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太陽能板免環評還能發大財!上百件申請中,石虎棲地變鬼剃頭|天下雜誌

鋪太陽能板免環評還能發大財!上百件申請中,石虎棲地變鬼剃頭

太陽光電5年後的發電目標,需至少2.5萬公頃土地,卻無完整規劃。資源稀缺加上高報酬,讓電廠土地與執照變金融商品,不用蓋就能轉手賺錢,石虎棲地、世界級濕地上演金錢遊戲。

太陽能-光電-石虎-再生能源-綠電-知本濕地-能源轉型-環保 農地型光電板,就在苗栗石虎鳥類棲地。圖片來源:邱劍英攝
    其他

沿著西濱快速道路穿過彰濱工業區線西區往鹿港方向走,眼前會出現一大片潟湖、濕地,還有漁船緩緩航行。不遠處的水面上閃著一道道耀眼光芒,凝神細看,發出刺眼光芒的竟是太陽能發電板。

這是彰濱工業區崙尾東區,經濟部將此區編定為全台灣首座、面積最大的綠能專區,首創一舉兩得的模式;一是讓閒置工業區活化,又轉型發展太陽光電,為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達20GW(相當於7.4個核四)的目標增添助力。(看更多:日環食吃掉22萬戶用電!再生能源如何打贏天文奇觀?關鍵在金門

實際上,崙尾東區是一個與台灣海峽連通的潟湖、溼地,漲潮時變成一片汪洋,讓魚、蝦、蟹、貝游進潟湖,連漁船也能開進來;潮退形成一片潮間帶,因此北側長出了一大片的紅樹林,成了新的生態。

免做環評,直接變更地目

在行政院核定彰濱工業區開發計劃時,崙尾東區劃定為「工業區」,但因尚未完成填海造陸,被認定是漲潮會進水、低潮時會裸露的「浮覆地」,地目上為「丁種建築用地」,能在上面蓋工廠、鋪太陽能板,免做環評、更不用做生態調查。

彰濱水上型太陽能電站(王建棟攝)

經濟部在這裡推動全球最大的水面型太陽能電廠,計劃在「浮覆地」鋪上總面積347公頃的光電板,總投資金額163億元,裝置容量共計320MW,預估年發電量4.36億度,相當於一座中型的燃煤電廠。

廣告

第一個進場投資的是當時的美商辰亞能源(現為日商丸紅控股),和台灣銀行團融了72億元。第一期完工後,生態爭議才被看到了,辰亞做的是浮筒型光電,漲潮浮在水面上,潮退之後,光電板壓在潮間帶上,對生物會造成什麼衝擊,因為沒有環評、沒有生態調查,所以沒有人知道。

這景象引起了爭議。台灣環境公義協會理事長洪正中在學界發起連署反對。洪正中說,「綠能是大家期望的,卻不能傷害農業、破壞生態。」

引發爭議的還有苗栗通霄,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李璟泓指著通霄當地的山坡地說,每年3月這裡會有3000多隻的灰面鵟鷹落在這邊暫歇、覓食,養足體力之後,從這裡出海回到北方的家,周遭更是石虎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看更多:為何台積可以越過台電,直接跟產地買綠電?3個原因一次看

廣告

去年開始,一塊塊林地突然被砍掉,接著鋪上了太陽能板,有許多是2公頃以下、臨馬路的農地、林地,具備這些條件只要向地方政府工商科申請,依法免做任何生態影響評估,就能變更地目鋪太陽能板。

有如鬼剃頭,東一塊西一塊,至今苗栗縣仍有上百件申請案正在排隊。

李璟泓擔憂的是,這些光電廠都沒有做生態評估、還用農藥除草、更沒有規劃生態廊道,讓石虎等野生動物能夠平安穿越,他說,「我不是反光電板,而是發展光電應該考慮生態與野生動物,做到友善與永續。」

苗栗石虎鳥類棲地附近,有淺山型光電板(邱劍英攝)

場景再換到東台灣最大的太陽能板投資案,韋能能源的知本光電案。

廣告

案場位於知本溪口沖積扇,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劉月梅說,這是東海岸最大草澤濕地,是候鳥必經的廊道,擁有水域、沙灘、海岸林、濱海植被帶、灌叢和疏林等鑲嵌地景,造就極高生物多樣性,有213種鳥類,其中保育類多達51種,例如瀕危東方白鸛、黑面琵鷺、遊隼和草鴞,罕見的琵嘴鷸與唐白鷺都會在此棲息,因此被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屬最高的A1等級。(看更多:一次集滿台灣特有種,讓國際鳥友癡迷的50里路

所以劉月梅希望,知本光電能夠換地到別的地方發展。

知本光電投資案現仍是僵局。它位於原住民傳統領域,需要當地部落投票行使同意權,投票雖然過關了但仍有原民不滿投票設計,告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雖然韋能能源仍持續溝通、並承諾做好生態保育,投資案在膠著中。

廣告

政府劃的土地看似很多,卻不能用

台糖砍樹種電、彰化崙尾東潮間帶、知本濕地到石虎,光電引發生態爭議不是個案,而是烽煙四起。

為何會這樣?第一個問題,政府畫餅充飢,盤出的土地,未必能用。

過去3年,農委會劃定了地層下陷區的農地共2700餘公頃,讓太陽能業者可以鋪設太陽能板,然而至今達成率不到10%,而且停滯不前。

前屏東縣綠能推動辦公室副召集人、環保局長魯台營指出,這些地層下陷區、不利耕作區的土地,按農發條例可免繳50%回饋金,鋪太陽能板的成本更低,政策一推動,太陽能電廠很快就蓋了,但接著饋線滿了。

饋線就像是人的動脈、靜脈輸送血液一樣,負責輸送電力到電網,沒有饋線可以把電送出去,空有再多的土地也沒有用。

廣告

同樣的,農委會推動漁電共生盤點出7985公頃、農業設施屋頂(畜禽業)6000公頃的土地可以鋪設太陽能板,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說,這些預估能做7GW的太陽能光電。

這讓人有錯覺,台灣還有很多土地,實情卻不然。「農業設施屋頂型都差不多飽和了,剩下的饋線相當不足。或者地處在偏遠的地區,電發了未必送得出來,」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說。

胡根地說明,台灣要做大型太陽能電廠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饋線必須充足,最好能找到高壓的69KV、161KV的高壓輸電路線,且距離不能太遠,最好在2、3公里內,如果是距離10到20公里,鋪設成本之高連台電也很難承擔。第二是找到適合鋪設太陽能板的大面積土地。(看更多:在光電廠上蓋候鳥餐廳!發電與生態保育,竟然可以雙贏?

台東知本濕地(王建棟攝)

那多蓋一點饋線不就好了?然而,饋線投資昂貴,不可能台灣鄉間到處蓋滿輸配電的線路,毫無成本觀念,況且有些地方仍有餘裕。

所以魯台營說,這就是為何要在屏東台糖造林地推動營農型光電,因為屏東縱谷的饋線充足,至今仍有很大的餘裕,是最適合發展營農型光電的地方。

而且,太陽能光電獲利豐厚,因為技術不斷發展,現在一公頃地面型光電投資金額約4500萬,20年後扣除成本,依照目前政府給的20年保證電價,可賺回9400萬,有這麼好的獲利,應該拿部份報酬來協助農業發展,在台糖平地造林地做出好的農電共生的模式。

此外,若要發展屋頂型光電,還會碰到台灣土地持有的大問題,「100公頃土地大概有300個地主,花個3、5年也未必能整合,一般住宅屋頂持份的狀況則更細瑣、複雜,能推動就更困難了,」胡根地說。

因此韋能跨入台灣光電市場之後,本來也是從小規模土地整合做起,嘗盡箇中滋味後,把目標放在政府釋出的土地,看上的就是面積大、地主單一,「因此這些年來只要有政府標案,我們無役不與。」胡根地說。而這也是韋能投資知本光電的主要原因,但跟著政府腳步走卻陷入了僵局。

太陽能電廠成了熱門金融商品

然而,土地與饋線成了稀缺資源,現在太陽能電廠已變相成了熱門金融商品。

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前地方政府綠能辦公室員工說,這些年來經常上演上午慶祝電廠標到政府土地,下午就賣電廠股權給外資,賺2%就出場了。跟台灣早年政商黑道結合承包工程很像,工程搶過來不必自己做,10億先拿走5億,接下來發包兩轉三轉,四、五轉。

拿到電廠許可就變現了,甚至不停轉手。最有名的例子是雲豹能源,這些年來,雲豹能源賣出的案場超過了10個。又例如辰亞,本來是本土業者與美商合資,投資崙尾東之後,又把股權賣給丸紅,變成了日商。(看更多:暴利讓政商勢力都來了!管理失靈的台灣廢棄物 5大問題一次看懂

所以,在苗栗通霄的電線桿上,貼滿了土地掮客租土地鋪太陽能板的廣告傳單,標榜一公頃年收40萬租金遠比種田好賺,透過這種方式收購土地,整併之後再轉賣給電廠,掠奪土地蓋電廠的行為成了當地環境與動物保護團體頭痛的問題。

回到根本,太陽光電從一開始就像是脫韁野馬,政府只設發電目標並給了高額投報率,任由市場自由發展,過程中弊端不斷,例如初期的假農業真種電,到了近期的砍樹種電、破壞石虎棲地、潮間帶鋪太陽能電板。

「如果跟離岸發電一樣,劃定區域、限制範圍,那廠商就有清楚的投資方向,但現在政府還執著於我們劃了土地給你們了,他就沒有責任了,實際上地在哪、能不能用,都是另一回事,」胡根地說。

更缺乏整體的政策環評、碰到生態熱區的生態調查與保育計劃。劉月梅說,「荒野支持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但能源轉型不該毫無規範的圈地開發。」

所以,別再說政府劃了多少土地、預估能做多少發電量,只畫大餅不能充飢,回到原點做最根本的政策環評,清楚盤點土地資源與集中力量,從原點再出發,綠電之路能走的更穩健、爭議更少。(責任編輯:曹凱婷)

相關熱門主題
延伸閱讀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新竹,向永續邁進!|2024 第五屆天下SDGs雙日國際論壇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