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 百度健康医典
  • 概述
    • 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
    • 表现为皮肤表面赘生物,具有传染性
    • 部分疣可以自愈,通过治疗可痊愈
    • 药物、冷冻、激光、电灼或手术刮除等

    疾病定义

    疣(verruca,wart)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间接接触污染的物体等可传染。

    在此所讲述内容不包括尖锐湿疣。

    流行病学

    HPV感染非常常见,大多数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感染。

    澳大利亚学校的儿童中,22%的人有非生殖器的皮肤疣,其中寻常疣16%,跖疣6%,扁平疣2%。英国已报道的发病率是4%~5%。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婴幼儿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到青壮年时期最高。

    疾病类型

    HPV感染可以是临床型(通过肉眼检查即可看到)、亚临床型(只能通过辅助检查才可看到)或潜伏型(HPV或病毒基因组存在于外观正常皮肤中)。

    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部位可分为以下三型:

    寻常疣

    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手部多见,好发于手指和掌部,手外伤或在水中长期浸泡是常见的诱因。此外,寻常疣还有一些特殊类型,如甲周疣、甲下疣、丝状疣、指状疣。

    跖疣

    一般出现在足部压力点上,特别是跖骨中部区域,也可以是其他部位。

    扁平疣

    主要见于青少年,因此又称青年扁平疣。常发生在面部、手背和前臂(肘部至腕部)等部位。

    传播途径

    疣具有传染性,已经出现疣体的患者或感染HPV并没有出现症状者,都可以成为传染源。主要经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 皮肤直接接触疣患者的患处可引起病毒传播;
    • 用手摸长疣的皮肤,然后触碰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导致疣在患者的自身传播;
    • 与患者共用毛巾、其他个人物品也可导致疣的传播。
  • 病因

    疣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HPV有 100 多种,其中近 80 种与人类疾病相关。引起不同类型疣的HPV型别不同。

    • 寻常疣多由HPV-1、2、4、27、57、63型引起。
    • 跖疣多由HPV-1、2、4、27、57型引起。
    • 扁平疣多由HPV-3、10 、28、41 型引起。

    基本病因

    人类是HPV的原始宿主和储主。若HPV逃脱了人类的免疫反应,就会成为人类的病原体。当皮肤黏膜出现破损,HPV会通过破损处侵入上皮细胞内,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繁殖,引起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和分化,皮肤上出现赘生物。

    诱发因素

    • 免疫力低下:如接受过器官移植者、艾滋病、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患者易患此病。
    • 年龄:儿童和青少年易患此病。
    • 与感染者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易感染此病。
    • 经常咬指甲,易发生甲周疣、甲下疣。
    • 经常赤脚在公共地面行走,如公共浴室、更衣室、游泳池等,易诱发跖疣。
    • 足部经常受到摩擦、穿不透气的鞋子可促进跖疣的发生。
    • 手经常在水中浸泡者,易患手部寻常疣。
    • 肉类加工者(屠夫)、鱼类加工者和其他屠宰场的工人易患手部寻常疣。
  • 症状

    疣的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疣状赘生物,通常在病毒潜伏一段时间后出现,一般潜伏期为 6 周~2 年。

    典型症状

    寻常疣

    俗称“刺瘊”、“瘊子”。典型表现为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高出皮肤表面的局部隆起),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在疣的表面可看到小黑点,这是形成血栓而扩张的毛细血管。修去表面角质可使毛细血管更明显,可能有助于诊断。

    不同类型的寻常疣具有不同的特点:

    • 甲周疣:常发生在指(趾)甲周围,通常呈粗糙、不规则的隆起,可发生龟裂导致出血和触痛,可能导致指(趾)甲疼痛并影响其生长。
    • 甲下疣:发生在指(趾)甲下面,也可以影响指(趾)甲生长,并易致裂口、疼痛和继发感染。
    • 丝状疣:通常发生在颈部、额头、眼皮和腋窝,疣体细长、顶端有角质,像一个长度 1 cm的小钉倒立在皮肤上。
    • 指状疣:发生在头皮及脚趾间,数目不定。通常由几个柔软的指状突起聚集而成,顶端有角质样物质,底部较细。指状突起往往相互融合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或是互相散开而像一朵开花的荷花。

    跖疣

    可以发生在脚底的任何部位,但是脚部受压部位多发,特别是跖骨的中部。

    最初表现为小的、发亮的丘疹长在脚底,然后逐渐增大,受压部位表面常覆盖一层淡黄或褐黄色胼胝样粗糙的皮肤,界限清楚,周围绕有增厚的角质环。角质物下方有疏松的角质软芯,周围可见小黑点。

    有时数个疣聚集在一起,形成多个角质软芯,称为镶嵌疣。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可感到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扁平疣

    多突然出现,表现为略微隆起、表面光滑的扁平状丘疹,通常较小(如米粒至黄豆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质硬。颜色不定,通常和正常皮肤颜色基本相同,或是淡褐色,数目常较多且密集。

    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有时轻微发痒。搔抓后皮损可呈条状或串珠状排列,即同形反应或称Koebner现象。

    伴随症状

    • 可伴有局部瘙痒、轻微疼痛或压迫感等。
    • 合并感染可出现疣体部位发红、化脓等。
    • 波及眼睑可伴发结膜炎或角膜炎。
  • 就医

    皮肤任何部位出现疣状赘生物,均可考虑疣的可能。以下情况须及时就医治疗,并排查皮肤恶性病变:

    • 疣体快速生长或扩散。
    • 疣体颜色或外观发生变化。
    • 疣体过大、数量过多。
    • 以前从未患过疣的老年人,皮肤表面出现赘生物,须及时排查皮肤癌。
    • 脚底出现疣状物,影响日常行走。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根据皮肤损害的分布、性质、特点、发展情况等,一般不需其他特殊检查即可初步诊断。对于无法确诊的患者,可以进行皮肤镜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如果怀疑有患皮肤癌的较高风险,必须对皮损处进行活检。

    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疣的诊断。典型表现为颗粒层和颗粒层下棘细胞的空泡化变性,变性细胞内含有嗜碱性包涵体和嗜酸性包涵体,前者为病毒颗粒。可伴有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和乳头瘤样增生等。

    鉴别诊断

    疣状皮肤结核

    寻常疣需要和疣状皮肤结核相鉴别,后者为不规则的疣状斑块,四周有红晕,组织病理可鉴别。

    鸡眼、胼胝

    跖疣需要和鸡眼、胼胝相鉴别。

    鸡眼多由于长期挤压所致,多发生于脚趾缘、足缘,典型皮损为圆锥形角质栓,外围有透明黄色环,表面光滑。可单发或散在数个,加压时疼痛明显。

    胼胝为长期摩擦、压迫所致,多发于足趾前部、足跟,典型皮损为蜡黄色角质斑片,中央略增厚,皮纹清楚,边缘不清。通常为 1~2 片,通常无或仅有轻微疼痛。

    点状掌跖角化症

    跖疣需与点状掌跖角化症相鉴别,后者常早年发病,有家族史,手掌、脚掌有损害,散在分布,以受压部位皮损多见。

    毛囊上皮瘤、汗管瘤

    扁平疣有时需与毛囊上皮瘤、汗管瘤相鉴别,虽然两者都可好发于眼睑附近,但组织学完全不同。

    扁平苔藓

    扁平疣有时与扁平苔藓鉴别困难,后者儿童少见,好发在四肢屈侧,面部少见,瘙痒明显,常有黏膜损害,皮损呈紫色,有白色细纹。

  • 治疗

    目前没有能够治愈HPV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治疗方法,现有的方法主要集中于以破坏疣体、调节局部皮肤生长、刺激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为主要手段。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疣体、不产生瘢痕、诱导终生免疫,防止复发。

    不是所有的疣都需要治疗,部分疣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可自行消失。疣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疣的类型、患者年龄、既往治疗史及其疗效来制定,任何一种治疗方案至少持续2~3个月,这是合理的治疗“试验”。

    疣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和外用药物治疗。治疗的流程应该先选择非侵袭性方法,适应证包括疼痛、功能障碍、社交障碍或具有恶性肿瘤的风险等。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不适合采用物理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外用药物。常用药物包括以下几种:

    • 维A酸类药物

    0.05%~0.1%维A酸软膏,每天 1~2 次外用,适用于扁平疣。他扎罗汀乳膏或凝胶也可能有效。

    • 5-氟尿嘧啶软膏

    每天 1~2 次。因其可导致色素沉着,面部慎用。

    • 水杨酸

    水杨酸是一种角质剥脱剂,外用可使皮损愈合后无瘢痕,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但是其起效缓慢,可对皮肤有轻微刺激,因此在使用中若皮肤出现红肿反应即应停用;在头面部也不宜使用,以免皮肤色素沉着,影响美观。

    • 干扰素

    重组人干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抗病毒及调节人体免疫等功能。干扰素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单个难治性寻常疣安全、有效,可降低复发率。

    • 斑蝥素

    可使疣部表皮充血、发泡。祛除疣体表面角质后,外用斑蝥素封包 24 小时,间隔 1~3 周治疗 1 次,总疗程约 2~3 周。

    斑蝥素治疗寻常疣形成水疱时会有轻微的疼痛,愈后不形成瘢痕,若治疗过程中出现糜烂,可暂停几日后再继续治疗。

    皮损内注射

    • 平阳霉素

    用1%普鲁卡因稀释后在疣体根部注射,每周 1 次,适用于难治性寻常疣和跖疣。

    • 维生素D3

    皮损内注射对于多发性疣具有一定疗效。

    全身药物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多用于疣体数目较多或久治不愈者,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但部分患者依然可能复发或疣体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治疗药物,可试用免疫调节剂(如西咪替丁、维A酸类药物等)。此外,治疗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对HPV感染引起的疣可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物理治疗

    冷冻、电灼和激光等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疣的数量较少的患者。

    冷冻治疗

    这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液体氮使疣体坏死、脱落,可能需要多次重复治疗以达到治疗效果。该治疗过程疼痛,所以通常不用于年龄较小的患者。

    治疗后会出现水疱、皮肤变色等副作用,水疱一般在几天内可消失。但是应注意,因为水疱疱液内含有病毒,冷冻治疗使疣体破裂后如处置不当可能造成播散或加重。

    电灼治疗

    在距离皮肤 1~2 mm处,有效电极放出电火花,从而灼毁疣体。有时,在施行刮除术后续用此方法,可以止血或毁除刮除术不能达到的较深组织。

    激光治疗

    使用高强度激光去除疣。该方法需要每 3~4 周重复一次治疗。可能导致疼痛和留有疤痕。

    微波治疗

    其原理是使组织内的分子高速运动、变化,产生巨大振荡摩擦,使机体组织在很小的范围内瞬间产生高温,从而发生坏死。这种治疗方法可彻底清除病毒组织,减少复发,且治疗损伤小、见效快、效果好,与激光相比,有止血功能好及无刺鼻烟尘等优点。

    须注意:起搏器植入患者禁用。

    局部热疗

    用射频传递能量用于疣的局部,或将疣体浸泡在热水中进行治疗。有报道该治疗方法有效。

    手术治疗

    刮除术

    用特制的刮匙刮除疣体,但一般不适用于面部。

    切除术

    寻常疣、尖锐湿疣可用外科手术切除。但这种手术方法只是将疣体去除,并没有将致病病毒消灭,故术后常易复发。

    疣外科切除痛苦大并易形成瘢痕,且瘢痕下存留亚临床感染病灶,易复发,因此不作为推荐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

    中医在疣的治疗中亦有一定的作用。目前有些治疗疣的中成药外用制剂,须在皮肤科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前沿治疗

    • 5%咪喹莫特软膏

    可用于治疗扁平疣、寻常疣及肛门和外生殖器尖锐湿疣。

    •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可用于部分扁平疣、跖疣等的治疗。方法为局部使用光敏剂如氨基酮戊酸(ALA),然后进行光照,可使皮损处感染的细胞死亡。

  • 预后

    不同类型的疣预后不同,绝大多数疣随时间可自动消退。

    寻常疣

    可以自然消退,约 65% 患者一年内自然消退,约 90% 患者 5 年内可以消退,少数患者可复发。同时,临床发现疣消退时常有下列预兆:

    • 突然瘙痒;
    • 疣基底部出现红肿;
    • 皮肤损害突然变大,趋于不稳定状态;
    • 个别疣可消退或有细小的新疣出现。

    罕有报道寻常疣可发生恶变。

    跖疣

    病程为慢性,可自然消退。一般认为儿童比成人容易消退,脚部多汗或跖骨(足骨的一部分)异常者不易消退。

    扁平疣

    病程呈慢性,可突然自行消退。其自然消退率在各型临床型HPV感染中最高,少数患者可复发。

    并发症

    疣体龟裂可引起出血和疼痛。

  • 日常

    部分患者可通过家庭护理使病情得到改善,如果家庭疗法并没有效果,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除了家庭护理之外,注意避免搔抓患处、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等均有助于疾病的恢复。同时,做好病情的监测,异常者及时就诊。

    家庭护理

    家庭疗法通常能有效地去除常见的疣,主要疗法包括:

    水杨酸治疗

    水杨酸是一种非处方的除疣产品。

    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使用之前,需要将疣体浸泡在温水中几分钟,然后用浮石或金刚砂板轻轻去除软化皮肤的顶层,待皮肤干燥后,使用溶液或贴剂。

    水杨酸疗法需要持续治疗、规律用药才能达到疗效。使用前需要向医生进行有关的咨询,尤其是皮肤敏感、妊娠期患者。

    家庭冷冻疗法

    一些液氮产品有非处方液体或喷雾形式。使用前应咨询医生、务必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胶带封包疗法

    局部用药后,用胶带封闭涂抹过药膏的患处。这种疗法需要重复进行。

    日常生活管理

    • 避免搔抓、摩擦疣体,以免因自身接种而使其播散,加重病情。
    • 注意局部皮肤的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 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 跖疣患者日常应穿宽松透气的鞋子,疼痛者可穿软底的运动鞋,或在鞋子下面垫柔软的鞋垫或将鞋垫掏一个和跖疣大小差不多的孔;避免穿高跟鞋等。
    • 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日常病情监测

    • 局部治疗后需要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疼痛、水肿、化脓、过敏反应及色素沉着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处置。
    •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密切监测疣的情况,包括其大小、颜色、硬度、范围等,如逐渐增大、出现外观和颜色的变化、数量由一个变为一大片等,请及时到医院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 监测有无其他不适症状,如果疣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及时就诊。

    预防

    预防疣的主要措施是避免接触致病病毒,已经患病者应避免疣体在自身扩散。

    避免接触人乳头瘤病毒

    • 体力劳动或容易受伤的工作人群,应注意在劳动中保护自己,防止外伤及皮肤破损。
    • 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的疣体。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和他人共用毛巾、浴巾、刮胡刀、拖鞋等个人物品。
    • 保持双脚的清洁干爽,每天更换鞋子和袜子。尽量选择吸汗较好的袜子,少穿不透气的鞋子。
    • 避免光脚在游泳池周围、公共浴室等潮湿的地面行走。

    预防疣扩散

    • 用手触摸自身长疣的皮肤后需彻底清洗,避免直接触碰身体其他部位。
    • 不要咬指甲或甲周围的皮肤,以免引起破损导致扩散。

    特别注意事项

    接受治疗之前,应考虑以下因素:

    治疗可能会留有瘢痕

    一些治疗可能留有永久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妨碍手指活动、影响走路等。因此对于治疗的选择需要慎重,采用水杨酸、冷冻疗法等遗留瘢痕的可能性较小。

    治疗的费用

    通常自行在家里使用水杨酸或者封包治疗花费更少,但是家庭治疗的疗效可能较慢,且可能出现一些意外。当出现上文提及的情况时,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疣的部位、数量、复发性

    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考虑到疣体的部位、数量、复发性。通常数量少者多采用物理治疗、局部涂抹药膏,范围较大、数目较多且易复发者可口服药物。

    感染的风险

    免疫系统受损、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治疗可能导致感染的可能。治疗前应先让医生评估感染风险,然后根据情况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必要时可能会服用抗感染药物。

    疼痛的耐受程度

    如果患者不耐受疼痛,根据病情可选择疼痛相对较小的治疗方法,如口服药物、外用水杨酸;如果患者对于疼痛可以耐受,可以考虑冷冻疗法等。

    其他

    • 有糖尿病、免疫力下降、脚部感觉异常的跖疣患者,在进行自我护理前应咨询医生。
    • 不可以自行切开或烧灼疣体,以免使病情加重或使患处损伤。
    • 男性患者面部尤其是胡须部位有皮损时,不要用剃须刀刮脸,可小心地用剪刀剪除胡须。
    • 病毒感染有复发的可能性,患者一定要接受足够疗程的治疗,彻底治愈,并定期复诊。
    参考资料
    • [1] 张建中,高兴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2-75.
    • [2] 张学军,郑捷.皮肤性病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0-72.
    • [3] 朱学骏,王宝玺,孙建芳,项蕾红. 皮肤病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463-1481.
    • [4] 徐世正,徐文严。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科学出版社,2015,397-405.
    • [5] 乔娜,卢凤艳,尹逊国,等。伊可尔治疗儿童扁平疣的临床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2019,41(1):99-101.
    • [6] WebMD-Understanding Common Warts-the Basis.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understanding-common-warts-basics
    • [7] Mayo Clinic-common warts.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common-warts/symptoms-causes/syc-20371125
    • [8] Mayo Clinic-plantar warts.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lantar-warts/symptoms-causes/syc-20352691
    • [9]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徐海环.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1-44.
    • [10]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4-418.
    • [11] 丁淑贞,戴红.皮肤科临床护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57.
    • [12] 申琳,皮红英.皮肤疣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5):113-116.
    • [13] 潘小峰。伊可尔皮肤消毒液治疗跖疣33例临床观察。皮肤病与性病,2017,39(4):后插3-4.
    5880
    以上内容由王爱平教授参与编审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出错,请点击重试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