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繁榮峰會|葉劉淑儀:威脅繁榮發展迫在眉睫 各國分裂成對立

全球繁榮峰會|葉劉淑儀:威脅繁榮發展迫在眉睫 各國分裂成對立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2024 全球繁榮峰會」周二(14日)邀請了國際上不同領域的領袖和專家作深度交流,探討影響全球繁榮最迫切的議題,為全球未來發展開拓新里程。峰會發起人之一、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葉劉淑儀致辭時指出,「環球各國對促進全球共同繁榮上並未有明顯的舉措,但影響繁榮發展的不同威脅已迫在眉睫。大國為了鞏固自身的全球主導地位,不惜以增加關稅、金融制裁和出口管制等保護主義政策,來遏制發展中國家獲取先進技術。這使世界各國分裂成對立的地緣政治群組。」

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致辭時指出,影響繁榮發展的不同威脅已迫在眉睫。(大會提供圖片)

葉劉淑儀表示,過去數十年來,讓數以億計的人擺脫貧困的自由貿易和投資環境,似乎已經成為過去。今年將有64個國家舉行選舉,加上歐盟的選舉,這將影響到全球49%的人口。「這些對人類未來至關重要的選舉,似乎政治的影響已凌駕於經濟之上。」她認為兩極化和政治暴力已明顯地不斷加劇,更遑論烏克蘭和中東正在發生極其危急的戰爭了,「香港是個細小而開放的經濟體,面對國際性風險的程度很高,惟我們敢於促進共識,以助解決問題。」

她表示,這次峰會擬定了五個影響全球繁榮最迫切的議題進行討論,從大國競爭到去全球化、國家安全問題,以及在科技發展和應對氣候變遷方面加強合作的必要性。

峰會專題一:全球化與去全球化

主持人前紐約貝萊德集團董事總經理、Apsara Advisory創始人桑曉霓(Henny Sender)強調扭轉去全球化或反全球化趨勢的重要性,並與觀眾互動,了解他們是否認為反全球化趨勢是可以扭轉的。

香港歐洲商會主席阿馬特(Iñaki Amate)提到,過往公司只關注銷售和股東的盈利,而在過去十年,這情況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他指出,時至今日,股東更加仔細關注私營企業的組織和公司能為社區帶來甚麼不同,歐洲的機構正在努力將最佳做法引入到香港。他以西班牙政府解決青年高失業率問題作為例子,建議香港政府可從如何鼓勵企業為香港帶來更多元化的方向入手,以吸引人才。

成為資本董事長及管理合伙人李世默指出,雖然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工業總產值,加起來比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總和還要多,但「(中國的)工業產能增加值仍然相對較低,只有約12%」 。他續指,在1960和1970年代當美國處於工業強國的鼎盛時期,其工業產能增加值約佔30%至40%,因此若中國要繼續發展,並提高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就必須縮小這30%的差距。

李世默以蘋果公司在中國內地生產iPhone手機為例,說明蘋果同時間亦擴大了旗下產品在國內的需求,如今中國內地消費者的市佔率已從十年前的3.5%增至現時的26%。

線上參會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經濟學教授史蒂夫.漢克(Steve Hanke)分享《了Architect of Prosperity: Sir John Cowperthwaite and the Making of Hong Kong》一書過往繁榮的五個支柱,即「輕稅收、小政府、穩定的貨幣、明智的監管和自由貿易」。他補充說,香港如此繁榮是因為她「始於五大支柱」。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兼亞太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許利平教授則指出,東盟和香港對區域和平、穩定、繁榮和發展方面均有著共同願景,而香港將憑著其獨特優勢,包括地理、人才儲備和自身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繼續成為中國參與全球事務的關鍵渠道和門戶。

在小組討論的尾聲,李世默博士表示我們不能回到過去,「我們必須向前......我們現正經歷的是去全球化的過程......以及,我們如何再全球化」,並補充「再全球化後的世界將與上一個的全球化世界截然不同」。

峰會專題二:泛安全化的風險及對發展的影響

「專題二」由葉劉淑儀議員(大紫荊勛賢,GBS,JP,香港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召集人、匯賢智庫主席)擔任主持人,與黃平教授(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及唐偉康大使(Kurt Tong,美商亞洲集團管理合夥人)兩位講者,一起討論「泛安全化的風險及對發展的影響」。

匯賢智庫主席葉劉淑儀指出,很多國家都關注國家安全,並向美商亞洲集團管理合夥人唐偉康(Kurt Tong)提問:「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曾說,美國並不尋求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而是希望建立『小院高牆』,你認為可行嗎?」她指隨着受到制裁的中國實體增加,愈來愈多美國盟友被禁止向中國出口敏感技術,令「小院高牆」涵蓋範圍似乎不斷擴大,許多美國的科技企業,比如蘋果(Apple)、英偉達(Nvidia)和Tesla,皆與中國有很多業務往來,「最終會否損害美國企業和其他美國盟友的業務?」

唐偉康回應指,美國國內對中國「存在不信任的氣氛和整體競爭意識」。他指出美國國內推動的方向是要聚焦在「小院高牆」裡的「小院」,或超出私營企業所願意看見的程度」,但「美國企業和美國政府之間正進行積極對話,嘗試阻止『小院』大得猶如一個哥爾夫球場。」

唐偉康就科技「武器化」趨勢作回應,指如果質疑所有產品都被視為軍民兩用,國際貿易將不復存在;但清晰分辨民用及用於國家安全的產品過程複雜,他認為中美雙方正嘗試通過交流管控相關過程,但預料問題無法輕易解決。他亦重申全球化對美國經濟構成潛在影響,特別是大部分產品是由中國湧入。

葉太接着問到香港可以做些甚麼,以緩和中美關係的緊張氣氛,尋求穩定局勢。唐偉康認為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一(13日)談到,香港是「世界的超級連繫人」,他同時提出一些具體例子,包括重開香港直飛華盛頓的航班、「為香港人前往美國尋找更多的機會,讓美國人通過這些交流了解香港」,通過往對話交流使香港「重建那些仍然存在的橋樑」,以及強化這些橋樑,將其變得更加牢固。

葉太提出中國被一些人視為威脅,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黃平教授回應時強調,分享發展機遇及建立聯繫的重要性,應置於斷絕聯繫、脫鉤或所謂「去風險」之上。他認為在中美關係中,地緣政治和政治因素不應成為焦點,以避免技術和貿易被武器化。

黃平回顧了1990年代的經驗,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是「競合」,即結合競爭和合作。他敦促美國從19世紀的零和遊戲思維走向合作。

+1

峰會專題三:科學技術合作和人類未來

主持人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教授向小組成員提問:「觀乎目前全球社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機遇,各位能否分享一下,國際社會應該在哪些關鍵領域上合作,以促進科學硏究?此外,你們認為在國際合作的層面上,面對哪些主要障礙?是資金、政策還是其他因素?如何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加強合作?」

丹福大學溫澤醫學教授、醫學院結構生物學教授、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回應指,對於在座的政界和商界人士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科學資訊的自由流通並沒任何不妥。「簡單而言,各個國家的政府不了解的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所有成果都已出版,而且是公開可尋,這就是科學的本質,無論過去和將來都是這樣,亦只有這樣,科學才能蓬勃發展,以及取得成功。」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校長兼教務長斯賓塞(Michael Spence)同意科恩伯格教授的觀點,並且指出由大學進行的科硏成果本為人人共享,但國與國之間的戰略競爭經常會造成人為障礙。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資深研究員王曉東則說:「那些試圖阻止科學合作的人不知道科學是甚麼,也不知道科學是如何進行的。對科學和技術來說,就是要集思廣益。」他認為要努力解決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

圖靈獎得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說:「科學某程度上已經發展到非常可怕的階段……因為我們進步的速度極快,以致即使是一小撮有知識的人也可能毀滅世界。」然而,如果我們「為了好的目的使用科學,就可以消除貧窮,分配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