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已彻底全球化,余英时说“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_百科TA说
汉学已彻底全球化,余英时说“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作者  冯先生失眠中
阅读 381赞 0

作者/冯寅杰 (本文原载于《南方人物周刊》 原标题《余英时获“东方诺贝尔奖”,称汉学已彻底全球化》)

自2006年获得“人文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之后,著名华裔学者余英时最近又获得了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唐奖“汉学奖”。

唐奖创办人尹衍樑有感于多个世纪以来世界重科技、轻人文的风潮,希望透过汉学奖鼓励汉学发展,让东方思维对人类未来提供解答。

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马英九与唐奖创办人、润泰集团总裁尹衍樑为余英时及另四位获奖者颁奖。

作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公认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知识分子,84岁的余英时早年曾在燕京大学、香港新亚书院求学,师从钱穆、唐君毅,后赴美留学,在哈佛跟随杨联陞、洪业等教授学习。

余英时的青年时期伴随着新旧中国的巨大转变,经历坎坷也终奠定了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治学方向。多年来,余英时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是唯一一位在这三所一流大学任过教的中国人。除此之外,他还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荣誉讲座教授,著作等身。

余英时一生学养积累,除了奖项赞誉,其中也颇有时代精神的蕴藉。虽然常以坚守传统知识分子“单纯的倔强”,对政治只是“遥远的兴趣”著称,但他却对时政、文化均有发声。

在学术上,余英时提到“守先待后”,“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他把自己的治学经历放在中国的学术传统,甚至是人类学术传统中去摆放。将传统知识分子在文化上、政治上的精神自觉,与整个政治、精神共同体及国族的运命捆绑维系在一起。

在今年年初发表专著《论天人之际》,余英时借用德国哲学家雅斯培《轴心突破》(人类对宇宙、人生体认的思维跃进)观念,探讨中国古代思想起源,为中国思想史最重要的问题“‘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渊源”提出新的解答方向。他获唐奖“汉学奖”的理由是“诠释中国思想传统、阐发中国文化现代意义逾半世纪,以研究撰述与人生实践,为司马迁的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做了最佳现代诠释。”

获奖致辞时,余英时说,最近几十年来,汉学研究已有十分重大的改变,学界承认中国文明是循着自己的独立途径成长起来,比较的观点比以往任何阶段都更受重视。中国文明及其发展形态的独特性,只有在和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比较和对照之下才能坚实而充分地建立起来。需要摆脱西方历史模式的笼罩,揭示中国历史变动的独特过程和方式。

余英时认为,今天的汉学已走上彻底全球化的道路,没有国界之分,在这地球上,汉学只有一家,无处不然。汉学研究不能采取‘孤立主义’,因为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只有在与其它文明的对照下,才能坚实建立起来。如果采取完全孤立的方式研究中国史,势必掉进‘中国中心论’的古老陷阱中去。

⊙ 以上内容版权归微信公众平台「iNews新知科技 By 冯先生失眠中」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

0
  • 作者  冯先生失眠中|发布:2021-06-16 13:02:57    更新:2020-03-26 21:12:43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