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东区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台北东区

台北市东侧的新兴都市区域
本词条由涉台大百科审核 。
台北东区系指台北市东侧的新兴都市区域,统称为东区。该区由于拥有众多的办公大楼、百货公司及大型商圈,再加上附近的信义计划区,因此成为了大台北地区新都心。
中文名
台北东区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台北市东侧的新兴都市区域
定    位
台北地区新都心

简介

播报
编辑
广义的东区是泛指复兴南路以东、内湖南港以西的区域,至于一般所指的东区商圈,则仅包含复兴南路以东,介于市民大道和信义路中间的区块。包含了大安区信义区和松山区等北市东部行政区的大部份区域。目前东区由于拥有众多的办公大楼、百货公司及大型商圈,再加上信义计划区亦位于此处,因此成为了大台北地区最繁华的新都心。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议会、及现今台湾第一高楼台北101皆位于此区内。

东区与西区

播报
编辑
东区并非一开始就是台北市的闹区,在清领时期及日据时期时,此处都还是一片荒野。但到了1960年代之后至今,随着忠孝东路及捷运的陆续兴辟,东区才有如麻雀变凤凰般地,一跃成为台北市商业新兴重镇之一,与早期的站前、西门町等商圈并驾齐驱。相对于西区的“西门町”,东区也曾被称为“东门町”。此外,对于喜爱在台北东区逛街的人,社会还曾给这个消费族群起了个名号作“东区新人类”。
相对于东区的商业及贸易机能,台北西区作为许多中央政府机关的集中地,以政治机能为主,特别是在旧台北府城、环绕在总统府附近一带的区域,则统称为博爱特区(首都核心区)。

发展历程

播报
编辑
忠孝东路带动了台北东区发展,可说是东区最重要的干道。就台北的发展史来看,东区成为台北市的商业中心,不过是1970年以后的事情。清代对台北的开发,仅局限于台北府城内(即今中华路、中山南路、爱国西路及忠孝西路中间的区块)而已。日本领台时,市区的开发虽然向东扩张,但是大致上止于琉公圳。而今天东区一带,在当时不过是一大片的未开发农地。
不过1940年之后,事情开始有了转变。国共内战结束后,大约200余万的军民跟随中华民国政府中国大陆迁来台湾,其中有许多人落脚台北;此后又由于主要的大专院校皆设于台北市或近郊,造成众多的中南部民众开始北上求学、工作,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西区因此开始出现饱和或过度拥挤的现象,加上淡水河阻挡了台北市向西的发展,因此大批的新市民或富民开始迁往东区。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当时为配合市政的大幅建设,市政府遂开始进行第一期四年公务建设计划,开辟通往郊区的基础交通干道。忠孝东路即为当时往东区修筑的干道,后来成为省道台5线北基公路的重要路段。1970年代忠孝东路三、四段通车后,带动了整个东区的发展,延线许多商圈兴起,使得东区初步取代了当时相对拥挤的西区,而成为台北新兴商业中心。尔后由于信义计划区的开发及两条捷运(木栅线及南港线)的完工与通车,更加速了东区蓬勃的发展。

重要景点

播报
编辑
备注:下面列出的景点以东区商圈为定义范围
太平洋SOGO 台北店
共有三处据点,分别为忠孝本馆、敦化新馆、复兴新馆(2007年春节前后开幕)
明曜百货
统领商场
除了位于市民大道和复兴北路间的微风广场本馆,还有位于忠孝东路四段上的微风新馆
顶好商场
诚品敦南店
诚品书店的第一家店,也是台湾第一间24小时营业的书店;被许多人认为是台北的人文地标
仁爱敦南圆环
位于仁爱路及敦化南路交叉口;为世界第二大的圆环,也常是元宵节时台北市街道灯海布置的中心点
信义计划区
位于信义计划区内的台北世贸中心与台北101。信义计划区划定的范围,大约在基隆路一段、信义路五段、松德路、忠孝东路五段这一块包围的地方,其发展起于1976年,台北市政府变更国父纪念馆以东地区为特定专用区,目标为设新市政中心及次商业中心以引导都市均衡发展,疏解西区(台北车站、西门町一带商圈)的商业拥挤并增进东区繁荣及居民都市生活之便利,配合住宅发展政策提供良好之居住环境,兴建完整之示范性新社区;并在第二次通盘检讨案中,大幅扩增此计划区内商业投资诱因,以吸引跨国性的金融服务或高科技的资讯产业,因此信义计划区是台北市唯一有超大完整街廓设计,具备完善都市规画设计的商业发展区;而商圈最大的特色是完全针对都市人休闲购物的需求设计,加上市府刻意经营规划相当多的造景,使得进驻的百货商场和企业大楼也都别具特色。除了商业发展之外,身为台北行政中枢的台北市政府与台北市议会,也分别于1994年与1990年由旧市区搬迁至东区。
现在的信义计划区几乎已开发完成,交通流量也日益拥挤,除了计划区北侧现有的台北捷运南港线之外,在计划区南侧兴建中的台北捷运信义线,预定2012年12月通车。此外,另有民间企业提出在信义计划区内兴建联外轻轨系统(信义轻轨)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