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三和弦_百度百科

副三和弦

和声手法
收藏
0有用+1
0
副三和弦:定义为大、小调自然音体系的和声,除了Ⅰ、Ⅳ、Ⅴ三个正三和弦外,在调式Ⅱ、Ⅲ、Ⅵ、Ⅶ四个副音级上构成的三和弦称为副三和弦。本章重点讲述副三和弦的功能特点以及常用的和声手法。
中文名
副三和弦
根    音
上主音、中音、下中音、导音
定    义
大、小调自然音体系的和声

特点功能

播报
编辑
⑴ 副三和弦的结构相对于正三和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大调中Ⅱ、Ⅲ、Ⅵ级为小三和弦,Ⅶ级为减三和弦,与三个正三和弦大三的结构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小调的Ⅱ、Ⅶ级为减三的结构,Ⅲ级为增三的结构,Ⅵ级为大三的结构,与三个正三和弦的小三结构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因此,副三和弦的运用可以形成和声色彩上的调剂作用。
⑵ 大、小调功能体系的和声是由主、下属、属三种功能组成,Ⅱ、Ⅲ、Ⅵ、Ⅶ级四个副三和弦分别归属于三种功能。其中Ⅱ级由于和Ⅳ级有两个共同音而属于下属功能和弦;Ⅶ级和Ⅴ级有两个共同音,而属于属功能和弦;Ⅲ级与Ⅰ级、Ⅴ级各有两个共同音,而具有主、属两种功能性,因其中有导音存在,属功能占优势;Ⅵ级与Ⅰ级、Ⅳ级各有两个共同音,而具有主、下属两种功能性,因其中有主音存在,主功能占有优势。副三和弦充实了每个功能组,改变了原来完全由正三和弦进行和声写作的单调局面。
⑶ 副三和弦的运用丰富了和弦的根音关系,在低音部可以形成平稳流畅的旋律线条,加强了低音部的流动感。

一般应用方法

播报
编辑
Em和弦
⑴ 功能代替:每个副三和弦都可以用来代替同功能的正三和弦,使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交替使用,形成和声色彩上的对比。
⑵ 功能延伸:副三和弦还可以放在同功能正三和弦之后,形成功能内紧张度及不稳定性的递增。
⑶ 功能交替:副三和弦的根音向上方四度或下方五度关系和弦进行,可以形成类似于属到主进行的效果,形成功能交替。
二、下属功能组副三和弦的使用
下属功能组中最重要的一个副三和弦为Ⅱ级三和弦,它在某些作品中的运用甚至比Ⅳ级和弦还要多,是副三和弦中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标记为Ⅱ、Ⅱ 。

和弦特性

播报
编辑
Ⅱ级三和弦(C大调Dm和弦)
Ⅱ级三和弦的特性
⑴ Ⅱ级三和弦与Ⅳ级三和弦有两个共同音(Ⅳ级的根音三音),具有明显的下属功能性,并且常以六和弦的形式出现(某些理论家称之为加六音的下属和弦),使下属音在和声基础声部低音部出现,其下属功能性更加明显。 ⑵ Ⅱ级三和弦在自然大调中为小三的结构,在和声大调与小调中为减三的结构。这两种结构有别于Ⅳ级和弦的音响,可以加强下属功能组与其它功能组和弦间的色彩对比
⑶ Ⅱ级三和弦和Ⅴ级三和弦有一个共同音(音阶Ⅱ级),使下属功能组和属功能组有了相互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Ⅱ级三和弦和Ⅰ级三和弦没有共同音,稳定感较差,要求解决的动力比Ⅳ级和弦强烈。
Ⅱ级三和弦的和声手法
Dm和弦
(1) Ⅱ级三和弦因其功能上的特点,主要用六和弦的形式,在大调中原位也常用,小调Ⅱ级原位是减三的结构,有着极不稳定的性质,故不常用。
⑵ Ⅱ级小三和弦在四部和声写作中主要重复三音,也可重复根音和五音;Ⅱ级减三和弦主要重复三音,构成减五度音程的根音与五音一般不重复。
⑶ Ⅱ级三和弦前面用主和声作预备,采用旋律连接法,也可用同功能的Ⅳ级作预备,用和声连接法,条件是Ⅳ级和弦要放在比Ⅱ级和弦强的节拍位置上。
⑷ Ⅱ级三和弦经常作为预备和弦放在终止四六和弦前,采用旋律连接法连接。
⑸ 进行到Ⅴ级和Ⅴ 和弦采用和声连接法或旋律连接法均可;进行到Ⅴ 和弦及其转位
主要用和声连接法,Ⅱ 级的三音作同音保持,形成有预备的七音
⑹ Ⅱ级和弦经常以低音下行四度的方式直接进行到主和弦,成为变格进行的一种。
Ⅲ级三和弦(C大调Em和弦
Ⅲ级三和弦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Ⅲ级三和弦是建立在中音上的和弦,在大调中的结构为小三和弦,在小调中为增三和弦(较少使用)。因其位于主和弦与属和弦中间,且与二者各有两个共同音,所以具有主、属两种功能属性,其中属功能占有优势(含有属音导音)。
Ⅲ级三和弦的和声手法
Em和弦
⑴ Ⅲ级三和弦在大调中为协和和弦,在四部和声写作中各音均可重复,以重复根音和三音为主,导音的重复要慎用。小调的Ⅲ级三和弦为不协和和弦,可重复三音及根音,导音不重复。
⑵ 大调中的Ⅲ可作为主功能和弦放在Ⅳ三和弦前,构成Ⅲ—Ⅳ或Ⅰ—Ⅲ—Ⅳ的进行,其中后一种用法更为常见。Ⅲ在这里起到了延伸主功能的作用,在旋律声部出现由主音经过导音下行至六级音时可采用这种配置方法
⑶ 大调中Ⅲ和弦可以作为属功能和弦放在属和弦之前,构成Ⅲ—Ⅰ或Ⅲ —Ⅰ的进行,用以代替Ⅴ—Ⅰ。Ⅲ—Ⅰ的进行功能力度较弱而色彩性强,Ⅲ —Ⅰ的连接因低音部有属音到主音的四、五度的进行,所以功能性较强,被一些理论家称为“加六音的属和弦”。
⑷ 大调Ⅲ和弦可放在Ⅵ三和弦之前,构成Ⅲ—Ⅵ的进行,具有平行自然小调Ⅴ—Ⅰ的性质,因此具有交替功能的特点。自然音模进中还可使用Ⅶ—Ⅲ的交替功能进行。
⑸ 小调Ⅲ和弦因是增三的结构,缺乏独立性与稳定性,一般只用其第一转位,构成“加六音的属和弦”,放在属和弦前。
Ⅵ级三和弦(C大调Am和弦)
Ⅵ级三和弦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Ⅵ级三和弦为下中音和弦,在大调中为小三和弦的结构,在小调中为大三和弦的结构,因其位于主和弦与下属和弦的中间,且与二者各有两个共同音,所以具有主与下属两种功能属性,其中主功能占有优势(含有主和弦的根音及三音)。
Ⅵ级三和弦的和声手法
Am和弦
⑴ Ⅵ级三和弦用原位比较多,在四部和声写作中,一般重复三音,因为三音的重复可以加强它的主功能优势(Ⅵ级的三音为调式主音),并且可以避免与前后的和弦连接中可能出现的平行五、八度进行及小调中增音程进行等不良声部连接。
⑵ Ⅵ级三和弦经常作为主功能和弦放在属和声后面,构成Ⅴ —Ⅵ的阻碍进行(结构内部)或阻碍终止(终止式中),用以代替原来的Ⅴ —Ⅰ的进行。
⑶ Ⅵ级三和弦可作为下属功能和弦放在属功能和弦或 K 之前用以代替原来的Ⅳ级三和弦。
⑷ 作为交替功能的和弦放在Ⅱ级三和弦之前,低音呈四度或五度的强功能进行。另外,Ⅵ级和弦也可进行到Ⅱ 和弦。
⑸ 作为过渡性质的和弦放在主和弦与下属和弦之间,构成Ⅰ—Ⅵ—Ⅳ的连续下行三度进行,在音响上有逐渐下沉的效果。 [1]
Ⅶ级三和弦(C大调Bdim和弦)
Ⅶ级三和弦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⑴ 结构特点:Ⅶ级三和弦在大调及小调中均为减三和弦,并且它是属功能组中唯一不含属音的和弦。
⑵ 功能特点:由于Ⅶ级三和弦建立在导音上,全部的和弦音均为不稳定音级,并且又是减三和弦的不协和结构,因此具有高度的紧张性与不稳定性,对主和弦有着强烈的倾向性与支持性。
Ⅶ级三和弦的和声手法
Bdim和弦
(1) Ⅶ级三和弦因其独特的不协和音响,在写作中一般只用其第一转位Ⅶ 和弦,原位及第二转位基本不用。
⑵ 在四部和声写作中,Ⅶ级三和弦一般重复三音,导音的重复会导致不协和音响太突出,一般不用,构成减五度音程的五音一般也不重复。
⑶ Ⅶ 可以用来代替经过的Ⅴ 和弦放在Ⅰ—Ⅰ 或Ⅰ —Ⅰ之间。
⑷ Ⅶ 和弦可以解决到Ⅰ级原位和弦,也可以解决到Ⅰ 和弦。声部进行方法:低音下行或上行级进;导音与五音上行级进;重复音(三音)与低音呈反行。
⑸ 高声部中出现由音阶六级音上行级进,经七级音进入主音的旋律进行,可选配Ⅳ—Ⅶ — Ⅰ的和声进行,具有良好的和声效果。但在小调中为了避免增二度进行,Ⅵ级音要升高变化半音,构成旋律小调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