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华人视角:本年度超10万人将赴南极旅游 但代价是什么?

今年10月末至明年3月,南极预计将迎来超过10万名游客。南极旅行是否可持续?游客活动会给南极带来怎样的影响?两位与南极结缘的华人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要点
  • 据统计,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预计有超过10万名游客前往南极旅行;
  • 南极旅行在疫情后经历反弹,中国是增长最快的客源国;
  • 南极旅行主要依靠行业的自我监管,监管措施能否有效保护极地生态引发争议。
随着南半球夏季的到来,南极将迎来短暂的旅游旺季。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的预测,今年10月末至明年3月,预计将有超过10万名游客前往南极洲旅行。

这片冰雪大陆是否能承担数万名乘客的到访?人类应该与南极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两位与南极结缘的华人提出了他们各自的看法。

南极旅行是什么样的体验?

曹建西曾是中国南极科考站昆仑站的副站长,四次前往南极科考,目前在澳大利亚从事极地旅行行业。

曹建西告诉SBS中文,前往南极主要有两种方式。游客可以选择乘坐邮轮前往南极海域,在船上完成所有行程。也有一些游客会踏上南极大陆,他们可以登上橡皮艇观光,还可以进行划皮划艇、潜水、露营等活动。

他说,根据旅行计划的不同,南极邮轮观光的行程约为10到14天。

“上船以后,先是法律规定的安全演习,然后船就会离港,接下来两天都在海上,穿过德雷克海峡,到了第四天,一般一醒来就能看到南极的冰川了。”

他介绍,接着船会在南极停留四至七天,每天到不同的地方,游客也可以选择乘坐橡皮艇下船观光。
1.jpg
曹建西曾四次前往南极科考。 Credit: Jianxi Cao
2022年9月,《南极条约》缔约国通过一项不具约束力决议,反对在南极洲建立永久性的旅游设施。

曹建西解释称,南极没有酒店,也没有餐厅。无论哪种旅行方式,游客的住宿、吃饭和其他服务均在船上进行。

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统计显示,在过去的31年里,南极半岛的船载观光一直是最主要的旅行方式。98%的游客都是在为期五个月的南极夏季前往这片冰雪大陆。他们大都从阿根廷乌斯怀亚——也有少数从南极条约区以北的其他港口出发,乘船抵达南极。

在2021至2022年,共有236个前往南极的船次,带来了约2.3万名游客。
CJX_2458.jpg
Credit: Jianxi Cao
塔斯马尼亚大学海洋与南极研究学院博士后赵晨也从事过南极旅行的相关工作。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赵晨曾担任过极地向导,在船上向游客讲解南极知识。而这往往也是南极之旅的一部分。

在旅程中,很多人会选择在利马水道停留。而这里也是赵晨在南极最喜欢的地方。赵晨表示,这就是南极的魅力直击人心的例证。
IMG_4934.JPG
Credit: Chen Zhao
赵晨来自中国河南的一个距离海洋十分遥远的城市,“只见过冬天的雪”,从未见过冰川。

她说:“就像你认识了很久的一个人,但从未见过它。突然有一天你见到的时候,它还是那么陌生,因为这太美了,给你自然的、安静的震撼。”

谁在前往南极?

曹建西告诉SBS中文,近几年来,他看到了南极游客人数的迅速增长。

根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统计,1992年至2020年期间,前往南极的游客数量增加了十倍,并还在继续增多。2020至2021年度,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只有两艘游艇停靠南极大陆,共计15名游客在南极半岛活动。

2021至2022年,南极旅行有所反弹,但仍显著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IAATO data.png
2012至2021年前往南极游客来源国前十名统计 Credit: IAATO
疫情过后,南极再次吸引了全球游客的目光。据统计,约有超过10万名游客在南半球夏季前往南极,这包括3.2万名邮轮游客和7.1万名下船游客。

曹建西提到中国游客数量的增长。
像中国游客的话,10年前可能每年不到100人。但后来我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差不多上升到每年1万人,所以是100倍的增长。
曹建西

IAATO的数据表明了这种趋势。据统计,十余年来,访问南极的前十个国家相对保持稳定,美国、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南极游客的三大主要来源国。

新冠疫情之前,中国是南极游客来源中增幅最大的国家。2018至19年,共有8149名中国旅客前往南极,较2010至11年翻了十倍。

在2022至23年度,超过一半(53%,54415人)的游客来自美国,其次是英国(7585人)和澳大利亚(7571人)。

南极旅行有监管吗?

南极洲不属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因此,南极旅游业不能被单一国家监管,且需要高度自律性。

目前,拥有超过106名成员的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是管理南极旅行的主要行业组织,针对南极旅游行业规范。

该组织规定,所有运营商都应该遵守《南极条约》和《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和协议。

CJX_2838.jpg
在南极,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橡皮艇登陆。 Credit: Jianxi Cao

但是,旅行机构在南极运营并不强制要求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的会员资格,这意味着,该行业仍然保持自我监管。

曹建西解释说,但由于影响力扩大,游客“更愿意买加入IAATO的公司的船票”。

该组织对旅游运营商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对上岸人员数量和行为、工作人员和乘客占比、安全应急计划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但是,每年南极旅客的人数并没有设上限。该组织会通过其他方式控制南极旅行的客流量。
DSC04509.jpg
IATTO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游客会乘船抵达南极。 Credit: Jianxi Cao
“比如登陆人数规定,不能超过100人”,他说,“超过500人的船,是不能登陆的。500人以下可以,但要分批。有些地方甚至每次只能60人登陆。”

这些规则会通过邮轮公司传达给游客。曹建西说,“比如用吸尘器清洁装备,防止外来物种进入”和“距离企鹅最少五米”等规定,就是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制定的。

南极旅行可持续吗?

显示,除企鹅外,南极冰原是苔藓、地衣、水熊等1142种陆栖和湖栖物种的家园。

1991年《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对南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制度框架。然而,蒙纳士大学的研究称,高度生态保护只适用于特定领域,并不能使南极免于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污染和引入入侵物种的影响。

不难理解,南极旅游业本身就充满争议。

赵晨向SBS中文表示,当看到关于成千上万只帝企鹅因冰川融化而死亡时,她开始进一步从专业角度思考。

“一方面我觉得南极非常纯粹,人类不应该来到这个地方打扰它。但另一方面会觉得希望更多人来到这里,看到南极是这样的——冰川在崩解,冰在融化,所以需要更多行动来保护南极,”她说。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看不到南极的美景。
赵晨
而经历了从科考工作者转向旅游业者的转变,曹建西说,尽管需要进一步协同努力,但南极旅游的前景是乐观的。
2.jpg
曹建西认为,适度的南极旅行能唤起人们保护生态、应对全球变暖的意识。 Credit: Jianxi Cao
“南极旅游可以打造一个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多人到了南极之后,会对生态环境更重视,他亲眼看到了什么叫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他说,“他们通过朋友圈、自媒体展示给身边人,就像一个传播大使,这比简单的说教更有用。”

曹建西认为,南极旅游是地球上要求最严格的旅游形式,能有效限制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除了人数限制、彻底清洁,游客还被要求每次登陆后消毒,”避免登陆点之间的微生物串流“。

“在岸上,你绝对不会看到游客留下的东西。每次登陆都不能带食物,只能带水。因为即使是饼干、巧克力,碎屑可能掉在地上,鸟类、企鹅可能会吃到。这是非常严格的,”他说。
CJX_4035.jpg
曹建西说,南极夏季降雨可能会造成小企鹅大规模死亡。 Credit: Jianxi Cao
另一方面,曹建西也呼吁人们正视气候变暖对南极的影响。

“我们看到的这些冰川,其实很多底下已经融化,因为海水更温暖,所以它们被掏空了。”

曹建西说,由于南极寒冷干燥,所以降雨量极少。但近年来,他感到下雨越来越频繁了。

“老(科考)队员都说南极不会下雨,但我越冬那一年,南极半岛附近却下雨了,”他说,“小企鹅是受不了下雨的。它出生时只有绒毛,没有成年企鹅那一层防水羽毛——因此成年企鹅能下海去捕磷虾。小企鹅要靠大企鹅投喂,直到二三月份,才换羽脱毛,才能防水。”
如果南极夏天下雨,这时候没有长出小羽毛的小企鹅会冻死,就有可能出现大片的死亡。
曹建西
探究气候变暖对南极的影响是人类的共同课题。作为全澳唯一一个专注于用数字模式大尺度模拟南极冰盖的团队领导人,赵晨正在研究南极冰盖每年的流失速度,它们如何流入海洋,加剧海平面上升。她希望,这项研究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依据,减缓全球变暖,保护极地生态。
antractica chen zhao.png
赵晨的团队正在模拟南极冰川流速的变化。 Credit: Chen Zhao
在科研中,赵晨用数字模型模拟南极冰盖的流动。模拟图像的颜色越红,说明冰川流速越快。黑色部分代表接地线,它的退缩也表明南极冰在向海洋流失。

她说:“我们预测,到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上升0.71米,(这是)在高碳排放的情境下。如果一些缺失的机制补充进去后,这个数字可能变成2米。”

“从0.71米到2米,普通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其中的差异,”她说,“一个简单的分析是,如果上海的海平面上升1米,有相当大的沿海区域会被淹没。”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

请在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3 November 2023 5:35pm
Updated 15 November 2023 9:26am
By Olivia Yuan, Tianyuan Qu
Source: SBS

Available in other language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