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世盐井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富世盐井

自贡市富顺县境内景点
富世盐井,宋代古遗位于富世镇文庙社区盐井街150号,东距西湖约70米。 [1]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盐井”开凿于东汉章帝年间,在当时的江阳县(今富顺县)境内 [8]
“富世盐井”是自贡第一口盐井,又称“古井咸泉”,被看作是自贡盐业的开始,发掘人是指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宋代科学家王象之曾在《舆地纪胜》中如此描述:“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富世盐井地处富顺县城釜江大道东段盐井街。因产盐多,获利大,故称富世盐井。 [5] [7]
中文名
富世盐井
地理位置
富世镇文庙社区盐井街150号
别    称
古井咸泉
富世盐井遗址,又名“古井咸泉”。据传,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 [2]
江阳属地的富顺,在东汉章帝时期(76—88),就在今富顺县城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因该井产盐多、获利大,被人们誉为“富世盐井”。 [3]
富世盐井的发现有一个传说:一位叫梅泽的人,在晋太康元年(280年)出门打猎,见一只白鹿在饮用石缝中流出的泉水,他拉弓搭箭射去,白鹿仍然不肯离去,梅泽颇觉奇怪,过去捧泉一尝觉味咸,于是在这里凿井300尺,凿出了盐井,采出了卤水,并烧煎成盐。梅泽死后,人们建庙祭祠,尊他为“盐神”,先后被封为金川王、通利侯,被供奉于井神庙中。《旧唐书》记载:隋朝富世县界内有富世盐井。井深达二百五十尺即有盐泉,俗称玉女泉。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称富世。北周天和二年(567年),因盐以富世井为名置富世县。唐代改名为富义县,明代易名富顺县。明代嘉靖年间,富顺盐业生产中心西移,新开自流井等。富顺县自流井盐区与荣县贡井盐区相距5公里,产、运、销联系十分密切,“前明以来本属一厂,名曰富义”。富义厂构建了今日自贡城市框架的雏形。 [4]
富顺县自汉代开始挖井制盐,开凿于东汉章帝刘炟的统治时期(56-88年),魏晋南北朝时渐具规模,唐宋期间一直知名于世。在当时的江阳县(今富顺县)境内,宋代改为富顺县。明清期间发展,到清咸丰、同治期间达到鼎盛,自贡已成全省井盐的核心,“富甲蜀中”。历史上的“川盐济楚”,既铸就了盐都辉煌又开辟了川盐古道 [5]
汉初,继承秦制,巴蜀地区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景帝六年(前151),赵相苏嘉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有功被封为江阳侯,并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辖金川驿在内的区域。建元六年(前135),因开发“西南夷”,置犍为郡,领江阳县。建安十八年(213),益州牧刘璋又从犍为郡中分设江阳郡,郡治江阳县,金川驿地区转属江阳郡江阳县。这一时期,巴蜀地区发现大量盐井,在雒水(沱江)之滨也掘出一口盐井,取名“富义”。《华阳国志》云:“江阳县,郡治。江、雒会……有富义盐井。”这口盐井因产量丰富而使江阳县成为原巴蜀地区十四个著名的盐产地之一。以后,富义井产量逐渐增加,正如《旧唐书》载“以其井出盐最多,人获厚利,故云富世”,“富义井”即改名“富世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