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層組織和階層化-韋伯觀點以及台灣本土社會議題討論@尚未設定|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21 20:39:25| 人氣2,3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層組織和階層化-韋伯觀點以及台灣本土社會議題討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層組織-weber觀點

韋伯(weber)的理想模型(ideal type):是一項分析官僚組織共通的一般特徵的工具.。所謂ideal type,weber指的是一個可供各個案例評比的模型,但在實際情況中,理想的官僚並不存在,也沒有任何一個組織符合weber的ideal type。他認為理想的官僚機制應有五項基本特色。

(一)專門化(specialization)-勞力分工:

專業分工使人們專精於處理某項特定事務,達到最大效率,然而工作不斷分化的結果,除了使人們同受分化,也連帶使人們失掉與體制整體目標的聯繫,降低勞工的工作安定感和產生工作盲點(trained incapacity),也就是太專業化的結果,使勞工產生盲點,對某些明顯的問題視而不見,甚至對其他部門發生的事漠不關心。

(二)職位層級-權力階級化

組織運作需協調,而在職位權力上遵循階層化原則,即每個職位都由更高一層的職位來監督,每一職位有其被賦予的責任、權力和薪資,產生巴金森法則的問題(組織擴大虛張聲勢),但有可能使個人在決策中喪失發言權即在組織中存在錯誤的隱瞞。

(三)規則-成文法規

成規與規範是官僚制中的重要特徵。以理想狀況來說,透過一定的程序,官僚體制可以確保一定的工作品質。透過成文的規則,有明確的標準來評定員工工作表現;秩序為官僚體制帶來寶貴的程序精神,然而,成規與規範會遮蓋組織的整體目標,若盲目遵從不但無法達到組織目標,反而會本末倒置(墨頓稱之為目標置換【goal displacement】即儀式主義(形式主義)不知變通。

(四)非私人性(impersonality)-非人性化

官僚體系內部的規範要求幹部執行任務不得帶有私人情感,這種做法目的在保障所有人的平等待遇,但是它也造成人們對現代組織的冷漠生疏感,及降低員工的向心力。

(五)論功行賞:因才任用

在官僚體制中,人員任免的憑恃是才幹,而非上層的好惡﹔工作的表現則由客觀的標準衡量,成文的人事規章規定升級的條件,並允許員工有申訴的權利,提供員工有安全感的措施制度,並鼓勵個人對組織的忠誠。雖然理想上任何官僚致都重視專業技術與能力,但實際上人事決策並不一定遵循此模式。官僚體系裡有其彼得原理的反功能:即有才幹的人不斷地受到拔擢晉升,直到登上某個他無法勝任的位階(職位),此即保護庸才的一種制度設計,保留邊緣人才,卻因而降低組織效率。


階層化-weber觀點

韋伯(weber)認為構成階層化的三個組成要素:階級、身分以及權利,沒有一個社會要素可以完全定義個人在階層化體系中的位置。

1.階級(class)指擁有相等財富與收入的人群,他們有相同的經濟地位與命運,例如:新貧階級。

2.身份團體(status group)指具有相同聲望或生活型態的人群。個人藉由參與某特定團體來獲得身分,例如:教師會、醫療團,此外,身分地位會受文化影響(職業聲望)。

3.權力(power)指的是將個人意志力加諸其他人的能力,反映了政治面向。

韋伯認為每一個人在社會階層體系中的地位反映的是階級、身分與權力三種要素的結合。任何一個要素皆皆能影響其他的兩項要素,而事實上依這三個面向建立起的地位通常會同時發生(high class-high status group powerful)﹔但此三個層面又能各自獨立運作來決定個人的社會地位(擁有一項或兩項極度發展),例如:大學教授社會聲望高,但收入未必多。

援引至台灣本土社會的議題討論

台灣新階級-New poverty

台灣的new poverty議題是全球歷史上第三波因資本主義發展而造成的貧窮,是資本主義全球化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效應。目前這群新貧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低薪的貧窮工作人口、有工作能麗雀失業的人口以及女性單親家庭。

白領新貧

現有的台灣中產階級,學歷是學士甚至博士,甚至是金融、法律、建築的高階人才,他們被刷至社會底層,成為new poor,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她們是失業潮中的一群白領階級,當他們面臨失業時,因為高學歷、有技能的本質條件使他們較缺乏彈性,在心態上產生障礙,無法接受已經失業的事實。

藍領新貧(原有固定收入,打算以此為一輩子)的準新貧階級

處境:

無論是藍領或白領,這群新貧階級是台灣最苦、最窮的一群人,因為,這群新貧階級有八成以上,被排除在社會救助體系之外(台灣的貧群線標準嚴苛-貧窮率僅0.75%即社會救助評估標準將有工作能力者納入工資計算的方式),使的佔目前全台失業人口九成中的一0九萬人,其需求及所處困境被忽略。

造成原因:

造成新貧的原因除了受外在環境因素,資本主義全球化、知識經濟發展及失業問題外,其加速原因尚有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家庭的結果造成只要戶長失業,全家則失去主要經濟來源;新貧階級未被納入失業保險制度中,造成一旦失業無法領取退休金、資遣費或失業保險金。

解決之道:

1.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服務業和小額投資,使產業專業化、精緻化,不再一昧追求高科技,政府發展就業密集產業,例如:老人看護、旅遊、環保等。

2.腦內革命:改變工作態度與企圖,整體思維的轉變,重視工作、產品的品味與專業。

3.再學習的能力,以因應全球經濟的快速變化。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2,3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