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线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莫氏线

考古学理论
莫维士线是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 L. Movius)提出的一种考古学理论。
中文名
莫氏线
提出者
莫维士
意    义
为考古提供证据
所属学科
考古学理论

简介

播报
编辑
莫维士线,一种考古学理论,由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 L. Movius)提出,莫维士在欧亚大陆的中部划了一条著名的“莫维士线”——从而将旧石器时代早期一分为二:左边是先进的 “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印度半岛;右边是落后的“砍斫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广西百色地区和重庆地区的考古发现为推翻莫维士线理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内容概述

播报
编辑
莫维士线图
20世纪30至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HallamL.Movius)带领考察团到东南亚考察。他在缅甸北部等地区发现了大批仅单面打制的石器。他将旧大陆早期人类划分为两种不同文化的拥有者:一种掌握进步技术(所谓“模式Ⅱ”技术),能打制工艺复杂的手斧,先进的“手斧文化圈”,包括全非洲、欧洲的南、中、西部以及中东和印度半岛;另一种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只会打制粗陋的砍砸器和使用未经加工的石片(所谓“模式Ⅰ”技术制品),即落后的“砍斫器文化圈”,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北部。
这条无形的、后来被称为“莫氏线”(Movius’line)(图1)的技术鸿沟将西方(非洲、中东和欧洲)的灵巧的直立人同他们不那么聪明的东方(亚洲)兄弟分隔开来。
莫维士进而把亚洲大陆贬低成为一个文化上“保守的”、“滞后的边缘地区”(Movius,1948),与一派兴旺发达 、朝气蓬勃的地中海周围地区形成鲜明对照。他解释说,在过去200万年间亚洲气候保持稳定,林区面积少有变化。这种环境对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缺少刺激,使他们不思进取,世世代代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Movius,1978)。
莫维士上述带有明显偏见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由于证据不力,未能对“莫氏线”在人类学界的权威地区构成真正的威胁。由于莫氏线理论涉及早期人类进化和东西方文化发展格局这一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而敏感的论题,因而半个世纪以来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同时,“莫氏线”提出的问题也涉及亚洲乃至全球的第四纪环境变迁。所以,理所当然也受到第四纪学界的关注。
不过,随着广西百色盆地旧石器遗址考古发现的尘埃落定,这一论断已被推翻。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广西百色盆地的确发现了石斧工具,但并不能归于石斧文化。原因有二:第一,熟练太少。十万件石器中仅仅发现了几件可以称为石斧的工具,和非洲、中东等地一个发掘遗址就能够发现上百上千件相比比例悬殊;第二,石斧太粗糙。如果把标准放宽,姑且可称为石斧。但是该类石斧均是单面打制,做工粗糙。而石斧文化区的成品双面加工,较薄且利。
现在的学者们有很一部分还是承认中国史前文化不是石斧文化圈的成员。但是这并不跟落后和先进直接挂钩。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和封闭性,中国史前文化对石斧的需求更小,有独立发展的可能性。

莫氏线争议

播报
编辑
莫维士带有明显偏见的学说一开始就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为纠正“莫氏线”理论,从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家们进行了苦苦的搜寻,希望能寻找到旧石器时代的重要证据,以推翻这一歧视亚洲人的考古理论。但由于材料不充分、证据不过硬,无法从根本上动摇“莫氏线”理论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东亚的早期人类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
由于莫氏线理论涉及早期人类进化和东西方文化发展格局这一古人类及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而敏感的论题,因而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始终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同时,“莫氏线”提出的问题也涉及亚洲乃至全球的第四纪环境变迁。所以,理所当然也受到第四纪学界的关注。

推翻证据

播报
编辑

百色石斧

百色出土的手斧挑战美国“莫氏线”理论。1973年10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广西百色地区进行考古考察,发现11块旧石器,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在随后的10多年里,广西博物馆及百色的考古工作者,在盆地内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考古研究工作。1979年初,广西文物工作队专家陈远璋、覃彩銮在百色盆地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多处遗址及大量的旧石器。同年6月,广西文物工作队对右江北岸第三级阶地的长蛇岭进行发掘,在北脊的网纹红土中获得4件旧石器。
1982年夏秋,广西文物工作队会同百色文化部门在百色境内进行文物普查,发现旧石器遗址10余处,石器1000多件。
1986年起,中国科学院以及广西的考古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法国、泰国等国的考古、地质、地球化学、年代测定、古生物学等方面的专家通力合作,组成了联合考察队,对百色盆地的旧石器遗址进行不间断的考察、研究,并取得不少科研成果。单广西考古工作者采集的石器标本就达到了4000多件。这些石器多选用砾石直接加工而成,有砍砸器、刮削器、手镐、手斧等多种类型,其中标志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手斧占10%。
200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地质年代中心的地质年代学家阿伦·丹尼在百色盆地里采集到与石制品共存的玻璃陨石,并用“氩—氩法”进行测定,得出的结果是这些石器的制造年代大约在80.3万年前。这一年代的确定,解决了几十年来困扰国际考古界的重大难题。这促使考古研究不得不对亚洲人类文明起源进行重新评估。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研究结果,开始动摇“莫氏线”理论的统治地位。
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百色枫树岛找到一处更为理想的旧石器遗址。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考古工作者对枫树岛遗址进行发掘。在距地表50厘米的深槽原生网纹红土中,他们发现了1件手斧和1件玻璃陨石;在探方中发现4件手斧和11件玻璃陨石以及近百件手镐、石核、石片等石制品。整个文化层厚约1米,玻璃陨石位于文化层中部。出土的玻璃陨石表面锋利,没有搬运磨蚀的迹象。5件手斧均为两面加工,原料为砂石和火山岩,上面保留网纹红土留下的印记,与百色盆地其他遗址发现的手斧相似。该遗址发现的手斧等与玻璃陨石处于同一层位,因此,枫树岛遗址手斧的年代与玻璃陨石在亚太散布区散落的时代一致,为距今80.3万年。这为进一步确认百色手斧的年代提供了更为确凿的证据。

重庆手斧

2012年4月16日,重庆大渡口区人大常委会结合文物保护法的执行情况,组织专家对区内重要文物点进行检查和清理。当天,专家组在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二社意外发现人类打制石器十件,其中包括手斧、石核石器、石片石器等工具。这个地方是一片菜地,在2011年的文物调查中曾发现部分旧石器时代文物,但是数量不多。这次在重庆地区原生地层首次发现手斧,在长江三峡地区实属罕见。
通过现场对比,此次发现的石制品质地均为石英砂岩,手斧呈灰色,刃部可见双面打磨痕迹,其加工方式是将石核或石片的边缘由两面打磨而成的一种石核类型的复合型石器。该件手斧无论从原料还是器型都比较精美、规整,距今有8万年左右历史,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物。
这是重庆地区首次出土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手斧,也是到当时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最精美的一件手斧,在手斧的区域分布和时代分布上填补了一个空白,有望进一步证实“莫维士线”的错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