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存活率,晚期肺癌治療前必看!讀懂抗藥性、解讀關鍵數據 - 癌症問康健

提升存活率,晚期肺癌治療前必看!讀懂抗藥性、解讀關鍵數據

2023.08.28 文 / 鍾碧芳 出處 / 癌症問康健 瀏覽數 / 35919

肺癌發生率高,已是國人新國病,若不幸罹患晚期肺癌時,總不免灰心喪氣。然而癌症治療宛如一場馬拉松,多了解治療過程中的關鍵決策點並吸收新資訊,可預先做好心理準備。

提升存活率,晚期肺癌治療前必看!讀懂抗藥性、解讀關鍵數據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醫師,我還能活多久?」年約40歲的男性被宣判為肺腺癌腦轉移時,憂心地問;他主訴,在還沒確診之前,是因為說話不清楚而四處求診,原本被誤會為是中風前兆,沒想到竟是比中風更令人沮喪的肺癌晚期,自認為已經沒有未來以致情緒相當低落……。

幸運的是,病患是屬於國人肺癌常見的EGFR基因類型,因此醫療團隊立即以二代標靶藥物完成療程之後,腦瘤消失、肺腫瘤也變小。沒料到隔了一年之後,在一次常規檢查時發現,腦部腫瘤有復發的情況。

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蔡慶宏指出,原本以為病患腦瘤是原本的轉移復發而準備更換使用下一線藥物,但在與家屬討論後,決定先開刀切除且進一步化驗,才發現是與肺癌無關的原發性腦部星狀細胞瘤,持續使用二代標靶藥物即可。從確診晚期肺癌至今已超過四年多,目前仍定期回診追蹤,恢復良好。【推薦閱讀:空汙影響肺健康,肺功能檢測可揪出早期肺病

蔡慶宏醫師呼籲,如今肺癌治療工具與時俱進、選擇多元,即使是晚期也能藉由藥物搭配,讓存活期越拉越長。

因此「千萬不要放棄,只要接受適當治療,醫師團隊會視病況隨時調整,未來肺癌有機會像慢性病一樣,得到穩定控制。」

先搞懂名詞 醫病共決找出最適藥物

在確定罹癌、尤其是晚期肺癌時,病患或家屬的心急在所難免。但在得知罹癌後,有哪些須要釐清的事?

蔡慶宏醫師提醒,可以先從兩方面來瞭解病情,包括:

  1. 肺癌種類、基因突變的類型、免疫蛋白的含量、期別與轉移的部位等。
  2. 請教醫師「未來即將出現的症狀」有哪些,請醫師提出預測及提醒、詢問是否能繼續使用目前的藥物、以及有無要配合的營養補充等細節。接著必須瞭解在治療過程中的藥物選擇。

目前對於晚期肺癌的藥物選項相當多元,有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製劑,及輔助性的血管抑制劑等四大類。該如何靈活搭配,或先使用哪種藥物,是由醫師統合病患經檢查後的資訊、與病患或家屬共同商討後,做出最適切的評估建議。

一旦進行治療後,可能會遇到「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腫瘤反應率」等治療專有名詞。

蔡慶宏醫師簡單解釋:

  • 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是從治療開始到產生抗藥的有效時間;
  • 腫瘤反應率:指固態腫瘤在經過治療後反應,通常只要有縮小或減少,就能稱作有反應。反應率越高,表示這項治療在此癌症上的效果可能較好。

至於為何有第一線用藥、第二線用藥、第三線用藥的差別?

蔡慶宏醫師以晚期肺癌說明。通常癌症治療的順序,會以勝算最高的為優先,「原則上是以有無基因突變找出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為優先選項。」

所有的藥物治療方式,都可能會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所以每種治療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常需要更換藥物。

標靶藥物可接力!超前佈署接續治療策略 拉長整體存活期

當標靶治療出現抗藥性時,一般為了瞭解癌細胞出現何種抗藥機轉,通常會建議安排病患重新切片、再次進行基因檢測,以確認是否有其他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以國人肺癌較常見的EGFR突變為例,起始治療可採用第一或第二代標靶藥物(某些特殊情況可使用第三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後可以接續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就是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如同接力般,一棒接著一棒。

「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方式是,若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確定出現EGFR突變基因,可使用第二代藥物,若後續能再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將可獲得最大的效益。」

蔡慶宏醫師指出,以二代接續三代的治療模式為例,在亞洲各國及台灣已有非常多真實世界的研究數據可參考,總體存活期可達到60個月不等,「對比過去晚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只有約 15%,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數據。」

肺癌罹患人數年年攀升,但隨著精準醫學的進步,病患若能與醫師充分溝通、共享決策,醫療團隊就能透過更適切的治療模式來擬定治療方向,提升治療的效果。讓癌症也能像慢性病一樣,患者活得久、也能活得更好。

※加入癌症問康健官方LINE帳號,從症狀檢查、癌後治療、飲食營養、體能復健、財務規劃到身心療癒,都能找到解答:https://lin.ee/QCxb8mw

責任編輯: 梁惠明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你的問題沒有被解答?歡迎加入社群

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