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火龍文化館 - 傳承火龍文化

火龍緣起

相傳於1880年中秋節前夕,一條巨大蟒蛇捕殺了大坑所有禽畜,最後被村民消滅。蟒蛇屍體於翌日離奇失蹤,而村內隨即發生瘟疫,多名村民染病身亡。有傳此蟒蛇為龍王之子,特意降疫報仇。其後一名老村民聲稱得到觀音菩薩報夢,指於中秋節連續三晚舞動火龍繞村遊行,同時燃燒炮竹,便可驅走瘟疫。此法奏效後,自此村民每年皆紮製火龍巡遊,以保合境平安。

傳統工藝

火龍的製作講究,大坑坊眾福利會的火龍組每年都統籌舞火龍之工作,下設龍頭、龍尾、龍身、龍珠、音樂及紗燈等小組分工負責。每年新紮作的火龍長67米,由龍頭、龍尾及31節龍身組成。龍頭及龍尾的骨架用籐枝屈成,龍身是一根粗2厘米的繩纜,下接竹竿,再用鐵線於籐架及繩纜上紮上一層厚厚的珍珠草。

火龍雙眼為手電筒、鋸齒型龍牙以鐵片製成、龍舌是漆紅的鋼片、龍鬚則用約70厘米長的榕樹氣根紮成,而引領火龍的兩顆龍珠則是沙田柚,邊走邊轉動。巡遊活動進行時,整條龍身及龍珠均插上逾萬多枝45厘米長的長壽線香,點點火光在夜間閃爍舞動,非常壯觀。插滿長壽線香的龍頭重量接近45公斤,需由8至10位健兒接力交替舞動。

節日儀式

每年中秋前夕,大坑居民會在蓮花宮為新造的火龍開光,儀式由火龍總指揮主持,以客家話進行。新龍之後會運至安庶庇街的巡遊起點進行簪花掛紅,寓意吉祥,並插上燃燒的長壽香。鑼鼓聲一起,在兩顆龍珠的帶領下,火龍循順時針方向巡遊大坑所有街道,包括華倫街、布朗街、安庶庇街、浣紗街、新村街、京街、重士街、禮賢街及書館街等。伴隨舞火龍隊伍的還有紗燈隊,由二十多名由男女小童提著蓮花燈、雲燈及星燈巡遊,讓不同年齡的居民也能一同參與,體現文化之傳承。

由300多位健兒舞動火龍,沿途會展現不同的花式,有「雙珠戲火龍」、「火龍過橋」、「火龍纏雙柱」、「起龍結團」(打龍餅)、「綵燈火龍結團圓」等。以前舞火龍的部份健兒都沒穿上衣,雖然熾熱的香灰及炮仗會一直落在身上,但健兒們仍然熱血地舉起火龍向前衝,盡顯大坑人團結合作的精神。

到農曆八月十六晚上,當火龍巡遊大坑社區後,便舉行最後一項叫「遊大運」的儀式,火龍會循反時針方向再巡遊一周,之後舞向銅鑼灣海邊。火龍最後會投入海中,稱為「龍歸天」,象徵火龍把社區內的污穢送到海裡,讓社區有一個新的開始,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也就此結束。

火龍巡遊路徑

第一日路線
第二日路線
第三日路線

* 有關巡遊路線或會因應情況而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