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_百度百科

礼之用,和为贵

汉语成语
收藏
0有用+1
0
礼之用,和为贵(拼音:lǐzhīyònghéwéigu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1]
礼之用,和为贵(和:和谐,协调)指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4]
中文名
礼之用,和为贵
拼    音
lǐ zhī yòng hé wéi guì
出    处
《论语·学而》
注音字母
ㄌㄧˇ ㄓ ㄩㄥˋ ㄏㄜˊ ㄨㄟˊ ㄍㄨㄟˋ
语法结构
复句式
语法属性
作宾语、定语、分句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礼之用,和为贵”。 [1]

成语典故

播报
编辑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 [2]
在《论语·学而》中,有子说,礼应注重于应用,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先王之道,其美好处也正在这里。和为贵是实实在在的,大事和小事都要按此原则办。当然,“和”也不是和稀泥,不是为和而和,不以礼的规范来节制,那就行不通了。礼有“体”有“用”。礼的“体”主要指礼的种种规范和准则。礼的“用”则指的是礼让的实用价值,就在于推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就是“和为贵”。如果大事小事都按照礼让和和解的原则去办,这个国家还会有解决不了的事吗? [2]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人难免自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利益冲突,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社会自然永无宁日。礼的作用就是调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的文明性,减弱竞争的残酷剧烈,提高社会的温情与和谐。有时,一声“对不起”,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句“不要紧”,便能给人送去一阵温暖的春风。 [3]
但过于讲求和气,凡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就算自己是对的,也不敢争,生怕得罪了别人。这就是“知和而和”,为了和气而和气。在自我和他人的天平上,这类人过于偏重于他人,是矫枉过正了。礼的作用,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礼节之”要适度,既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要懦弱卑下,而应该不卑不亢。 [3]

成语运用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礼之用,和为贵”指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1] [4]
  • 运用示例
张朝富《百家姓由来》:“他曾与鲁哀公讨论政事,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著名论点,又强调‘礼之用,和为贵。’” [6]
王增明《迎全运盛会树文明新风十四运文化知识》:“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等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性格习惯中。”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