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顽石幻相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嘲顽石幻相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七言律诗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嘲顽石幻相》是清代曹雪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名称
嘲顽石幻相
作    者
曹雪芹
创作年代
清代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女娲炼石已荒唐(1),又向荒唐演大荒(2)。
失去本来真面目(3),幻来新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4),堪叹时乖玉不光(5)。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6)。
(出自《红楼梦》第八回。) [1]

作品注释

播报
编辑
(1)女娲炼石:传说远古的时候,天塌坏了,女娲氏炼五色石把天修补了起来。《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四条撑着天的柱子)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因崩坏而不能把地都盖住),地不周载(因塌陷而不能载负万物)。火爁焱(猛烈延烧的样子)而不灭,水浩洋而息。猛兽食颛(善良)民,鸷鸟(猛禽)攫(抓捕)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大海龟)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救助)冀州(中原地带),积芦灰以止淫(洪)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2]
(2)“又向”句:又向荒唐的人间敷演出这一石头的荒唐故事。荒唐,指荒唐的人世间。大荒,指代大荒山青埂峰石头的故事。又“大荒”亦即荒唐、无边际的意思。这里兼用二义。
(3)“失去”二句:石头质本“粗蠢”,幻形入世后就失去了它本来的面目,而变成了一位翩翩公子,以及他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鲜明莹洁的通灵宝玉。称之为“臭皮囊”,正是借佛家语嘲其幻相。佛教厌恶人的肉体,以为它只是贮存涕、痰、粪、溺等污物的躯壳,所以称为臭皮囊。
(4)好知:须知。运败金无彩:《红楼梦》靖藏本批注:“伏下闻。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的工。”可知原稿后半部有贾宝玉薛宝钗“运败”时“无彩”的情节,但难知其详。续书写薛宝钗的冷落是因为贾宝玉疯癫,后来则因丈夫出家而成为实际上的孀居,与原稿归因于贾府衰亡不同。
(5)堪叹:可叹。时乖:与“运败”同义。玉不光:第二十五回癞头僧曾说,通灵宝玉的被蒙蔽是“粉渍脂痕污宝光”。可见,“玉不光”不仅指贾宝玉后来“贫穷难耐凄凉”,很可能是嘲他在不幸的境遇下与薛宝钗成了亲,即所谓“尘缘未断”。在作者看来,重要的是精神上有默契,肉体只不过是臭皮囊而已,所以为之而发出末联的叹息。续书中写贾宝玉“疯癫”中不辨结婚对象而听人摆布,并非作者原意。据脂砚斋批语说,林黛玉死后,贾宝玉有“对境悼颦儿”文字,又指出“后文成其夫妇时”贾宝玉与薛宝钗有“谈旧”事,可知原稿中贾宝玉并不痴呆,写法要现实得多。
(6)红妆:美女。 [1]

作品赏析

播报
编辑
这首诗为研究作者的创作思想提供了线索。它点出:贾宝玉,宝玉是假、是幻相,他那些玩脂弄粉的癖好、沾花惹草的习气,只不过是掩盖他本相的外衣。他的真面目是顽石,也就是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的一种叛逆者的性格。
玉既是石的幻相,失去志同道合的“木石前盟”,换来公子红妆的“金玉良缘”,就免不了要遭到嘲笑。这首诗恰恰写在贾宝玉与薛宝钗交换鉴赏通灵宝玉和金锁、明示后来的所谓“金玉良缘”之际,决非偶然。诗中不涉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独嘲“金无彩”、“玉不光”,作者的爱憎褒贬、用心寓意是非常明显的。
贾宝玉对待林黛玉、薛宝钗虽早有亲疏之别,但他的叛逆者的思想性格还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在一段时间内,他对薛宝钗既有不满,又被笼络、受蒙蔽,后来似乎的确是应了那“金玉良缘”的话。然而,他毕竟是一块不受束缚、不能感化的顽石,作者写他最后的弃家为僧,并非为了演绎抽象的“色空”观念,而是让他显示出顽石的真面目,而终于同他所厌恶的现实决裂,使“金玉成空”。脂砚斋等人把这种“世人莫忍为”的行为叫做“情极之毒”,而实际上,则是最终完成了他叛逆的形象。当然,作者从红妆白骨的这种观点上去否定“金玉良缘”,这不仅说明他对现实人生的悲观失望,也表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 [1]
作者通过薛宝钗赏鉴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的情节,点出通灵宝玉只不过是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的幻相,接着假托“后人有诗”嘲之。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曹雪芹(1715~1763或1724~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大约在明代末年被编入满洲籍。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达六十年之久。后来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历经十年创作了长篇名著《红楼梦》,死后遗留下前八十回的稿子。该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