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為何最後一名?獨家首長滿意度榜單,四大專家解析一次看|天下雜誌

柯文哲為何最後一名?獨家首長滿意度榜單,四大專家解析一次看

2020《天下》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民調佔90%、專家評比佔10%。社群時代,首長愈來愈會包裝行銷,或許民眾買單,但實際上做得如何?四大專家現身說法。

首長施政滿意度-柯文哲-侯友宜-林智堅-屏東-桃園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其他

曾經引領風潮的白色力量,究竟為何後勢愈來愈沒力?

過去,大家討厭藍綠惡鬥,柯文哲也是想走出藍綠惡鬥,喊出白色力量。但今年民調支持度下降的關鍵是:他沒有守住市政和黨政的分際。

「雖然是市長,卻多在評論黨的事情,感覺他對市政很輕忽,大巨蛋也是一下子停工、一下子復工,政策爭議滿大,」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蘇子喬指出。

結果顯示台北市民對他很失望,對柯文哲的政治能量和未來發展都是危機,甚至波及未來的可能接班人副市長黃珊珊。

而四位專家,又怎麼看縣市長們的表現?


環境面評比專家:不花俏的基本功,接管率凸顯新北魄力

關心環境的人首要關注打底工作,希望縣市首長先調整環境的基礎體質、整治基本污染,再做其他建設;建立永續發展概念,而不是只顧表面的妝點工作,這是長期不變的價值。

例如,新北市讓我比較有印象的是「污水下水管接管率」。新北的接管率速度上升很快,去年底已達到63%,有100萬戶接管,六都第二,也反映在環境的改善。接管率不是有亮點的政績,但讓人感覺市長侯友宜有魄力,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事。

廣告

相對地,新竹市長林智堅善用媒體宣傳政績,許多是環境營造;他對空間、環境的改善多,水質改善可能相對較少。

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個有效率的市長,但不見得對環境保護有概念。我長期關注社子島開發計劃,他對這項開發計劃的處理不是很好,包括他談的公民參與等等,都做得不到位,不注重民主價值,對生態也沒有概念。

他第一任時,大家對他期待非常高,而他的確也有厲害幕僚提出有趣政策,比如海綿城市。但他到了後期,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環境政策。前陣子捷運雙連站的綠地保留爭議、社子島爭議,都加深專家、民眾對他在環境生態沒有積極作為的印象。

桃園航空城則是爭議非常大的開發計劃。我相信,沒有一個環境相關專家會贊成這項開發案。

廣告

航空城是近年徵收史上規模最大徵收案,開發面積將近2600公頃,比社子島還要大。桃園市開發綠地、徵收農地做都市開發,可能會重蹈很多開發案覆轍,也可能抵銷鄭文燦在環境上的其他作為,甚至讓環保團體對他的評價變得更差。(台灣河溪網召集人廖桂賢)

經濟面評比專家:成立共同加工廠,台東助攻小農品牌

以新創來說,各縣市不單單是成立創業育成中心,還要提供實驗場域,驗證產品概念;新創的題目必須接得上未來趨勢,結合縣市當地優勢,發展出特色產業,進一步形成產業聚落,整體概念才會完整。

多數新創企業沒有能力蓋大型工廠,政府如何設立一個共同的製造中心,讓這些小公司專注產品設計、數位行銷,無需額外投入生產成本,採行輕資產的管理模式,是縣市政府想扶植新創時,必須思考的事。

廣告

這樣的模式類似國內IC產業與台積電的關係。長遠來看,台灣許多產業也應該走這個方向。

我最近飛了一趟台東,台東是農業縣,當地廠商大部份是小農,多數是加工農產品之後進行銷售。但這麼多新創的小農,要從包裝設計、產品製造再到行銷,一條龍全包其實滿困難;而且食品加工牽涉認證、食安,一般公司不一定有能力做好。

台東大學與台東縣政府合作,成立東部生物經濟中心先導工廠,類似實驗工廠,將生鮮果物製成二、三級加工品,成為小農的共同加工廠;小農則專注產品行銷、設計,台東的農業往這個方向走很好。

像現在遊戲產業在全世界炙手可熱,尤其電競業產值不斷上升,我也建議新北市可以發展遊戲園區,剛好國內幾家大型遊戲企業的據點,就在中和一帶。

廣告

至於中小企業,縣市政府也能協助它們數位轉型、踏入數位行銷,同時讓大學生在學時,一定有實習機會,銜接產學落差,填補人才缺口。(中華民國全國創新創業總會總會長楊立昌)

文教面評比專家:激發在地自信,屏東桃園領先拉大

上一任縣市長受到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影響,普遍都有開放政府的風氣,也有具體做法。開放政府的重要精神,是資訊透明、市政規劃決策開放,讓更多元的聲音進入,形成透明的民主決策機制。

可是這一任很多縣市長上任後,我們在不少地方感受到風氣逐漸萎縮,失去建構系統性公民參與機制的感覺。以社區大學為例,有專家反映,部份地方政府不希望社區大學在面對爭議政策或地方發展議題時太過積極。

廣告

尤其很多首長愈來愈注重包裝、自我行銷,表現親民或魄力。雖然民眾買單,但專家更注重城市實質競爭力,以及首長能不能具體解決問題。

今年評分加入了縣市是否注重文化人才養成,不純粹是看活動本身,而是觀察活動是否能激發在地效應,如人才養成培力效應、文化自信、文化特色彰顯等。

這裡表現好的縣市長如屏東桃園,在投入資源時,會深刻思考帶動的效果,並已內化為縣市政府團隊的工作方法。當這套模式愈來愈成熟,後段班與他們的距離會逐漸拉大。

這兩個縣市也是文教面這幾年的常勝軍。因為專家慢慢看到成果,長期觀察到縣市首長的誠意,不只是主觀感受,也經過時間的客觀驗證。

許多專家反覆強調,屏東、桃園在均衡和整合的用心;桃園照顧到各個行政區,屏東則是照顧到客家、婦女、農民、原住民、高齡、終身學習等族群。(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楊志彬)

社福面評比專家:公托、親子館大增,宜蘭都會化

整體而言,社福牽涉到人權、社會資源的公平正義,但部份縣市政府在社福政策上,偏向酬庸、公關行銷,順我者、會投票的族群補助多,沒有選票的補助就少,導致少年人權被遺落了,這是很大的議題也是危機。

社福力最直接反映弱勢民眾需求,專家重視民眾的需求是否被解決。這也是宜蘭、苗栗首長排入這次社福力專家評比前三名的原因。這兩座城市的最大共同點,是提供貼近在地、便利的服務。尤其身障者與長者更需要在地服務。

宜蘭的兒少據點這兩年大幅成長,從過去沒有親子館,增加到5間,明年預計有14間,公共托育中心也增加到5間。不只孩子能透過體適能活動協助發展,也增加隔代教養祖父母的教養知識,這非常重要。

這種生活型態趨近於都會,民眾會有比較性的相對滿足,也是弭平城鄉差距的方式。

另外,以往身障者或家屬必須先自費購買輔具,再憑收據向縣政府申請核銷;但苗栗的做法是,購買輔具前,一樣要經過縣府審核補助資格,通過之後,由輔具廠商向社會處申請費用,對有身障者的家庭幫助很大。

苗栗也增設很多社福中心、新住民中心等在地據點。比如以前住在獅潭鄉的民眾要申請補助,必須騎車半小時才能到苗栗縣政府,現在就近到獅潭社福中心就能辦理。

至於社福力專家評比第一的桃園市長,這兩年開始發展參與式補助。先由各機關評估議題,市府接著舉辦培力工作坊,每個市民都能參加,撰寫、協調提案內容,再由市府委員審查,最後交由18歲以上市民投票,決定市府下一年度的補助內容。一部份回到社區治理的視野,讓專家很有感。(聯合勸募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張淑慧)

(責任編輯:曹凱婷)


《天下》從2003年開始,每年都會進行縣市調查,此調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幸福城市大調查」

2020年《天下雜誌》縣市調查之
「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說明

《天下雜誌》「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為一結合民意調查與專家評比的施政滿意度排行。今年的調查架構為民意調查佔90%、專家評比結果佔10%,各縣市首長施政分數的構成說明如下:

民意調查採電話民調方式,共採用6道題目,其中,整體施政滿意度該題佔比35%,其餘經濟、環境、施政、文教、社福五大面向各一題共佔55%。

本次電話訪問調查由天下雜誌群調查中心執行,並委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佑宗擔任顧問。

進行時間為2020年7月7日至8月16日,調查對象為居住在台閩地區年滿20歲以上之居民。總成功樣本數為14415位。調查方法是以台閩地區為調查母體,進行分層隨機抽樣電話調查,在符合各縣市人口數的代表性原則下,各縣市完訪樣本數量從550至1001個不等。

今年同時針對六都居民進行手機訪問,每市成功訪問200人。經邏輯斯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檢定後,手機與市話受訪者並無顯著差異,故以加權平均方式合併雙底冊調查樣本,該統計數據以合併樣本後的為準。

當信心水準在95%時,各縣市的抽樣誤差為正負3.1至4.18個百分點(連江縣訪問158人,抽樣誤差為正負7.8個百分點)。所有資料依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進行統計代表性檢定與加權處理。

專家評比為針對各縣市在地專家進行問卷發放,其中,整體施政滿意度該題佔比5%,其餘題項共佔5%。

本次專家問卷調查進行期間為2020年7月13日至7月30日。《天下雜誌》與分別代表經濟力、環境力、文教力、社福力的全國創新創業總會、台灣河溪網、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及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合作,請四大專業團體推薦各縣市熟悉當地相關事務的學者專家參與評比。總共對21縣市、計617位學者專家完成問卷調查。

※今年調查期間適逢高雄市長補選,故2020年「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排除高雄市長

調查執行:熊毅晰、鄧凱云、張育瑄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找回專注多工狀態 喝口原萃 休息一下 陳佳茹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