特色旅館,作為大眾休閒去處;在香港,卻可能成為解決高房價產生社會問題的方案之一。 https://youtu.be/I32tgE1tSaU ©james law Cybertecture © james law Cybertecture ©james law Cybertecture ©james law Cybertecture ©james law Cybertecture 第一期水管房,基地位於香港土瓜灣一個未使用的土地上,展開兩年的試驗,由堆疊成兩層的二十一個單元組成,具有模組化建築的特色,因其高度的靈活性,可以在三個月內完成,為20戶人家提供帶有共享廚房和生活庭院的住所,可惜受惠人數有限,該試驗最終無果。 OPod 水管房示意圖 適逢仁濟醫院考慮設立過渡屋,於是與建築師一拍即合,轉到荃灣海興路地段繼續推行計畫,這批水管房選址荃灣海角街及海興路交界,土地規劃用途為休憩空間,臨近海濱,荃灣路行車天就在旁邊,附近是工貿大廈。 OPOD水管房以模組化方式堆疊成社區 ©james law Cybertecture OPOD水管房以模組化方式堆疊成社區 ©james law Cybertecture 仁濟醫院計畫向香港地政總署租用土地5年,放置約110至130個水管房住房作為過渡性房屋。每個住房可住1至4人,以低於市場價格出租給輪流等候社會住宅3年或以上的家庭或個人,或現正住在劏房(住宅切分成多個居住單元)等基層住戶,居住租約不少於2年,估計可同時居住250至350人,全期5年料有500至700人受惠,預計2020年第四季度可入住。 水管房分為兩種,其中一種為方形水管房(Boxpod),實用面積約23平方公尺,可住最多四個人;另一種則為圓形水管房(Opod),由兩個巨型水管砌成,實用面積14平方公尺,可住1至兩個人。 ©james law Cybertecture ©james law Cybertecture OPOD水管房內部空間 ©james...

美邦 One More 集合住宅╱spatial practice 空間實踐建築師事務所

由 spatial practice 空間實踐建築師事務所打造,「美邦One More」位於高雄市美術公園對面,是高雄美術館第一排的「地上使用權住宅案」,樓高100公尺,地上29層、地下3層,遠眺85大樓及壽山, 美景映入眼簾 70、80、90坪景觀戶,渡假般的生活氛圍,spatial practice 試圖找回城市環境中自然生活的本質,充分利用其面對都市大型開放空間的基地特性。

2023年亞洲盃場館,西安國際足球中心╱Zaha Hadid Architects + iDEA

2020年8月13日上午,西安國際足球中心舉行開工儀式,擔綱該足球中心設計的 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公佈了西安國際足球中心效果圖。 為滿足亞洲盃足球賽的比賽需要,該中心將於2023年完成。足球中心將包括一個可容納60000個座位的正規足球場,以及可供市民休閒運動的公共空間。 2019年12月28日,亞足聯和中足協正式宣佈西安等10個城市從眾多申辦競爭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獲得了2023年亞洲盃承辦城市資格。經亞足聯和中足協現場考察評估確定,西安市政府選址在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建設西安國際足球中心,作為西安承辦亞洲盃賽事的專業足球場館。 西安國際足球中心由設計過北京大興機場方案的 Zaha Hadid Architects 擔綱方案設計,具備六大亮點:彰顯西安地域文化特色、方正動感的形態設計、創新的雙層索網結構、體育工藝一流的內場設計、靈活可持續的賽後利用、亮麗時尚的建築燈光秀,將打造一個頂級專業的體育綜合體。 西安國際足球中心位於西安市的灃東新城,旨在為足球比賽提供最佳環境。除服務於2023年的亞洲盃足球賽外,足球中心還將為西安市的下一代青少年提供足球訓練的場所。場地位於商圈內,因此配備大量公共空間,休閒娛樂及餐飲設施,這些設施排佈於朝南的花園露台上。 通過使用超輕量的大跨度雙層索網屋頂結構,建築在實現最小負載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材料。為應對西安夏季炎熱的夏季氣候,大跨度屋頂之下是層層疊疊、佈滿綠化的陰涼露台。此外,觀眾席座位上方覆有半透明膜,在避免陽光直射的同時保證場內光線依然充足。 建築以開放姿態歡迎市民進入,橫向隔斷的立面在隔檔北風的同時強化了屋頂的流體形式,馬鞍形座碗將容納60000名觀眾;藉由參數化設計,整體造型在最大程度地優化了觀眾的視野與觀賽體驗。 >>相關資訊 建築師:Zaha Hadid 建築師事務所 合夥人:Patrik Schumacher 專案經理:Charles Walker, Nils Fischer 專案協作:Jakub Klaska, Lei Zheng 專案團隊:Shajay Bhooshan, Vishu Bhooshan, Jianfei Chu, Chun-Yen Chen,...

洪育成建築師:從菲律賓宿霧國際機場二號航站反思台灣木構造建築發展

菲律賓和台灣一樣,也是潮濕氣候,但是新的Cebu 機場採用現代木構造,令人耳目一新。 在濕熱氣候環境,正確的設...

菲律賓綠建築國門,MCIA宿霧國際機場二號航站╱Integrated Design Associates

菲律賓第二大機場 麥克坦-宿霧國際機場(MCIA, Mactan Cebu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菲律賓第二大機場,為了滿足運量需求,新的2號航站用於國際航線運輸,以補充現有的1號航站,1號航站在T2完成後轉換為國內航線使用,香港建築師徐騰所主持的 Integrated Design Associates 受邀設計新航站,與在地的菲律賓建築師事務所Budji Layug+Royal Pineda Design+Architecture合作規劃設計,擴建後的設施有望將MCIA從城市機場轉變為世界一流的國際樞紐,成為通往菲律賓中部地區的主要門戶。 新的2號航站在開發的初期階段設計為每年400萬乘客(MPPA),預計在未來10年內將增長到800萬乘客,模組化的設計使得這座航站可以逐步擴展增建,為了實現最佳適應性,以配合未來運量變化的基本要素。   機場木構造形式不僅回應在地形式,也回應環境挑戰 宿霧是國際知名的度假勝地,2號航站成為該地區旅遊勝地的門戶,其設計為了呼應在地度假村般的感覺,同時在機能上扮演交通樞紐所需的種種空間;在形式上,就像菲律賓的大型的原住民住宅那樣,航站以高聳的屋頂和低矮的屋簷,抵禦太陽熱和眩光。從耐震的層面來看,最上面的結構輕量化,以承受地震力作用,在建築物耐風設計方面,其流線外型也是為了面對颱風來襲時的強大風力而來。 巨大的構造體由環保的可持續性材料構成,並由在地工匠精心打造,和許多機場宛如公部門的冰冷氣息相比,這座航站散發著簡約和溫暖的質感,為旅客帶來全新的旅行體驗。 GLT集成材拱型結構系統 三層樓的航站大樓包括了頂層的離境相關設施以及地面層與夾層入境設施,主要的屋頂結構由跨距達30公尺的集成材(Glued-laminated timber, GLT 或 Glulam)拱型陣列組構而成,這樣的拱型木構架形成了模組化的結構,並且作為建築語彙。 空調管道完全整合在拱形屋頂結構件之間的內凹處,拱頂的天窗則引進舒適的自然光,屋頂出挑的格柵綿延且連續地覆蓋在高15公尺的南北向的主要立面上方,形成辨識建築形式的線條。屋頂波浪狀的走向以及從行人通道到停機坪的通透視野,為要穿越繁忙機場大廳的旅客們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感。 世界最大集成材拱型結構體 菲律賓宿霧國際機場二號航站在施工期間已經拿到幾個「第一名」,由經認證的可持續來源的雲杉製成的集成材拱型結構是世界上同類型建築當中最大的,同時,由於低碳足跡加上容易施工,在機場使用錯層壓木材(Cross-Laminated Timber, CLT)也是亞洲主要運輸建築當中的第一次。 菲律賓宿霧國際機場二號航站前衛的設計,為宿霧帶來在地辨識性的同時,也以節能減碳、環境友善的綠建築成為菲律賓的驕傲。 MCIA霧宿機場作品資訊 作品名稱:菲律賓宿霧國際機場二號航站 Mactan Cebu International Airport...

聖誕快樂! 發光樹裝置藝術╱spatial practice 空間實踐建築師事務所

spatial practice 空間實踐建築師事務所在香港呈現一件為現場特定的裝置藝術「發光樹」,由七棵分別高八至十三米的聖誕「樹」,趣味地懸掛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IFC)廣場的橢圓形中庭當中,營造懸浮效果,挑起人們期待、發現、激動與分享的情緒。 由於 spatial practice 認為香港還是一個缺乏活躍公共空間城市的的觀點,發光樹試圖藉由培育一個集合大流域使用者的可能,以轉化橢圓形的公共空間中庭的原有型態,這件裝置藝術位於交通節點和混合使用多功能空間的一個關鍵交叉口。動態發光樹可上下移動,藉由運用褶面布料而達到令人驚喜的效果,並且呈現 spatial practice 定義的多個層次空間,自發反應移動再繼續被每棵樹的好玩性質,橫紋色調,和內反光物來支 持;讓訪客凝視和記錄每一個美麗時刻並分享到各自移動媒體。 藉由發光樹作品,希望延伸和突破典型的商業廣場空間裝置,利用該現場原本非常密集的減壓點和緊張的城市環境,以作出發。藉由該裝置藝術,利用陌生人與現場的互動,讓大家陶醉於歡樂與慶祝冬季的到來。 發光樹的結構 發光樹作品利用現場獨特開放和無結構室內公共空間,而誕生了七個巨型尺寸懸浮錐。樹的上與下舞編動態創造了樹的雕塑型態, 有動力的流量,迫使路人與其他陌生人放慢腳步以便欣賞這季節性的藝術裝置。多個不同方向的接入點,盡可能讓多個角度來欣賞該 藝術裝置,取決於觀者在不同樓層的所在位置。 每棵樹的橫紋色調被選擇從淺色到頂部變得更深色,由2174條褶面布料而組成,全由純手工縫製、打褶、組裝而成。特製圖案的手織地毯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地面空間,而內掛反光球的不同位置設計讓每個錐內附於個自獨特的體驗空間。 設計師的引述 “設計團隊趁這分享發光樹的機會,來鼓勵公眾的創造力”,spatial practice 的主持建築師 Dora Chi 解釋說:“當然,設計團隊感受到了國際金融廣場的橢圓形中庭運作為旅客、在地居民和假日購物者的城市廣場,和香港城市空間的聚集處。” 。 “發光樹,或任何其他城市的公共作品,設計團隊都用同樣的方法”, spatial practice 另一位主持建築師Erik Amir 說:“這件鼓勵人的互動,藉由超越典型的商場裝置,以創造遊客參與的空間時刻。” spatial practice -...
- Advertisment -

Most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