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

美国建造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第19号舰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英文:Milius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5],编号:DDG69)是美国建造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第19号舰 [1] [9]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长153.9米,宽18.3米,最大排水量9217吨。采用隐形设计,装设核、生、化战“三防”过滤通风系统和“宙斯盾”系统,其SPY-1相控阵雷达,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探测掠海飞行的超低空目标;为了应对反舰导弹实施饱和攻击,Mk-41垂直发射系统提高了发射率;舰体承受攻击能力强,使用LM2500-3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 [14]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于1994年8月8日开工建造,1995年8月1日下水,1996年11月23日正式入役美国海军 [6-7]
2023年4月17日,中国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表示,4月16日,美国“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并公开炒作。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兵力对美舰过航行动全程跟监警戒。战区部队随时保持高度戒备,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 [17]
中文名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
外文名
Milius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
研制时间
1994年8月8日 至 1995年8月1日
服役时间
1996年11月23日
建造国家
美国
建造公司
英格尔斯造船公司造船厂

发展沿革

播报
编辑

研制背景

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所属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雏形可以追溯至20个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基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宙斯盾水面战斗系统的基础上计划研制一型5000吨级驱逐舰,旨在作为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的补充并替换1960~1964年完成退役的23艘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成为美国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新骨干,该计划被称为DD-X;不过由于当时的卡特政府认为美国海军的主要战略任务是防御来自北大西洋的苏联潜艇,对带有攻势思想且价格昂贵的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卡特政府持排斥态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内拒绝购买新航空母舰,也连带使航母护航舰队的规模受到影响,DD-X计划发展缓慢 [3]

计划重启

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
20世纪80年代后,形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舰艇。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美国开始扩大海军建设投入,积极推行“海上计划2000”攻势理论(即前进战略),加上国会对海军以“经费导向”发展的佩里级护卫舰非常不满,众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更明确表示不支持经济性重于性能的造舰设计。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拥有更合理充裕的设计条件。1981年2月,新任海军部长莱曼(John Lehman),制订了“600艘舰艇”大海军计划,该计划下美国海军防空舰艇的缺口十分突出,如美国海军不能在80年代中期开始推出新一代导弹驱逐舰,则之后随着现役老舰退役,舰队护航兵力将出现空白期,DD-X计划开始全速发展 [3]

规划方案

DDG-51的早期设计
1982年2月,负责新型驱逐舰设计的美国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审定提出设计概要明确:新驱逐舰排水量为8500吨,水线长度142米,水线宽18.89米,持续航速29.6节,最大航速30.7节,航速20节时续航力4900海里,进一步降低航速时可获得5350海里的续航力;战斗系统、航速/续航力、生存性、居住性与未来发展充裕度都被提高为优先需求。该方案经过水面战副作战部长、海军军备司令与NAVSEA司令审核后,上呈给海军作战部长海沃德;最后海沃德于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时将DDGX更名为DDG-51,代表此计划的概念已经确立 [3]

建造历程

设计进程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1983预算年度里,DDG-51的初步设计终告完成。由于将排水量限制在8000吨以内根本不切实际,因此在1983年5月进入合约设计阶段时,将DDG-51排水量基准放宽到8370吨;直到1984年合约设计阶段将近完成时,莱曼还是让英格尔斯厂提出一个采用斯普鲁恩斯级舰体的备案。
1984年,美国海军在1985年度预算中列入首艘DDG-51的细节设计与建造经费,总计11.2亿美元,并计划在1987~1992年陆续订购后续28艘。
1985年,DDG-51正式进入细节设计阶段 [3]
  • 建造进程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舰徽 [5]
新驱逐舰建造计划,共有巴斯钢铁、英格尔斯和托德太平洋等三家船厂竞标DDG-51首舰的建造合约。
1985年4月2日,美国海军与BIW厂建造首舰DDG-51的建造合约,原订于1986年7月开工,1989年10月服役。但由于BIW厂发生劳资纠纷与罢工事件,首舰直到1988年12月才安放龙骨,1989年9月16日下水,由前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伯克的夫人命名为阿利·伯克号(USS Arleigh Burke DDG-51),并在1991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进入美国海军服役。从此揭开该种二战后美国建造数量最多、构成当今美国海军水面舰队核心的新型驱逐舰服役经历 [10]
米利厄斯号驱逐舰是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第19艘。该舰以已故上尉保罗·米利厄斯命名,他是一名在越南战争中被击落的OP-2E侦察机飞行员。该舰于1992年4月8日建造签约,1994年8月8日在英格尔斯造船公司造船厂敷设龙骨正式开工建造,1995年8月1日正式下水,1996年11月23日正式入役美国海军 [6-7]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

技术特点

播报
编辑
伯克级首舰伯克号为Flight 1。伯克号的建造工作于1985预算年度执行,而第二、三号舰(DDG-52、53)的建造排在1987预算年度开始,有近两年时间做进一步设计修改。因此从二号舰巴里号(USS Barry DDG-52)起,进行了简单修改,称为Flight 1A,主要是修改直升机甲板布置,以改善为直升机重新挂载鱼雷、声呐浮标的作业效率,同时充实了直升机整补设备,以提高航空后勤支持作业能力。米利厄斯号驱逐舰为Flight 1A型舰 [4]

总体设计

伯克级与斯普鲁恩斯级一样采用大型化舰体,但长度小于后者。伯克级采用美国戴维·泰勒海军船舰研发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新船型,着重于提高耐波能力,拥有宽水线面,长度较短而宽度增加,长宽比减少,该种设计能减小纵摇力矩,改善耐波性并增加甲板面积,但是该种较为短粗的舰体在流体力学上不利于高速航行。因此,伯克级加速到30节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罗加级增加25%,续航力也低于提康德罗加级、斯普鲁恩斯级。从后期Flight 1A开始,所有伯克级改用提高功率的LM-2500-30燃气轮机,总输出功率达到105000轴马力 [8]
米利厄斯号驱逐舰是采用集体防护系统的战舰,可防止核、生、化战带来的放射性物质污染。除机舱以外的生活和工作舱室是重点密闭区,舱盖采用双层密闭,进入舱室的空气全部经过多层过滤。上层建筑由铝合金改为高强度钢,冲击波压力为0.49千克/厘米。使上层建筑抗核爆炸冲击波的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12]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线图

舰电系统

米利厄斯号驱逐舰上的“宙斯盾”系统,采用的版本为新一代Baseline5.1/5.2。主要雷达系统方面,采用新一代SPY-1D相控阵雷达,拥有比前一代SPY-1A/B更先进的技术,成本、重量与体积都较前者减少。四面SPY-1D相控阵天线都安装在艏楼结构上,共用单一的雷达发射机。为了不影响后方SPY-1D的搜索范围,伯克级的两个纵列式烟囱、后部照射雷达与MK-15 CIWS都沿着纵贯舰身中央的轴线,以阶梯状依次安装。基于节省成本,伯克级的宙斯盾系统经过简化,例如UYK-43计算机总数由CG-47舰宙斯盾系统的7台减为5台,全舰只安装3部照射雷达 [8] [12]
“宙斯盾”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分系统组成,包括相控阵雷达、指挥决策系统、显示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导弹发射系统与战备状态检测系统等。此外,系统还囊括了LAMPS 11I轻型机载多用途系统、SQQ-89综合反潜作战系统、Mkl 16反潜火控系统、SLQ-32综合电子战系统等 [13]

武器系统

伯克级主武装为舰上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载弹量为90枚(八联装发射器十二组,舰身前部安装四组,后方八组,前、后各有一组八联装发射器中相邻三管的空间被用来安装一具再装填用起重机)。MK-41的海上再装填起重机只能装填标准SM-2导弹,对于更重的战斧导弹就无能为力。Mk41垂直发射系统,与以前的导轨式或箱式发射相比,提高了发射率,增加了可靠性和可维性,降低了全寿命期成本,呈半球形的发射范围无死角,足够的备弹量足以应对二次饱和攻击 [12]
此外,同样为了降低造价,米利厄斯号驱逐舰的舰尾只有直升机甲板而无机库。该舰装有经过改进的SQQ-89(V)4/6反潜作战系统,包含SQS-53C舰首声呐、SQR-19线列阵声呐以及SQQ-28直升机数据链,以及MK-116Mod7反潜火控系统等 [4]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舰炮

动力系统

伯克级使用4台GE的LM25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系统,不过提高了功率使其宽粗的舰体仍拥有30节以上的最高航速。发电机方面,伯克级采用3台艾利森(Allison)501-K34燃气轮机发电机(SSGTG),持续功率2500千瓦;舰上电力供应系统为60赫兹交流电,采用辐射式配线架构。最初美国海军打算在伯克级上安装一套使用Rankin循环的余热回收系统(RACER),由于首批DDG-51已经没有多余空间,所以美国海军稍后决定从第八艘伯克级起修改设计并加装RACER系统,但后来还是完全放弃此系统,仍采用COGAG全燃推进 [4]

隐身设计

伯克级是第一艘采用隐身设计的美国军舰。伯克级的上层结构向内倾斜收缩以降低RCS,舰体一些的垂直表面涂有雷达吸收涂料,但是仍然有许多造型比较复杂的结构,甲板上的各种装备也没有加以隐藏或采取其它隐身措施。伯克级使用新型倾斜式铝合金桅杆取代格子桅杆,可降低船舰的雷达截面积。除了雷达隐身外,伯克级也在抑制红外线信号方面下了功夫,烟囱内设有喷射气冷装置,让高热废气先与外界冷空气混合降温再排出,烟囱顶部废气出口设有能屏壁烟囱内热气管道的装置,而舰上几个温度较高的部位也以隔热材料加以屏壁。噪音抑制方面,伯克级舰底设有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能掩蔽舰体与推进系统产生的噪音 [4]

损管系统

伯克级的设计中强调舰体承受攻击的能力,而不像以往的美国军舰单靠舰上武装来提供防卫能力。伯克级除了烟囱采用铝合金材料之外,舰体与船楼都以钢材建造,是二战后美国海军第一种采用钢制船楼的驱逐舰。本级舰重要部位使用凯芙拉装甲保护,防护能力相当于76毫米钢板。为了增加防火能力,伯克级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帘或橡皮地毯等装潢设施,各建材广泛以防燃剂进行处理,电缆绝缘层采用天然和硅树脂橡胶并加上玻璃纤维编织的保护层,以增加耐火能力。伯克级全舰划分为四个独立的集体核生化防护区,各区都能独自进行气密加压,可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气侵入,舱室内并拥有完善的消防喷水设备。米利厄斯号驱逐舰采用一种更灵活、快速响应的方法来控制损管,使用一个坚固的修理柜取代原来设计的三个灭火箱 [5-6]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

性能数据

播报
编辑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参考数据
基本参数
舰长
153.90米
舷宽
18米
吃水
9.3米
排水量
标准6731吨,满载8850吨
动力
四台LM-2500-30燃气涡轮,总功率100000马力
双轴CRP 双舵
航速
高于30节
续航力
4200海里(20节)
乘员
军官22,士官兵315
舰电系统
主雷达
1×AN/SPY-1D/(V) 3D相控阵雷达系统(4×固定式阵列天线)
辅雷达
1×AN/SPS-67(V)3平面搜索雷达
1×AN/SPS-64(V)9航海雷达
火控
3×AN/SPG-62照射雷达
1×MK-46 Mod0(DDG-51~84)/Mod1(DDG-85~)光电航空仪
声纳
1×AN/SQS-53C舰首声纳
1×AN/SQR-19拖曳阵列声纳
电子对抗
1×AN/SLQ-32(V)3电子战系统
6×MK-36 Mod6干扰弹发射器
1×AN/SLQ-25鱼雷对抗系统
1×Prairie Masker气泡幕噪音抑制系统
作战系统
宙斯盾(Aegis)作战指挥系统
舰载武装
舰炮
1×MK-45五英寸54倍径舰炮
导弹
12×八联装MK-41垂直发射系统(前四后八),装弹量:Flight1/2:前29枚后61枚
2×四联装MK-141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
近防武器
2×MK-38 Mod1 25毫米机炮
4×M-2勃朗宁12.7毫米机枪
鱼雷
2×三联装324毫米 MK-32鱼雷发射装置 [5-6] [16]

服役动态

播报
编辑

伊拉克战争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伯克级驱逐舰尚未服役,因此没能参战。
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又一次对伊拉克宣战。12艘伯克级舰随美国海军6个航母战斗群参加了战争,“米利厄斯”号驱逐舰配属于星座号航空母舰战斗群驶往相关海域 [11]
2003年3月20日,米利厄斯号驱逐舰、唐纳德·库克号以及2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2艘洛杉矶级潜艇向伊拉克发射了45枚“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发起了首轮攻击,正式拉开了战争的序幕,有效地打击了伊拉克的战略和战术目标,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1]

屡闯中国领海

2021年11月23日,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美“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过航台湾海峡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抵近跟监警戒。美方此举制造安全风险,破坏地区稳定。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反制一切威胁挑衅,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4] [7]
2023年3月23日,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表示,美“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破坏南海地区和平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依法进行跟踪监视并予以警告驱离。战区部队将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南海地区和平稳定 [2]
2023年4月10日,美“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美济礁邻近海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 [15]

总体评价

播报
编辑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所属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最为世人称道的特点是最早装备“宙斯盾”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具备抗反舰导弹饱和攻击的能力。在设计上,强调编队协同作战,重视可靠性、可维修性,追求经济性和舰的生存能力。该舰上“宙斯盾”作战系统和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同时高速搜索、跟踪处理几百批目标,并可同时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对付饱和攻击。
该级舰一改美国海军传统的船型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外观显得粗壮敦实,水线的长宽比由斯普鲁恩斯级的9.6降为7.9。该种船型增加了舰内的容积,有利于舰的内部总体布置,弥补了因采用紧凑型上层建筑而造成的内部容积减少,一些重要的舱室移到甲板下布置。舰的宽度加大,使水线面更加丰满;水线以上部分有明显外飘,从正面看上去全舰呈菱形。在使用方面,该种船型具有较好的耐波性和操纵性。
在隐身性能方面,该级舰在设计时采取了多种措施:注重雷达波隐身设计,尽可能减小舰外形的雷达截面积;注意降低舰的噪声辐射和应用屏蔽和绝缘材料,减少向外辐射的热量,从而达到抑制红外辐射信号的目的 [8]。(《舰船知识》 评
“米利厄斯”号导弹驱逐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