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寰先生,1933年生於上海,太極拳學者、大道太極拳創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師從田兆麟、吳圖南、石明等太極大家。黃教授旁徵博引,對《授祕歌》進行了翔實的解讀,本文精選了文章要點呈現給拳友,希望能對廣大拳友理解《授祕歌》有所幫助。

一、概論 

太極哲理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最高哲理,太極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本土文化的結晶,太極拳藝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太極拳源於道家,其理取於“易老哲學”。太極拳由“太極”和“拳”組成。“太極”者,道也;“拳”者,技藝也。就是說以“太極”之理修大道,以“太極”之理練拳技。修道爲了養壽、明理,是體。拳技爲了強身、防身,是用。體用結合乃是“大道”,道家仙學派也是以太極之理煉丹而修道養壽並長生。所以有“拳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說。

太極拳的上層功夫是“無形無象”的,因爲“大道無形”“ 拳和道合”。太極拳《授祕歌》是太極拳的內煉祕訣和全體大用。很多人花了畢生心血來參悟它的真義。

二、太極拳《授祕歌》來源

太極拳《授祕歌》由唐朝高道李道子所傳。他宏言高論,其道獨高,所傳太極拳叫“先天拳”,也叫“長拳”。所授理論祕歌爲:

無形無象 全身透空

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

虎吼猿鳴 泉清河靜

翻江播海 儘性立命

太極拳《授祕歌》又稱“八四祕訣”,是太極拳的內煉祕訣,由李道子授其學生,故叫《授祕歌》。《授祕歌》的內容既道出了太極拳修煉的方向、原理和方法,又指出了修煉的目標和歸宿。《授祕歌》是太極拳上層功夫修煉的原理和方法,也是太極拳修煉者的目標和歸宿。

三、太極拳《授祕歌》解析

太極拳《授祕歌》只短短的四字八句,但內容非常豐富,它告訴我們修煉的方向是大道之修,而非小道末技之求。它告訴我們要懂得“有無相生”和“動靜相因”的重要性。它告訴我們要進行的是“還原之修”,即要從“陰陽兩儀返太極,太極返無極”。文中明確地指出其目標和歸宿是“儘性立命”,原理和應用是“無形無象”,身心修煉和技擊實用是“全身透空”,應事接物和防身接手要“應物自然”,修煉方法要“西山懸磬、虎吼猿鳴”,其效果是“泉清河靜,翻江播海。”

(一)無形無象

“無形無象”這四個字表述了“大道至無之修”,又表述了“太極混沌之煉” 。“無形無象”說明了“天地未開”的“至無至極”的“無極”狀態,又說明了太極混沌,陰陽未判的太極狀態。 

1. 大道之理

大道是無形無象的,一切生於無,一切又歸於無,有了“無”其作用是無盡的。練太極拳也只有“無形無象總歸無,有無相生有歸無”,纔能有成就,起作用。 

2. 太極之理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

“道”即無極,“一”即太極,“二”即是陰陽,陰陽即神氣,神氣就是性命。陰陽可分,“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見,不可說的,可見可說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無極者”爲“無”之極,因天地未開、至無至極、無形無象是名“無極”。所以“太極”者爲“太之始,終之極”。因陰陽未判,動靜未分,靜之始,動之極,無形無象是名太極。由知太極拳修煉者既要重視無極之修,又要重視太極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二)全身透空

不只是無形無象,還要進行全身透空的修煉。透空者是說要“身空、心空、內空、外空”,這樣才能徹內徹外,無內無外,內外一如與太虛同體。身空者,指體內無阻無塞,無僵無滯、管道通暢而無阻塞之處。所以身空乃能通氣,內功乃能外放。心空者,心內無物無念。無物才能心空,無念才能心虛。所以“外觀其身,身無其身,曰身空。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曰心空”。內空者,指身內心空體空,虛無縹緲,空空洞洞,無內無外。外空者,指身體之外界空間爲一片虛空,“放之則彌六合”。身空心空內空外空,再加上身內之氣空乃真透空也。氣空者,氣散即空也,氣之能聚,也應氣之能散。空者,無也,唯無乃能生有。空者,虛也,唯虛乃能容實。空者,通也,唯空乃能道通。

那麼怎樣修煉才能漸漸進入全身透空呢?《道德經》中告訴我們要致虛守靜、清心寡慾,清除雜念是最好的入門之路。

(三)應物自然

應物是指修煉中的日常生活的應事接物,在太極推手中指“應招接手”。不論在修煉中或在推手中應物都要捨己從人,純任自然。道家稱:“動處煉性”,即是說在各種紛繁的應事接物的事務中能靜下心來磨鍊心性。吳圖南先生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太極拳講的應物自然,主要是能夠捨己從人,就是在對待時自己毫無主動的意思,一切都服從客觀規律,不管敵人怎麼來,要緊的是引導他讓他合乎咱們的規律,就是敵人任其有千變萬化,都不能離開咱們的太極原理,把它吸入到咱們的原理裏邊來才叫應物自然”。吳老又說:“要這樣研究太極拳,首先你本身必須練到無形無象,全身透空的地步,然後纔可以去應物自然”。“這樣全身透空之後,我們就一目瞭然了。斯時我們去接他,就無處不可以接了。”這樣:“我們練太極拳時,就是把身體可能遇到的危害,在事前練到了有應付的能力,一旦有的地方忽然報警了,我們不必用腦子去反應、考慮,身體的局部或整體立刻就會應付,這就是以前我講應物自然。”

(四)西山懸磬

磬,在字典中指出:玉石製成的鉢,其體虛空。而“西”者即西方,爲祖竅異名,在道家稱爲上丹田,即泥丸也,爲元神所守處。山者即脊背也。這就是說“西山懸磬”說的是要身正安舒,脊豎,頭虛懸之意。在太極拳中稱爲“頂頭懸”或“虛領頂勁”、“神貫頂”。在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說》中說:“虛領頂勁,即是頂勁虛靈耳,亦即所謂頂頭懸之意也。”

“神虛領”在我們這兒是非常重視的,作爲入門的第一要領。我們的要求是“神要領、氣要沉”。就是說神要在泥丸百會處虛領,氣要沉到腹以下,心要收到與氣相合,稱爲“心息相依”。如果在做靜坐的功夫,則要求氣沉腹丹田。你如果在做靜立的功夫,則要求氣沉到湧泉丹田。這是不二方法,但沉氣不能意重,意重就是力,要勿忘勿助,“用之不勤,綿綿若存”。

(五)虎吼猿鳴

在“神虛領”或“虛領頂勁”的“西山懸磬”掌握後,你就要進入“虎吼猿鳴”的內煉階段了。“虎吼猿鳴”講的是“坎離既濟”,“心腎相交”,“龍虎交媾”的修煉。也就是說的是“神氣相合,以神煉氣”的內容了。

“虎”在道家修煉學問中指的是金虎,或有水虎,白虎之稱。多爲隱語。有虎必有龍。黃元吉的《樂育堂語錄-卷四》中說:“虎者,猛物也,坎中空陽之氣,此氣純陽,陽則易動,有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有如虎之難制,惟有龍之下降,可以伏虎也”。所以喻之以虎吼。大家知道,水在卦爲坎,在五行屬水,在身屬腎。黃元吉又在上文中說:“老子所謂‘知白守黑’,又所謂'抱一’者皆是也。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所守者,氣也。守之者,神也”。這就是“神氣合一”,“以神煉氣”之說。

句中之猿者,心也。有心猿之說。猿鳴指心氣活躍,心氣之活躍與腎陽之活躍,正是內煉的好時機。心者在卦爲離,在五行屬火,在身屬心。可見火中有空陽之神,在道家又稱爲龍。《樂育堂語錄-卷三》雲:“惟能於大靜之後,真陰真陽方能兆象,吾然後以離宮之元神(空陰之神)下照水(坎)府,則水府之金自蓬勃氤氳,直從下丹田鼓盪……。”句中說,在大靜之後,真陰真陽方能兆象,此兆象不正是指此時“虎吼猿鳴”嗎。所以此時以離官之元神下照水府之元陽而鼓盪。此之鼓盪正是靜極而動是太極之動也。

《易外別傳》中說:“腎屬水,心屬火,火入水中則水火交媾……”。因爲在常人火在上,水在下,其火性是炎上,水性是潤下,水火不相射,爲未濟之卦。修行人必須把神下降入氣穴,使成水火既濟之卦,也稱心腎相交、水火相射。這樣火蒸水沸,真陽之氣產生,則其腎中真陽之氣能逆而上行,此謂煉精化氣也。《靈源大道歌》中說:“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在《易外別傳》中說得更明白: “內煉之道,至簡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而在《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中說:“身不動,名曰煉精,煉精則虎嘯,元神凝固。心不動,名曰煉氣,煉氣則龍吟,元氣存守”。其中虎嘯和虎吼比喻相同。龍吟與猿鳴比喻相似。

再說的清楚些,這就是“後天返先天”的修煉概念,讀者務必弄清其要領。吳老在修煉時也有同感,其在《宗氣論》一文中說:“當太極拳初煉氣功時,並無若何感覺,只覺練習後,身體略感輕快耳,煉至相當之時日,則腹內腸胃略有腸鳴,漸至龍吟虎嘯之勢……”上面這些都說明太極靜而生動時要以神火助之,達到火逼金行,逆上過尾閭,撞三關,直達泥丸,此時在泥丸要凝神片刻。

(六)泉清河靜

上節講的是太極靜而生動,動則“虎吼猿鳴”陽氣升騰,此時的神氣相依,透尾閭過三關而直達泥丸,然而在泥丸要凝神片刻,這個過程稱太極靜而生動,陰極而陽,陽氣上升到頂。 

這節是研究的太極動而生靜,靜至“泉清河靜”,心泉淨而清,身體靜而虛。這樣由陽而陰,於是化成神水甘露。在《張三丰注呂祖百字碑》中說得清楚“太極動而生陰,化成神水甘露,內有黍米之珠,落在黃庭之中……”。所以“泉清”就是指人的“泉水清澈。”《黃庭經講義》中說:入靜以後,口中將產生一種甘津,如“泉水之清澈”,清涼爽淡,是因身中團聚之熱力,蒸發下焦之水氣,循經路而上升至口中,遂爲津液,此津液由煉氣而生,吞入腹中,大有補益,再吞再化氣,循環不休,即爲古人所稱的“玉液還丹”。“河靜”指的是“河海靜默”。太極動而生靜,靜則“泉清河靜”,所以《黃庭經講義》:“呼吸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靈根乃人身臍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爲情慾疾病所搖動,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於運用升降吐納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來,汩汩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養,則靈根自固矣。”

由此可知,太極動而生靜,靜則“泉清河靜”神水落口,甘露灑須彌。又如長生酒,所以要珍惜這種練功狀態。

(七)翻江播海

“翻江播海”說的是元氣流動。“翻江”指練功時,在大靜之後要進行養氣和沉氣的修煉,這是“氣宜直養而無害”,氣滿則沉,沉則一沉到底,在靜站和行拳時,沉則沉到腳底湧泉,此時之氣又將會如泉水之湧,源源不斷而取之不盡,然而像翻江一樣的沉下去又翻上來。如《張三丰注重陽祖師十論》中說:“百日內,見應驗,坎(水)中一點(陽氣)往上翻”。所以說翻江是喻氣翻上頂又降下而通小周天,也即是說氣從湧泉走足三陽而過背之督脈翻上去稱進陽火,到泥丸後,再從身前任脈沉下去稱退陰符。“播海” 指元氣流動如簸海之鼓盪。任督二脈又是手足六陰六陽十二正經之匯海,所以氣之還能通過任督二脈之海與十二正經互爲鼓盪而相通。這說明“翻江播海”使人身之大小周天全部導通了。

(八)儘性立命

儘性立命就是太極拳修煉的目的和歸宿。正如《周易-說卦傳》所提示的,修煉的目的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窮理是窮盡天地間事物之理。儘性是完善人性到和天性相同。窮理是知其理,儘性是行其德,知和行合一就可以安身立命。至命是合於天命,也就是說窮乾天之理,以盡其性,窮坤地之理,以至於命,乃至達到“天人合一”。這就是人類修道的目的。所以要性命雙修,神氣合一,才能使二儀返太極,太極返無極,性命合一,虛空真無。對一個太極拳手來說,武功很好,但心不清,性不明,亦只是一介武夫而已。這就是 “性無命則不立,命無性則不得明。”

結語:張三丰《學太極須斂神聚氣論》說:“太極之先,本爲無極。鴻蒙一氣,渾然不分,故無極爲太極之母。即萬物先天之機也”。“故萬物莫不有無極,亦莫不有太極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氣請上浮,無異上天。神凝內斂,無異下地,神氣相交,亦宛然一太極也。故傳我太極拳法,即須先明太極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張三丰《太極行功論》說:“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因,始成太極之象。”所以:“太極本從無極中生,無極是個‘無’,萬物皆由無中生,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極。修太極之道,必從‘無’處立根。能‘無’方能致於廣大,入精微,御萬物而不拘役於物,此乃吾道之妙要,凡修太極而不知此‘無’字訣者,未得吾傳”。

聚賢太極魂行功研習會推送

從今天開始

武談

聲明:本微信部分內容爲“武談”微信訂閱號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未知,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