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神奇對話 --【黛妃與女皇】@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0 06:26:30| 人氣4,962|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跨世代的神奇對話 --【黛妃與女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572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出身英國電視影集編劇的彼得.摩根,在1992年還未滿三十歲時,就曾參與波蘭大導演贊努西拍攝的英語發音電影【Dotkniecie reki】的劇本編寫工作。台灣在1998年則上映過由他編劇,尼克.漢姆導演的【瑪莎ㄅ一ㄤˋ上三個男人】,一部飄著理查.寇帝斯式言情風格的英倫輕喜劇,成績並不算太出色。真正讓彼得.摩根受矚目的,應該是2003年他與史蒂芬.佛瑞爾斯合作的電視電影【驚心交易(The Deal)】,以及迷你影集【亨利八世(Henry VIII)】。【驚心交易】這部由英國第四頻道出資拍攝的電視電影,大量蒐集相關資料外加小道八卦陰謀論,大膽揭露英國首相布萊爾與財政大臣高登.布朗從八○年代崛起政壇的一路恩怨情誼,電視首播時引起不少的討論。至於【亨利八世】則翻拍英國人最愛的亨利八世與他那一籮筐老婆們之間的愛恨情仇,由深具古典氣質的海倫娜.寶漢.卡特飾演被亨利八世送上斷頭台的苦命皇后安.葆林。

這兩齣電視劇的成功,連帶催生出兩部「延伸」電影的問世。首先是由史蒂芬.佛瑞爾斯與彼得.摩根繼續合作的【黛妃與女皇】(本片的開始恰好承接【驚心交易】的結局),這部電影以新任首相布萊爾的觀點,來看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如何面對黛安娜王妃死後的連鎖政治危機,由於在威尼斯影展大獲好評,讓彼得.摩根從威尼斯影展一路拿下數十座年度最佳劇本獎。再來,彼得.摩根改編同名原著(恰好就是【亨利八世】最重要的那部份情節)的BBC文學電影【另一個葆林家的女兒(The Other Boleyn Girl)】也即將推出,以安葆林的姊姊瑪莉葆林的角度(她也曾經是亨利八世的情婦),回首後宮的浮華南柯夢,並找來當今好萊塢兩大青春女星絲佳麗.約翰森與娜塔莉.波曼飾演葆林姊妹花。
【黛妃與女皇】實在是一部出乎意料的電影,不但征服了挑剔的影評人,並深受觀眾的喜愛。彼得.摩根的劇本尖銳地提出了一些我們雖然熟悉,卻不曾特別放心思去琢磨的有趣觀點。首先,彼得.摩根挖掘出女王及布萊爾首相兩人性格中最可愛的一面,透過布萊爾這個帶著強烈「現代」觀點的後生對女王的「個人評價」的轉變,讓女王的老頑固,女王的守舊與跟不上時代,從另一面來看,其實也正是英國悠遠歷史涵養出來的「皇室自尊(Dignity)」的體現。這些過去我們在亨利.詹姆斯等英國古典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對於新與舊、傳統與現代、禮教與變通的拉鋸,都被彼得.摩根巧妙移植為伊莉莎白二世與她所代表的英國皇室、首相布萊爾、死去的黛妃,及英國民眾的各方妥協與平衡。

我尤其喜歡女王在電影中後段與雄鹿「巧遇」那場戲,因為閃耀著神來一筆的靈光。愛丁堡親王之前就提過好幾次在狩獵時看見的那頭美麗雄鹿,女王從起初的不以為意,到車子拋錨時無意中看到後,不由自主地擔心起雄鹿的安危。後來聽聞雄鹿被獵殺的消息,內心焦急卻又表面不動聲色的刻意壓抑,再對比女王面對黛妃死訊的淡漠冷靜,整個雄鹿之於英國皇室、之於黛妃、之於女王自己所象徵的意義,獵殺雄鹿的銀行家背後所代表的資本、現代社會色彩,自此也明朗開來。這段動人的插曲,與近尾聲時女王對布萊爾感慨地半發牢騷(她知道人民本來就偏好能帶動情緒的作秀性質演說,偏偏她向來期許自己要作個低調而節制的女王),形成極大的對比。

此外,女王在電影開場一番對自己沒有投票權,英國卻「屬於」她的自嘲,對照黛妃葬禮爭端所牽涉到的君主立憲體制的無奈與委屈,更是讓各方觀眾油生一股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寬容。於是,在最後那個充滿妥協卻不冒犯各方人士的結局中,象徵戰後嬰兒潮摩登世代的布萊爾與印滿昔日大英帝國美好傳統光輝的女王之間,開始了跨世代的對話,那種相互瞭解而後的誠摯開闊,美妙至極。
除了彼得.摩根的劇本提出一個聰明討好得無從反駁的方向之外,曾經拍出非常藍領的【豪華洗衣店】與【美麗.壞東西】,卻也曾經無比優雅睿智地獻上【危險關係】的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決定不啟用真人只穿插黛妃新聞片段的策略,讓真實的黛妃影像,既缺席卻又無所不在,凝聚出一股緬懷、又無比神秘的巨大力量。他那毫無瑕疵的熟練調度,讓【黛妃與女皇】在優雅和諧中洋溢著動人的感性,成功把一個很可能四面不討好的爭議題材,拍成一部屬於英國人的「國民電影」。當然也不該忘記【驚心交易】到【黛妃與女皇】二度演出布萊爾首相的麥可.辛,他精確地掌握到布萊爾本人最細微的神韻變化,沒能獲得奧斯卡青睞,實在是年度一大憾事。最後,老牌影后海倫.米蘭從聲音到舉止深入心坎的全面轉化(讓觀眾幾乎不會想到女演員海倫.米蘭,只會聯想到真正的伊莉莎白二世),絕對是【黛妃與女皇】的最大功臣。



附記:
.【美麗.壞東西】影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35039675/20040120073910


台長: Ryan
人氣(4,962)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英國電影特區 |
此分類下一篇:編織言情教主的戀愛夢 --【珍愛來臨】
此分類上一篇:肯洛區的浪漫主義

Vilina
同感!非常精采的劇本,描寫時間點尚不遠的政治主題,卻又如此討好而感性!我從一開始對英日等國仍保留皇室傳統的不解、甚或有些反對的立場,到能認同王室所代表的象徵與尊嚴,就在觀影的短短兩小時內轉換,真是好看!忍不住不斷推薦給朋友!
而Helen Miller實在是太出色,橫掃各大獎項可說毫無爭議。
2007-03-10 11:16:24
zone
想說你有寫女王在英國影藝學院獎封后的實況過程
怎麼沒有關於這部電影的評論
是親親小爸的力量太大
還是為了配合週刊的關係

不過沒關係
好酒沉甕底
精闢的文字還是如此精采
2007-03-10 11:32:31
版主回應
這麼晚才能登主要是配合雜誌出刊...謝謝你的支持!
2007-03-11 02:51:33
Taki
晚上吃飯時剛看完DVD
覺得很不賴
也很喜歡女王因車拋錨遇見麋鹿那一段
內心戲演的真好!!
2007-04-07 22:31:53
版主回應
對呀
2007-04-11 07:22:21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