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專欄】不論移民何方 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個小香港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博客 - D210511

【曾俊華專欄】不論移民何方 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個小香港

博客

發布時間: 2021/05/11 18:15

最後更新: 2021/05/11 18:20

分享:

分享:

【曾俊華專欄】不論移民何方 每個香港人心中都有一個小香港

在這一段時間裏,每一個香港人都面對不同程度的聚散離合,我們都明白去與留,同樣需要勇氣,每一個決定背後都各有原因和故事。

我在2017年特首參選宣言中說過,參選的原因是不想看到香港再有移民潮,因為我早就領會過移民的辛酸。早前和本地樂隊RubberBand談起最影響自己的廣東歌時,亦令我回想到13歲那年隨家人移民美國,作為年輕的華裔移民實在過得不容易,對於自己的身分總有迷惘、不安,幸而在外地生活的上一輩華裔移民,往往都很念舊情,社區裏守望相助,鄰里間的情誼特別濃厚。

【RubberBand堅持做好自己 為香港人唱歌 再見還是再見?:按此

直至後來聽到許冠傑的廣東歌,方才感受到同路人的團結與共鳴,並為自己的身分自豪。因此,在31歲那年,我選擇移民回來香港,回到這個熟悉的地方安身立命。

正因為知道移民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既要離開親友牽絆、更要重新適應鄉土,加上每個地方和國家都有自己的問題。因此,看到最近有很多香港人為着大環境的變化,逼不得已要作出離開的決定,雖然明白,但仍難免感到傷感。

曾俊華早在13歲已隨家人移民美國、31歲再移民回到香港,可謂是「移民界」KOL

飽經移民潮的這幾代香港人

有人問我還會移民海外嗎?我都搖頭說,我已經移民過了,還希望「被」移民嗎?

自開埠以來,香港一直被稱為「移民城市」,從1950年開始,每逢國內經歷經濟或政治動盪,香港都張開雙臂擁抱眾人,令香港的人口在1980年前以每10年增加100萬人的速度增長。期間有人選擇以香港作為移居海外的中途站,也有人選擇在這個小城紮根,成就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

我們這幾代香港人,無論是如我一樣出生於嬰兒潮的人,抑或是70後、80後、90後,乃至非常年輕的Alpha世代,每一代人都經歷過好幾次移民潮,由上世紀80年代憂慮香港前途到97回歸,以至近年的社會運動與政治環境改變。

這段日子裏,我始終覺得香港人是一種很特別的群體,雖然香港地方不大,但香港人對這個小城的歸屬感很深。即使移民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着一個小香港。

【未來還可以點變? 做先行者改變遊戲規則:按此

香港人是一種很特別的群體,雖然香港地方不大,但香港人對這個小城的歸屬感很深。(Bowtie宣傳短片截圖)

亂局中自保是港人DNA

而我們這班歷經移民潮的香港人,早已訓練有素,在亂局中自保、隨時袋着幾個後備方案(Exit Plan)的行動模式,早就植根在我們DNA之中。因為我們深明唯有保存自身,才可以蟄伏在後,在合適時機為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

談到自保,醫療保險其實也是一種最基本的自保。有人擔心,現在於香港購買醫療保險,他日考慮移民外國時,未必能夠輕鬆地解除合約,但其實無論任何自保方案,愈早預備總是愈好,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事實上,現時已有一些網上危疾或網上醫療保險的保費都是以月繳形式支付的,已不再是綑綁式的合約,反而可隨個人需要隨時投保、隨時取消。不管是去或是留也好,最重要是了解當地的醫療系統和福利,再按自己需要揀選適合的保障。

何地有方?曾俊華相信答案仍是香港。(Bowtie宣傳短片截圖)

雖然在此城的人常感嘆地方依舊,人面全非,但我更常聽到的還是「我真的好喜歡香港」。我深深相信香港人的力量,只要我們各自懷抱使命、做好本份,理想終將實現。何地有方?我相信仍是香港。

 

作者簡介:

任職政府35年、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John)「劈炮唔撈」後,熱心參與不同活動。近年作為Bowtie的資深顧問,他的願景是所有香港人都能夠得到保障,真正走進自保時代。他創辦了非牟利機構「薯片叔叔共創社」,亦是商業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及喇沙書院的劍擊教練。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撰文 : 曾俊華 Bowtie資深顧問

欄名 : 怎樣說未來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