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臺灣的勝算》:面對虎視眈眈的共軍,如何以弱擊強?答案就是「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李喜明《臺灣的勝算》:面對虎視眈眈的共軍,如何以弱擊強?答案就是「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

李喜明《臺灣的勝算》:面對虎視眈眈的共軍,如何以弱擊強?答案就是「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
Photo Credit: 中央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李喜明的構想就是思考後取捨的結果——台灣資源有限,與中國「戰機對戰機、戰艦對戰艦、戰車對戰車」一對一對決,這種高成本傳統戰鬥,敵不過,必須捨;機動防空飛彈、水雷、便攜式反裝甲飛彈火箭等,成本較低,既輕巧又精準,必須取。

文:果子離

喜歡閱讀顛覆既有想法、打破主流觀點的書,當然也必須是出之合理且縝密思索的論述。近來讀到的這樣的書是一部軍事書籍:《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台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關於台灣軍事戰略的突破思索。

《臺灣的勝算》作者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2017年,他擔任參謀總長後開始推動「整體防衛構想」。「整體防衛構想」光看名詞意義不明,其內在精神就是美軍提倡的「創新/不對稱」作戰概念。

李上將很有自信,認為這方案是「臺灣在資源極端弱勢的情況下,能夠嚇阻中國發動武統戰爭,達成防衛目標的具體解決方案。」不過它徹底顛覆了傳統建軍備戰的思維與做法,國內質疑甚至反對者有之。有感於所推動的「整體防衛構想」並未落實,只推動兩年即卸任退伍的李喜明,念茲在茲,於是撰書具體說明此構想,希望國人充分瞭解其中內涵。

不對稱的作戰概念。不對稱,顧名思義,就是兩方軍事實力強弱大小不成比例。為什麼強調不對稱?或許不願接受卻不得不承認這項既定事實: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起飛,軍力猛進,他們的國防預算是我們的二十幾倍,且兩岸軍力持續失衡,越拉越大,面對虎視眈眈的共軍,當如何以弱擊強?答案就是「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

李喜明認為,傳統戰力所重視的戰機、戰艦、戰車等武器,是國軍戰力的象徵,展示開來帶給國人信心,但它們的戰時存活力低,作戰初期易遭敵方以強大的飛彈或空中武力摧毀,跑道、設施、基地也會被破壞而失去功能。例如戰鬥機,會因為跑道遭到毀損而飛不起來,形同斷翅廢鐵。

更何況這些傳統武器又貴,研發交貨又慢,不如把資源集中於精準、移動性高且攜帶方便的小型武器。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入侵,以卵擊石居然挺到現在,靠的就是不對稱作戰,從報導我們看到,烏克蘭的無人機屢立大功,也看到烏克蘭士兵用標槍、小飛彈重創俄國坦克,並以移動式武器擊沉敵人軍艦。

傳統戰力或「創新/不對稱」戰略,是魚與熊掌的兩難,都買最好,但不可能嘛。在共軍虎視眈眈越來越眈的威嚇下,台灣國防預算相對少得可憐,不可能這個也買,那個也買,必須有所取捨,否則就如《孫子兵法》所云:「有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李喜明的構想就是思考後取捨的結果——台灣資源有限,與中國「戰機對戰機、戰艦對戰艦、戰車對戰車」一對一對決,這種高成本傳統戰鬥,敵不過,必須捨;機動防空飛彈、水雷、便攜式反裝甲飛彈火箭等,成本較低,既輕巧又精準,必須取。

捨,不是完全不要,只是軍購次序挪後。許多人會想到,這麼一來中共灰色侵犯怎麼應付?設若他們的戰機逼近或越線海峽中線,我們沒有質量俱佳的戰機如何驅趕?國人每天看到共軍挑釁,心理之不安可想而知,這點不能不考慮。李喜明建議從強化心理著手,雖然灰色侵犯令人厭惡,畢竟不是正式開戰,不可能機艦繞一繞就迫使台灣接受統一,而且說實在的,真要開戰,大可跳過這個灰色程序直接攻擊。灰色侵犯反而是戰爭與和平的緩衝。總歸仍是魚與熊掌選擇的問題,國防預算無法面面俱到,只好忍受對生存威脅相對較小的灰色侵犯,而把資源集中在對付共軍武力犯台。

只不過李喜明的論述,在分析兩岸戰力時,可能會給某些人潑冷水的不舒服感覺。但就事論事,這水真冷。冷水之一:台海有事,中共最怕美軍出動航空母艦馳援,為阻斷航母,他們不是建造更強大的航母對抗,而是以不對稱戰力概念發展導彈。

號稱航母殺手的東風─21系列導彈研發出來,能否如其所宣稱精準擊中移動迅疾的航母還很難說,但可想而知已令美國有所警惕,書中引述一件事:歐巴馬詢問,若台海戰發,美國派航母會如何,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答:「我們航母若接近中國1500公里之內可能遭反艦彈道飛彈攻擊。」

冷水之二:某些電視名嘴談到兩岸軍事話題,聲若洪鐘得意於台灣軍隊有能力對中國源頭攻擊,中共膽敢冒進會遭遠距離攻擊,但李喜明明講,台灣既無核武,遠程精準飛彈數量並未多到足以嚇阻共軍來犯,只能小損,未能重擊。

冷水之三:中共強大的飛彈,足以在戰爭之初,打擊我方機場、港口、雷達站、發電廠、飛彈陣地等。使之癱瘓。

這部書很厚,論述巨細靡遺,以致觀點陳述時有重覆到有點煩瑣,但軍事知識含金量很高。

只不過一些軍事專業的爭議,我們普通讀者不必選擇接收或否決,畢竟不大可能有這方面的公投,重要的是,藉由此書窺知美中台戰力以及因應之道,這是身為公民不可不知道的事。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