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津贴_百度百科

高温津贴

保证高温条件下活动的补贴
收藏
0有用+1
0
高温津贴,是指企业单位依照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给予在高温天气环境下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津贴,属于法定劳动津贴。高温津贴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最低工资规定》于2004年设立,具有法律效力 [1]
高温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 35℃ 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 33℃ 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
据《工人日报》报道,除高温津贴外,在高温天气工作的劳动者们一般可享受的福利还有很多——饮料、体检、药品、轮休等,还有针对不同人群的一些规定,确保劳动者的权益。
截止2016年6月12日,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级行政区明确了津贴发放标准。 [2]
中文名
高温津贴
外文名
High-Temperature Allowance [3]
性    质
法定劳动津贴
设立依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1号《最低工资规定
设立时间
2004年

产生背景

播报
编辑
工人冒着酷暑作业
每到夏季中国各地均出现高温。根据医学常识,气温超过37℃时,人长时间在户外劳动或处于酷热之中,极有可能中暑,严重时还会威胁生命。虽然许多人可以在空调房里办公、在家避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或因职责所系、或因生计所需而直面户外高温。在如此高温天气中,爱心与理解,以及政府部门能否给劳动者及时送去足够的关怀就显得格外重要。
酷暑下工作的工人。在高温下的作业者进行一定的关怀,是十分有必要的。劳动保障部门表示,高温下工作应发放高温补贴。高温补贴不得列入最低工资中。按照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相关规定,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时,企业应依据劳动合同中签订的内容,视工种和工作环境的不同,向职工发放高温补贴。但有个别企业在发工资时虽然名义上发放了高温补贴,但却将高温补贴金额计入最低工资中,侵害了职工利益。
各地标准
地区
发放金额(元/月)
时间
180(室外)120(室内)
6-8月
河北
264(室外)176(室内)
5月21日-8月31日
浙江
300(室外作业)200(室内作业)
6-9月
山西
240
6-8月
上海
200
6-9月
江苏
300
6-9月 [4]
辽宁
200
7-9月
福建
200
5-9月
内蒙古
180
-
广东
300
6-10月(2021.06.01开始)
湖南
不低于150
7-9月
广西
100-200
6-10月
江西
240(室外)160(室内)
6-9月
山东
200(室外)140(非高温)
6-9月
甘肃
12元/天(高温作业)8元/天(其他工作)
6-9月
天津
上年度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的12%/天(四舍五入保留到元)
6-9月
湖北
12元/天
6-9月
河南
15元/天 [25]
-
陕西
10元/天
6-9月
海南
10元/天
4-10月
云南
10元/天
-
吉林
10元以上/天
-
四川
8-12元/天
-
新疆
10-20元/天
-
宁夏
12元/天(高温作业)8元/天(其他工作)
6-9月
重庆
不低于5、10、15元/天
5-10月
贵州
8元/天或168元/月
6-9月
安徽
不低于10元/天
-

补贴标准

播报
编辑
高温津贴标准包括: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室内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的标准发放。
能够领取高温津贴者必须是在高温下工作的岗位职工,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等。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在33℃(含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的人员,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高温补贴并非每个劳动者都有,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才能获得高温津贴。 [5]
全国至少已有28个省份制定了高温津贴标准,未制定的分别为,黑龙江西藏青海等四个省份。
具体的发放标准和发放时长,各省的标准不一。在这28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发放标准为按月发放,另有15个省份按天发放。
按月发放的地区中,如发放高温津贴排名靠前的浙江、山西、江西等省份。
按天发放的地区中,标准最高的为天津,24元每天,最低的为贵州、河北,8元每人每天,与天津相差3倍。
高温津贴发放标准高的多数为东部地区。与此相反,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发放高温津贴较低。 [6]
[7]

具体法规

播报
编辑
中国关于高温之下的劳动保障政策相当空白,翻阅相关资料,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的高温劳动保护条例,仅有1960年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这个规定仅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以及“田间作业”,而事实上,在炎热夏季各行各业都有一个防暑降温问题,各行各业劳动者也都依法享有获得良好的防暑降温条件和合理的防暑降温待遇的权利。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以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为鲜明特征的,而《暂行办法》根本没有覆盖第三产业。此外,该规定也没有表明,什么温度情况下,员工可以放假休息。更值一提的是,该条例没有规定任何法律责任,即使企业不遵守,它也难以追究企业的法律责任。
尽管早年就有人呼吁对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暂行办法》进行修改,但这个《暂行办法》依然“暂行”了整整半个世纪,对高温作业者的关怀往往由各地方各单位视情况自行决定。事实上,“高温灾害”一词逐渐融入社会语言体系证明,很多地方还十分缺乏对高温作业者的必要关怀,不少企业甚至还在津津乐道地大喊“越是三伏越要上”——工人因热而死的,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因高温而致伤致病。
由于夏季高温天气导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2012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60〉卫防钱字第207号)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同时废止。这条法规也成为了截至唯一生效的对于高温劳动保护具有指导性意见法规。
2015年07月14日,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尽管国家早有相关规定,但许多地方仍有不少公众吐槽称“没领到”。高温津贴“缺失”或被偷梁换柱克扣,必须严厉查处。 [8]
什么样的天气算高温天气?根据2012年四部委联合颁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都算高温天气。如果企业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都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而且,防暑降温饮料不能充抵高温津贴。
与此同时,该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工作。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重劳动、中等劳动、轻劳动分别为不超过20、30、40分钟);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办法》中明确,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最重要的是,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工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依据《办法》规定,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就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要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其次,各单位要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比如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积极改善作业场所的工作条件;还要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们,提供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要注意的是,企业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以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9]
2019年6月19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2019年职工防暑降温工作的通知》,《通知》重申,要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不得以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充抵高温津贴。 [10]

主要意义

播报
编辑
高温天气不仅可能损害室外作业人员的身体,而且也极易引发安全事故,有统计数据表明,7、8、9三个月的安全事故占到全年事故的三成还多,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
当高温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自然现象,越来越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它“烤”验的就不仅仅是市民,同时考验着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的危机应急能力。由此可见,高温劳动保护和高温补助应该得到法律关怀和制度保障,国家和各级地方立法机构应该尽快将一定条件下的高温天气确定为自然灾害的一种,用法律来保障高温天气下公民的健康权,明确高温劳动保护的主管部门,并针对高温条件下职工作业如何进行劳动保护给予具体规定,对从事野外、室外、高空、高热等条件下劳动者的保障给予具体规定,对高温劳动保护补助也予以明确,以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11]

实施案例

播报
编辑

陕西省

陕西省企业在岗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2015年调整)为:
防暑降温费执行标准及时间: 公司在陕西省境内职工执行陕西省标准, 从事室外作业人员每人每天 15 元, 其他人员每人每天10 元, 发放时间从每年 6 月 15 日 至 9 月 15 日( 陕北地区执行时间为 6 月 15 日 至 8 月 15 日 )。
(二) 高温津贴
公司驻陕单位安排职工在 35° C 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 33° C 以下的, 发放高温津贴。 发放标准: 每人每天 25 元。 发放时间: 每年6 月 1 日 至 9 月 30 日。

北京市

针对高温天气,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工资处表示,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或室内工作场所温度不能降低到33℃以下的单位,须按月给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北京市自2012年7月起上调劳动者高温津贴标准。北京市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在33摄氏度(含33摄氏度)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的人员高温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调整为每人每月不低于90元。 [12]

广东省

高温津贴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安监局国税局、地税局、总工会联合出台《关于高温津贴发放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和《关于公布我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其中明确规定了高温津贴发放的额度:每年的6-10月,劳动者从事露天岗位工作以及用人单位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作业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标准为300元/月 [24]。该办法明确,不论室内室外,符合条件的都可以领取高温津贴。需发放高温津贴但用人单位没有发放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补发,逾期未改正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同时《通知》对津贴发放额度作出了明确规定,符合高温津贴发放条件的用人单位需发放150元/月的高温津贴。同时对不正常出勤等需按天数折算高温津贴的情形也作出明确,每人每天13.8元 [24]
此外,《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及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高温津贴。用人单位不得因发放高温津贴而降低劳动者工资。

山东省

山东是我国大省之一,其气候条件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集中,雨热统计,冬夏较长的特点。而正值山东夏季炎热的时候,一到炎热的夏天人们就会想起高温补贴,尤其是户外工作者。
在2006年,山东省就下发过《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的通知》,其中有明确规定,“企业在岗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20元;非高温人员每人每月80元。全年按6、7、8、9月4个月计发,列入企业成本费用。” 青岛市人社局工作人员称,我市一直按照省里部署执行,每年还会对高温津贴政策进行改进。
2011年7月,《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中规定,用人单位未按规定标准发放防暑降温费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职工的权益,但高温津贴的发放似乎依旧艰难,不少在岗职工根本不了解自己是否能获得高温津贴。“高温津贴” [13]是和工资一样的劳动报酬,如果企业拒绝发放,市民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寻求帮助。
2014年,山东高温补贴标准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2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80元。全年按6月、7月、8月、9月4个月计发,列入企业成本费用。 [14]
2015年,山东省人社厅发布《关于调整企业职工防暑降温费标准的通知》,将企业职工防暑降温费标准调整为:从事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非高温作业人员每人每月140元。全年按6月、7月、8月、9月共4个月计发,列入企业成本费用。
该通知自2015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原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夏季防暑降温费标准的通知》(鲁劳社〔2006〕44号)同时废止。 [15]

湖北省

湖北高温补贴标准由每天8元涨至12元 本月起发放
政策发布
政策发布日期
详情
2014年6月9日
职工可领取高温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天12元,发放时间为6月至9月。
2013年9月
省人社厅、财政厅、安监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沿用6年的全省高温津贴标准由8元/天上调为12元/天,涨幅达50%。发放时间新增6月,调整为6、7、8、9四个月。包括武汉市在内全省将实施这一新的高温补贴标准。 [16]
2015年7月
2015年7月,福建辽宁、山东等地都发布了关于调整夏季高温补贴标准的通知,不同程度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条件下露天工作时,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的温度降低到33度以下,不含33度,应在高温的月份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而且不能以藿香正气水菊花茶凉茶等等食物代替。 [17]

重庆市

2007年6月1日,《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正式施行。根据该办法,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为一般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不含40℃)为中度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则为强度高温天气。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除按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外,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补贴,其中中度高温天气下按每人每天5元至10元标准发放,强度高温天气下按每人每天10元至20元标准发放。

成都市

2012年7月24日,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川人社办〔2012〕241号),成都市发布市高温津贴标准调整通知。
全市高温津贴标准在2007年确定的每人每天8元—10元的基础上相应调整为每人每天10元—12元,全市各类用人单位应将日高温津贴标准至少上调2元。高温津贴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用人单位不得因高温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高温津贴属于劳动者工资组成部分,要据实单列,同时应计入企业的工资总额。调整后的高温津贴标准从2012年6月26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 [18]

江苏省

2018年5月29日报道,江苏将高温津贴标准从每月200元涨至300元,每年支付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 [19]

天津市

2018年5月29日报道,根据天津市人力社保局公布的通知,2018年该市职工的防暑降温费标准为168元每月,较上一年上调了10元,高温津贴标准为31元每天,比上一年上调了2元。 [19]

福建省

2018年8月13日至17日,福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派出3个督察组,对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落实高温津贴规定情况开展全覆盖实地督查。督查组坚持问题导向,采取“进企业(工地)、听汇报、查台账、访工人、找问题、促整改”等方式,检查了鸿山热电、金田机械、顺邵高速项目等 43 家企业(在建工程项目),涉及机械制造、能源、冶金、环卫、工程建设、码头装卸、食品加工、物流快递等行业,详细了解高温津贴和高温天气工作时间有关规定落实情况,对企业执行高温劳动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当场一一指出,并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和解决办法,要求其立即整改落实到位。 [26]
2021年6月起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5月份按实际高温天数12元/天计发,6—9月可按260元/月计发或按实际高温天数12元/天计发。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但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 [22]

浙江省

2018年6月21日,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调整企业夏季高温津贴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浙人社发〔2018〕65号文件,室外作业人员每人每月300元;室内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发放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工作性质在室外与室内来回流动交替或主要作业时间在室外,以及高温炉前作业的,视同室外作业。 [23]

主要问题

播报
编辑
高温补贴针对高温作业人群
上海、北京、深圳等地早年均已出台类似规定,但这些规定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还相当缺乏权威性、可操作性。
一是这些规定往往由一个地方的某个部门出台,缺乏权威,劳动保护主体部门不明确,在监督、行政执法、纠纷处理等问题的处理上,容易在各部门的“怠慢”中搁浅;
二是规定本身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模棱两可,难以有效实施,例如何为高温作业?休息时工资、津贴如何?等等;
三是关怀的力度不够,显得不足为道,例如陕西一日给工人补偿1.2元,恐怕还不够买一瓶农夫山泉的。 多数企业至今落实不到位,八成人难足额拿到高温津贴。持续的酷暑高温下,高温津贴却得不到落实,向有关部门投诉,却因为工作难找不敢惹恼单位而放弃维权。“高温补贴执行难因缺乏法律约束,企业多掏钱无疑增加了成本支出。”湖北省劳保厅相关工作人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高温津贴执行不到位或不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许多城市针对高温天气也曾发布过紧急“通知”或“规定”,但是“通知”、“规定”毕竟不能替代法律,执行起来并不尽如人意。

发放现状

播报
编辑
2015年7月14日,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全国有27个省区市已出台“高温津贴”标准,但多地标准数年未涨。即便如此,许多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仍领不到高温津贴,或是常遭打折扣。有的老板不按规定按月份发放,竟按超过35°C的高温天气具体天数发放,有的单位用绿豆、饮料等防暑降温物资“冲抵”,蒙混过关。全国总工会表示,各级工会要督促用人单位严格遵守高温作业时间要求,重点督促企业落实按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费用,不得以发放钱物来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凡属防暑降温饮料的不得冲抵高温津贴。 [8]

社会评价

播报
编辑
在这炙热的天气里,还需要每一位市民拥有“心静自然凉”的宽容境界,多一点平和,多一点忍耐,对彼此多一份关怀。望着烈日下环卫工人的辛勤清扫,交通协管员不停地挥动着指挥旗帜,交警汗流浃背地指挥交通,你我都应该用自觉守规,给他们增添一份夏日清凉。应对热浪侵袭,需要爱心和理解,但更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刚性约束。有关部门应参照物价变动情况,及时制定最新高温津贴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严格查处高温违规施工和拒不发放高温津贴的行为,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暂行”多年的防暑降温措施条例,也应适时进行必要修订。高温天气就像一张试卷,考验的是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只有用以人为本和爱民之心做答,群众才能打出满意的高分。 [20]
高温天气
三伏天至,各地进入“烧烤”模式。据报道,人社部等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按规定发放高温津贴。目前全国有27个省区市已出台高温津贴标准,但多地标准数年未涨,更有不少人吐槽“没领到”,有的单位则用绿豆、饮料等防暑降温物资“冲抵”。网民认为,相关部门要明确刚性的监管责任,严厉查处高温津贴克扣现象,确保津贴真正惠及每个劳动者,而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高温津贴“想说爱你不容易”
高温来袭,城市瞬间变“烤箱”,不少网民调侃称,走在路上感觉“距离烤肉只差一撮孜然”。炎炎酷暑之下,本应作为劳动者固有权利的“高温津贴”,却让网民慨叹“想说爱你不容易”。
据悉,安监总局、人社部等多部门每年都会发文要求各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不过,网民“邓海建”指出,入伏了,高温来了,津贴制度还没来;现在制度来了,监管又不来,“目前似乎还没有什么强有力的监察手段”。
网民指出,尽管按照规定,用人单位如果不执行相关规定的,劳动者可向人社部门投诉。但在实际生活中,鲜有投诉案例。网民“冯斌”说,从雇佣关系来看,劳动者属于弱势一方,多数劳动者怕得罪雇主而选择沉默。
期待政策更加刚性
高温津贴如何落到实处?网民“堂吉伟德”称,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责令用人单位按时足额发放,逾期不改的,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由此形成的违法成本也严重偏低,无以形成威慑和促进作用。只有进一步加大处罚力度,不断提高违法的风险和代价,才能让资方惧于后果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另外,还须将相关规章上升到更高的法律层面。
网民“向定杰”建议,除了提高政策本身的刚性以外,最有效的办法是劳动监察部门有所作为,除了及时提醒,更要上门督察,狠抓责任追究。
网民“王永强”认为,应进一步明确高温补贴发放细则。建议县级以上人社部门要求企业明确列出高温补贴支出明细,工商和税务部门以此为依据对企业进行监管。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