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影評:滿懷惡意卻令人發笑,愛情究竟是什麼呢? | by Lizzy Chiang |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 Medium

單身動物園 The Lobster 影評:滿懷惡意卻令人發笑,愛情究竟是什麼呢?

Lizzy Chiang
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
6 min readFeb 14, 2018

--

在情人節這天把當年在 Pixnet 上寫的「龍蝦」心得移到 Medium上發布,只是碰巧而已啦!

寫於2016/5/8

很少在過了這麼久以後才寫心得,但昨天睡前靈光一現,好像想通了結局的意義。

《單身動物園》由兩個極端世界組成,「情侶萬歲」與「單身萬歲」。

Colin Farrell 飾演失婚的男主角

在《單身動物園》中,男主角一開始入住的飯店功能形同監獄。

單身在那樣的社會是一種「罪行」,必須集中在這間飯店,不停地進行「再教育」:無論是透過荒謬的行動劇,或是必須獵殺逃亡的單身者才能延長單身期限的「勞動」,都是如同在監獄進行的「矯正」手段。

在這段「服刑」期間沒有被「矯正」(找到另一半,成為情侶)的人,即是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就會被變成動物。

導演以「入住飯店」突顯了社會價值觀的荒謬性,尤其是在入住飯店期間,全體住客必須時不時被逼著看完的「行動劇」,這讓我想到政府的政策宣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政府」的角色在此只是社會價值觀的「打手」,確實有著摧毀這些人的影響力的其實生活在你我之間的社會大眾。

也就是說,真正令人恐懼的是「群眾的價值觀」。(這有沒有讓你想到什麼?例如ㄇㄇ公投)

有這樣的啟示後,可以發現《單身動物園》的故事主軸圍繞著「相同性」而生。

除了要和群眾相同,在愛情中,價值觀的「相同」開始成了必備要素,一旦落差產生,愛情就顯現「脆弱」的本質,產生裂縫。

本來,「相同性」在感情中並非必然,像是《單身動物園》男女主角一開始萌生的愛情,即不是因為「相同性」而存在的。

「相同性」可能是相愛的契機,但不代表所有相愛都必須因此而起,但是,在《單身動物園中》,導演刻意用「期限」,凸顯社會價值觀是如何「放大」了「相同性」在愛情中的重要性。

為了在「期限」內找到配偶免於被變成動物,《單身動物園》被迫入住飯店的單身者開始以「相同性」為相愛的標準,認為這是「在期限內快速墜入愛河」的必然公式。

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在有限的人選裡找到喜好、個性「相似」的另一個人絕非易事,所以單身者們用盡取巧方式,製造出「相同性」,製造出「愛情」,這不正映照出現代人們談感情時的荒謬行徑?我想和你在一起,所以就把自己弄成「你喜歡的樣子」,縱然那不是「我」。

導演在片中以「為了追流鼻血的女孩而在約會前把鼻子撞到流血的班維蕭」、「偷襲飯店時以這個房間的情侶有什麼共同特質做區分」、「為了得到冷血殺手青睞而掩蓋情緒的柯林法洛」凸顯了這個議題的荒謬性,同時以此作為主角出逃這個「社會監獄」的轉折,散發濃濃酸澀味。(但我覺得有個人願意為了你勉強自己有點浪漫耶,被騙也值得)

除了「相同性」這個大魔王以外,最好笑又既視感最深的荒謬社會價值觀非「小孩萬能」莫屬,這件事顯現在:

在《單身動物園》中,如果配對成功的情侶吵架了,飯店就會塞一個小孩給他們(不是嬰兒,是孩童),說這樣很快就能解決感情不和的問題了,這個諷刺真的是精準到有點討人厭啊!

Léa Seydoux 飾演反叛軍頭頭

本以為逃到在樹林中潛伏行動的「單身社會」會是海闊天空的世界,沒想到這又是另一個極端體制:戀愛有罪。

憤世忌俗的導演哪會放過主角,當然是讓他在這個世界遇見「真愛」。這個世界體現了單身者對於愛情、情侶「放閃」的敵視,現實社會的既視感依然悄然浮出,兩邊的世界其實一樣荒謬,端看你是否符合那個世界的政治正確罷了,有的僅僅是主文化與次文化之別。

女主角 Rachel Weisz 與 Colin Farrell 為了戀情不被發現,創造出只有兩人才懂得肢體語言,這段又讓我看見導演繼續諷刺戀愛時人們的荒謬行徑。

除了他們兩個在那邊轉頭、蹲下、站起真的很可笑以外,更因為情話猶如繁星,而社會如此陰險,情人間卻以有限的方式表達,所以頭轉錯邊或舉錯手,就是截然不同的意義,是「我愛你」與「快逃」這樣的差距,亦暗示了感情中溝通不良的窘境。

逃亡的兩人

再來就是我個人對於《單身動物園》結局的解析。

Rachel Weisz 被由 Léa Seydoux 飾演的反叛軍首領騙去弄瞎了雙眼,當她好不容易與 Colin Farrell 逃到城市,準備正大光明地相守,但此時社會大眾對於愛情的價值觀 — — 「你們應該相同才是相配的相同性」開始作祟。

她與 Colin Farrell 至餐館小憩, Colin Farrell 向服務生借了尖銳的牛排刀,接著進入廁所,拿著刀子對著自己的眼睛,欲刺,他猶豫著,接著鏡頭就轉到在外等候、用盲了的雙眼木然「望著」前方的 Rachel Weisz ,劇終。

我認爲導演丟給大家的議題是:當愛情從情感層面轉成被社會制度綑綁的形式(進入城市,或者可以說進入婚姻),這樣的轉換必然伴隨著社會制度價值觀的「凝視」,這個價值觀即是「相同性」。

導演用了「盲」將社會價值觀對於個人行為的綑綁的荒謬性推伸到極致:大部分的人都被社會價值觀矇住雙眼。而 Colin Farrell 的猶豫,則體現了我們「每一個個體」在這樣的社會價值觀中生活的掙扎,這樣的掙扎永無止盡,沒有答案。

我覺得這部片其實藉由社會對於愛情的認同與否定,來體現「整體社會」所創造出來的價值觀是多麽無理與可笑。

事實上愛情只是其一而已,我們的生活處處充滿這種荒誕的「制度綑綁」,《單身動物園》讓我們做個旁觀者,才能看清這樣的現象,但看清了又如何?我們仍影響不了,亦敵不過這整個社會和愚蠢的眾人們,而我們又何嘗不被其影響,而漸漸變的荒誕?

話說這部片女演員顏值爆表,除了 Rachel Weisz ,導演的老婆 Ariane Labed 超正身材比例又好、給鼻血女的那一巴掌打得我身心舒暢最後變成超美白馬的女孩也很美,當然還有我很愛的蕾雅瑟杜,她正不正就見仁見智啦,但他牽著豬的樣子真的好萌喔。

文末附上電影剛在國外上映時為了宣傳而開發的小小心理測驗,可以幫助有選擇障礙的人選擇要變成哪一種動物。

喜歡我的電影垃圾話的話可以…

追蹤我的Medium:https://medium.com/@lizzychiang

或來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按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