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痛、前額痛、後腦杓痛、頭兩側痛…原來對應這些身體問題! | PTT新聞
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頭頂痛、前額痛、後腦杓痛、頭兩側痛…原來對應這些身體問題!

頭痛是中醫內科臨床常見的病症之一,通常是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頭痛的出現既有原發的單一病因,也有附屬於許多急慢性疾病之中而發。在治療上,有些頭痛尤其是頑固性頭痛在治療上往往有些棘手。對此中醫早有認識,並積累了很多成功診療經驗,用於指導臨床。

頭痛原因的中西醫理論

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西醫理論按照病因大致將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和繼發性頭痛。原發性頭痛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等,多為良性病程繼發性頭痛包括頭頸部外傷、顱內感染、顱內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對於病因明確的繼發性頭痛應儘早去除病因,如顱內感染應抗感染治療,顱內腫瘤需考慮手術治療等。

中醫理論中,頭痛是指以頭部疼痛為特徵的一類病徵,反覆發作、經久不愈者稱「頭風」。明代的《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了總結:「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鬱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是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濕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也就是說頭痛的病因病機分為:

1.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臥當風,感受風寒濕熱等外邪上犯於頭,清陽之氣不暢,阻遏經絡而導致頭痛。

2. 情志鬱怒長期精神緊張憂鬱,肝氣鬱結,肝失於條達拘急而頭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惱怒太過,氣鬱化火,肝陽失斂而上亢。氣壅脈滿,清陽受擾而頭痛。

3. 飲食不節素嗜肥甘厚味,暴飲暴食,或勞傷脾胃,以致脾陽不振,脾不能運化轉輸津液,聚而生痰,清竅為痰濕所蒙;痰阻腦脈致氣血不暢,脈絡失養而痛。

4. 先天稟賦不足,或勞欲傷腎,陰精耗損,或年老氣血衰敗,或久病不好,產後、失血後,營血虧損,氣血不能上營於腦,髓海不充而痛。

5. 外傷摔倒,久病經絡不暢,血淤氣滯,脈絡失養而致頭痛。

中醫對頭痛的分類

(一)風寒頭痛

此種頭痛最常見。系由感受風寒之邪所致,起病較急,頭痛為重,以前額及太陽區為主,常牽連頸項部拘緊感,遇風寒時頭痛即刻加重,由於風寒束表毛竅閉塞,而頭痛無汗,影響肺氣宣降可伴有咳嗽、噴嚏、鼻塞或流清涕等。重者伴有發燒、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象浮緊。

治則:散風止痛

方劑:川芎茶調散加減

川芎10克,荊芥10克,薄荷6克,羌活10克,細辛3克,白芷10克,防風10克,甘草6克。

(二)風熱頭痛

臨床表現:起病急、頭痛重,伴有頭沉和灼熱感,常有發燒、頭中覺熱、喜涼風,熱重時口渴咽乾痛、小便赤黃、大便秘結、鼻流濁涕或有牙痛等。舌苔黃,脈浮數。

治則:祛風清熱

方劑:桑菊飲加減

桑葉10克,菊花10克,桔梗10克,連翹10克,杏仁10克,甘草6克,薄荷6克,蘆根10克

(三)風濕頭痛

臨床表現:頭重如裹、頭痛頭脹而有緊縛感,伴四肢沉重、胸脅滿悶、全身睏倦酸痛或有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滑。

治則:祛濕化濕止痛

方劑:羌活勝風濕加減

羌活10克,獨活10克,川芎10克,蔓荊子10克,甘草6克,槁本10克,防風10克。

(四)肝陽頭痛

本型頭痛多有高血壓病史。為搏動樣跳痛,伴有頭暈耳鳴、目眩而澀、頸項拘緊感、性急易怒、面紅口苦咽乾等。舌質紅,脈弦。

治則:以平肝陽為主

方劑:鎮肝熄風東加減:

淮牛膝10克,生龍骨10克,白芍10克,天冬10克,生麥芽10克,生牡蠣10克,赭石10克,玄參10克,川楝子10克,青蒿10克,甘草6克。

(五)痰濁挾風頭痛

臨床表現:頭痛較重,伴有目眩、胸悶、噁心嘔吐、咳嗽多痰。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則:健脾化痰、兼以除風

方劑:四君子東加減

黨參10克,白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防風10克。

(六)血瘀頭痛

此種頭痛多有外傷史。其特點是頭痛較劇烈、經常發作、治療比較困難。重者伴有噁心嘔吐、心悸氣短、失眠、記憶減退等。舌質紫暗或有斑點,脈沉細或澀。

治則:活血化瘀

方劑:通竅活血東加減

赤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麝香0 5克,老蔥3根,生薑6克,大棗5枚,黃酒30克。

(七)氣血不足頭痛

臨床表現:頭部隱隱作痛、記憶減退、伴有頭暈心悸、氣短、四肢無力、勞動時加重、食欲不振、面色蒼白或萎黃、口唇無華。舌質淡白,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則:補益氣血

方劑:八珍東加減

黨參10克,白朮10克,雲苓10克,甘草6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

(八)腎陽虛頭痛

臨床表現:頭痛頭暈、健忘、腰腿酸痛、四肢發冷、小便頻數,重者伴有陽痿等。舌質淡白,脈沉遲無力,尤以尺脈為甚。

治則:補益腎陽

方劑:金匱腎氣丸加減

熟地10克,山藥10克,山萸肉10克,茯苓10克,澤瀉10克,丹皮10克,桂枝6克,製附子3克。

(九)腎陰虛頭痛

臨床表現:頭痛較輕、伴有頭暈耳鳴、目眩、記憶減退以及腰酸遺精、多夢失眠、心悸氣短等,重者有盜汗、低燒。舌質紅,脈細數。

治則:補益腎陰

方劑:六味地黃東加減

生地10克,雲苓10克,丹皮10克,山藥10克,山萸芋肉10克,澤瀉10克。

(十)火熱頭痛

此種頭痛多為陽明經證,氣分熱邪熾盛所致,如乙型腦炎等有較劇烈的頭痛,伴有嘔吐及高熱、大汗出、口渴喜冷飲、心煩神躁、面紅、小便短赤等。舌苔黃燥,脈洪大而數。

治則:清熱瀉火

方劑:白虎東加減

石膏30克,知母10克,粳米1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麥冬10克。

中醫學對頭痛的治療

少陽頭痛

臨床表現:頭痛時作,痛在兩耳,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欲嘔,咽乾目眩。脈弦,舌苔黃白相兼,舌質淡舌尖紅。

治則:和解表裡

方劑:小柴胡東加減

柴胡15克,薑半夏15克,黃芩15克,生薑3片,大棗5枚,甘草10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人蔘10克。

頭痛型癲癇

臨床表現:頭痛突發,短時即止,有明顯誘發因素,痛在前額及顳部,疼痛性質為跳痛、刺痛或劈裂樣痛。

治則:豁痰熄風,通竅止痛

方劑:

半夏100克,膽南星50克,蜈蚣10條,細辛25克,天麻50克。

上藥共研細末,每服0.5克,日服3次。

副鼻竇炎性頭痛

臨床表現:頭部鈍痛,疼痛部位多在前額兩顴內側,如以上頜竇炎為主還可出現牙痛,頭痛出現以後,首先有持續加重的特點。如上額竇引起的炎症,即頭痛較重,晨起痛發,中午較重,傍晚漸輕。

治則:清熱解毒,通竅熄風

方劑:黃連解毒東加減

黃連15克,黃芩15克,梔子15克,大黃15克,土鱉蟲50克,地丁40克,辛夷15克,白芷15克,薄荷10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菊花20克。

上方水煎溫服,以大便泄下為度,不泄可再服。

經期頭痛

主要發生於青年婦女,行經前1~2天或行經期出現頭痛或偏頭痛。

臨床表現:頭部疼痛或偏頭痛,常伴有胸悶氣短,兩脅脹痛,煩躁不安,少寐多夢,脈弦,舌質淡少苔。

治則:疏肝解鬱,活血調經

方劑:逍遙散加減

柴胡15克,當歸20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川芎20克,香附20克,白芷15克,元胡20克。

血管神經性頭痛

血管神經性頭痛,是頭顱部血管神經調節障礙所引起的一種反覆發作性的頭痛。臨床以一側陣發性劇烈頭痛,伴視物模糊、噁心嘔吐為特徵。診治時分為偏頭痛性和非偏頭痛性兩種。典型的偏頭痛以女性多見,約60%~80%患者有遺傳史,多於青春期發病。

風邪入腦型頭痛

中醫辨證分型認為風邪入腦型頭痛者,頭一側痛甚,或左或右,呈跳痛、掣痛,經年不愈,每因冒風受寒或情緒不暢而誘發;舌苔薄白,脈弦或緊。治擬疏風活血止痛,方用川芎茶調散,其中川芎30克,細辛3克,白芷12克,防風12克,荊芥12克,羌活10克,薄荷5克,全蠍 6克,僵蠶6克。

瘀阻腦絡型頭痛

瘀阻腦絡型頭痛多在一側,頭痛時作時止,痛有定處,或痛如針刺,或劇痛似裂,或青筋現露,本型多見於壯年婦女,經行滯澀量少,且挾瘀塊,或經行頭痛加重;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或細澀。治擬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東加減,其中川芎30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牛膝15克,生地15 克,桔梗3克,當歸20克,枳殼6克,甘草3克。

肝經風火型頭痛

肝經風火型頭痛多在一側脹痛,額部尤甚,太陽穴筋脈隆起跳痛,甚則全頭脹痛欲裂,或因火邪上沖則頭痛,常因精神緊張而誘發,面紅目赤,畏光羞明,煩躁易怒,噁心嘔吐,口苦口乾;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清肝熄風,方用膽菊飲,其中龍膽草15克,菊花 12克,天麻 12克,川芎20克,白芷12克,夏枯草30克,鉤藤30克,地龍12克,全蠍10克,梔子12克,丹皮12克,珍珠母30克。

肝陽上亢型頭痛

肝陽上亢型頭痛偏側頭部脹痛而眩,或全頭悶痛,鬱怒加重,心煩急躁,失眠多夢,面部烘熱,耳鳴耳聾;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治以平肝潛陽,滋水涵木,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其中天麻12克,鉤藤30克,石決明30克,生熟地各15克,茯神12克,夜交藤20克。

痰濁上蒙型頭痛

痰濁上蒙型頭痛為偏側頭痛,頭重而昏蒙,噁心嘔吐,胸脘滿悶,納呆食少;舌苔白膩,脈弦滑。治以化痰降逆,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合牽正散化裁,其中半夏20 克,白朮12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天麻12克,白附子12克,白僵蠶10克,全蠍5克,地龍10克,炙牙皂5克,蔓荊子10克。

精血不足型頭痛

精血不足型頭痛頭腦空痛或隱痛,痛勢綿綿,遇勞則劇,伴頭暈耳鳴,心悸易驚,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填精益髓,補氣益血,方用大補元煎合四物湯化裁,其中熟地30克,山茱萸15克,山藥15克,枸杞15克,杜仲12克,當歸15克,白芍20克,川芎15克,紅參5克,黃芪30克。

牙齒及牙周疾病引起的頭痛

牙齒及牙周疾病所產生的疼痛也會出現程度不一的頭痛。伴口臭、牙齦紅腫疼痛、可有膿性分泌物與出血、便秘、尿黃赤、舌質紅、苔黃厚、脈洪大或滑數,證屬胃經實火型,治擬清熱瀉火,折衝止痛,方用清胃散加味,其中黃連6克,生地15克,當歸10克,丹皮10克,升麻6克,六月雪15克,蒲公英24克,紫花地丁15克。陰虛火旺型為頭痛目眩、口乾潮熱、牙齒鬆動、咀嚼無力、牙齦紅腫溢膿、舌質紅、苔黃、脈細數,治擬益腎清胃,壯水止痛,藥用生地20克,知母10克,麥冬12克,牛膝12克,生石膏30克,菟絲子15 克,枸杞子12克,茯苓15克,薔薇花瓣10克,生甘草6克。

枕大神經痛引起的頭痛

枕大神經痛引起的頭痛多在後枕部及頸部有發作性的劇烈疼痛,即使發作間歇也有鈍痛存在,多有頸椎病史,不少患者還伴有頸部聲響、頭暈、噁心、耳鳴、聽力減退、手發麻、或感覺障礙及肌肉萎縮等癥狀。

中醫辨證論治當通絡止痛,藥物為:三七3克,紅花10克,桃仁10克,川斷12克,丹參20克,川芎10克,葛根30克,菊花10克,元胡10克。

低血壓引起頭痛

低血壓多見於青年女性,收縮壓經常在80~90mmHg以下,頭痛隱隱,常伴頭暈眼花,耳鳴目眩,腰酸背楚,全身乏力,輕度浮腫,心悸氣短,舌質多淡白,體胖邊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中醫辨證為虛證多見,治當健脾補氣,壯腎養血,方用:枳殼15克,炙黃芪30克,附片10克,當歸10克,紅參3克,紅棗30克,白朮12克,桂枝6克,沙參24克,枸杞子12克。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如外感頭痛如進行性加重,伴有發熱項強,嘔吐,或意識改變者,為熱盛動風而轉為痙證(病毒性腦膜炎或流行性腦膜炎),病情兇險,宜及時送醫院救治;內傷頭痛進行性加重或伴有項強、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等,亦應考慮演變他證,應急送醫院診療。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